红外热像技术在不典型带状疱疹早期诊断治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感染引起的多发性皮肤病,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性疱疹和伴有神经痛为特征,发病率约为10%~20%,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可达到14例/人年,因诊断和治疗不及时而导致后遗神经痛的患者达75%,且有逐年递增趋势。

1.带状疱疹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困惑

目前认为VZV为嗜神经病毒,初次感染后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被重新激活后,即沿神经轴突到相应神经节引起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的神经炎症性改变。同时神经节内病毒沿着相应感觉纤维到达皮肤,引起带状疱疹。也偶可沿神经轴索传至脑部,引发脑血管病变,静脉淤血、神经细胞中毒、水肿及代谢障碍导致脑炎、脑膜炎症状。

典型病例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明显神经痛等特点,易于诊断。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测技术,临床医生难以判断患者神经受损的程度和是否会发生后遗神经痛。尤其令人困惑的是许多不典型带状疱疹病例,因其“无疹”或延后出疹的特点,就诊时往往仅以局部剧烈神经痛为主要首发症状,临床诊断颇为困难,常易随受累神经的不同而被误诊为偏头痛、心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石症、阑尾炎、胃溃疡等。误诊不仅增加患者的病痛、医疗费用和精神负担,更重要的是耽误疾病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增加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

特异性的实验室确诊方法如取疱疹内液进行病毒分离、电镜检测包涵体或血清学检测抗体等方法,只适用于红斑丘疹期和水疱期患者;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敏感而快速,但要求被检测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有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在临床上难以普及。高频超声检测对无疹性带状疱疹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足,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受一定限制。

因此,对出疹前期和无疹性带状疱疹患者而言,寻求一种非接触检测、快捷简便、功能性,并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刺络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瓶颈

年水痘疫苗Zostavax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60岁以上老年人来预防带状疱疹。年3月,FDA批准Zostavax疫苗用于50~59岁人群的带状疱疹,研究显示可减少50岁以上老人69.8%的带状疱疹发病率。可惜的是该疫苗并不能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目前临床常采用“一抗”(抗病毒)、“二堵”(外用药)、“三对”(对症处理)疗法。但此法只适用已出疹的确诊患者,且有“逼其走窜”之虞。

祖国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离不开“湿、热、瘀、毒”,热毒滞留血分发为红斑,湿热火毒攻之于表发为水疱,气血阻于经络则见疼痛。病发之初当属邪盛之疾,“急则治其标”,治宜因势利导,泄热排毒,引邪外出,因此早期采用有清泻湿热火毒,疏通经络气血之功效的刺络放血疗法最为快捷:梅花针直接叩刺相应神经根区皮肤和疱疹出血将毒热之邪由表而解,直泻于外,而拔罐更能将局部瘀滞邪毒进一步吸出,使邪毒随血尽出,“热毒解而余邪去,瘀阻通而疼痛止”。

此疗法因与VZV沿着感觉神经轴索向神经末梢和皮肤运动,即由里向表的方向性一致,而让“邪毒有出路”,使其尽出后无力“走窜”,从而控制病势的发展,达到促使皮疹干涸、消除神经疼痛症状及缩短病程的临床治疗目的。我们的前期观察显示早期运用刺络放血疗法优于皮肤科的“一抗、二堵、三对”药物疗法。

但对出疹前期和无疹性带状疱疹,如何及时有效干预、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放血点仍颇为棘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早期检测、直观高效、利于跟踪观察的诊断性技术。

3.红外诊断技术有可能为带状疱疹早期诊断和刺络放血疗法间架起一座联通“桥梁”

红外热成像技术(infraredthermography)是继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MRI)、彩超等组织形态学影像技术之后的一项新的以功能学为主的影像技术。它是基于红外辐射原理,采用先进的红外扫描技术,捕捉记录人体皮肤表面自然放出的极微量红外线,经过一系列信号处理,把不可见光的体表温度变为可视性的和可定量的红外热像图,以此检查人体疼痛部位及其他疾病部位细微的温度变化,即对受刺激的感觉神经纤维有无疼痛做出客观视觉评价、测定的有效诊断方法。具有非接触性、无创伤性、可重复性,且图象清晰,分辨力强、可定量分析、诊断正确率较高等特点。

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用于人体多个部位(头颈部、心血管、乳腺、脊椎、四肢血管、胃肠道、前列腺等)和多种疾病(疼痛、脉管炎、栓塞、乳腺癌、肝癌、血管瘤、溃疡、烧灼伤、断肢再植等)的诊断。

由于以往缺乏相应的疼痛检测技术,临床医师难以了解与掌控疼痛及其疗效判断,而红外诊断技术可以直接客观描记疼痛,实现了中医诊疗从感觉向可视的飞跃。尤为可贵的是热像图改变可以提示病程的长短与轻重。一般说来,热像图显示的病变区温度越高,疼痛越重;热像图显示的病变区高温度范围越广,疼痛的范围也越广泛。而且随着无菌性炎症、充血状态的改善及症状的改善,这种偏高温热图会逐渐恢复正常。疼痛消失时,其热图亦恢复正常。

但是,目前本病的临床诊断仍停留在主观经验辨识水平阶段,研究报道多为临床经验介绍,尤其在带状疱疹红外热像图研究方面基本上是空白。鉴于红外热像技术可检测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检测到软组织的修复、神经的受损及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状况。而带状疱疹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皮下组织和皮神经炎性改变(如病变受累神经出现脱髓鞘等损伤现象,并同时存在损伤神经周围的免疫炎症现象,免疫炎性反应与神经痛存在相关性)。因此理论上红外热像仪早期检测皮肤、皮神经的热像图改变可能是临床的一种可行的、便捷的、有鉴别诊断和辅助诊断意义的方法,可能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不典型带状疱疹和刺血疗法早期干预架起一座联通“桥梁”。而且红外热像技术符合中医“司外揣内,以象察脏”的诊断思想,用红外诊断技术来研究中医针灸在方法论内涵上是非常吻合的。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带状疱疹患者的热像图出现了沿皮神经走行方向的点片状热区,其热点和热区与临床沿皮神经走行的压痛点、皮疹相一致。

4.结束语

可以设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极有可能解决热像图的变化与带状疱疹神经损伤程度的关系,揭示不典型带状疱疹皮肤和皮神经的热像图谱特征,进而解决刺血疗法治疗本病的作用环节。同时,深化中医“已病防传”理论,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总有效率和痊愈率,是探讨红外热像技术在皮肤感染性疾病中应用价值的一种有意义尝试。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lcbx/60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