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技术在康复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医生和治疗师们的认可,作为无痛、无创的新技术,大家越来越明显的发现直接刺激中枢神经并结合传统的康复治疗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
TMS技术在康复科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医生和治疗师们的认可,作为无痛、无创的新技术,大家越来越明显的发现直接刺激中枢神经并结合传统的康复治疗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进程。
TMS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大量的临床研究实验证明了经颅磁的作用机制,总结起来是以下几点:
1)促进神经可塑性;
2)促进脑部血流;
3)促进各类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调控各神经环路;
4)对远隔区域有调控作用等。
但是TMS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机制就是促进神经可塑性,这其中可以促进BDNF等相关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促进树突和轴突的出芽,生长,产生新的神经通路。
所以TMS的作用部位可以不仅仅可以治疗中枢神经受损引起的功能障碍,也可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促进神经的生长和修复。
胡永善等利用小鼠进行TMS刺激的实验发现通过TMS刺激受损的坐骨神经,可以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周围神经损伤是指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其包括10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原因很多,如产伤,创伤、神经源性疾病等。
根据神经的可塑性理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治疗,神经元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有研究认为电磁刺激能通过Ca2+通道蛋白的表达来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磁刺激亦可以影响DNA合成,RNA转录,从而达到促进神经恢复的目的
在周围神经病变中,
rTMS可以治疗哪些病症?
01
周围性面部神经麻痹
有人用0.5Hz低频刺激健侧的运动皮质区中下部的面部区域治疗早期特发性面神经炎,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也有用磁刺激直接刺激面部来治疗面神经炎。
对于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人用1Hz,运动阈值15%刺激患侧耳前,患儿面神经功能评分,面神经运动传导均明显改善,其显效率%。
02
三叉神经损伤
李娜等用10Hz,80%MT,个脉冲,刺激M1区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并与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后发现疼痛缓解效果相似,但是相比于药物治疗,经颅磁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肖东升等用10Hz,%MT,个脉冲,刺激部位是与手部皮质区相邻的面区,治疗10天,结果发现患者在接受经颅磁治疗第5次后,均有明显的疼痛缓解。
03
坐骨神经损伤
TMS对坐骨神经损伤的研究较多,临床上选择的刺激部位一般在腰、骶神经部位,也有直接刺激于脑皮质的中枢神经。
现有研究认为高强度的磁刺激可以增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引起刺激部位神经元过度兴奋,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04
神经根损伤引起的功能障碍
Lin等用功能磁刺激在胸2—胸12脊髓平面进行20Hz高频刺激改善高位颈髓损伤患者(颈4-颈7)的呼吸功能,提高有效的咳嗽能力。
Zhang等采用高频刺激脊髓水平(C7-T1)可以增加吸气和T9—T10可以增加呼气,对四肢瘫痪伴有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能够改善其呼吸功能。
综上所述,经颅磁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可靠的现代脑科四大电生理技术之一,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关于刺激部位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中枢或者外周。
综上所述,经颅磁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可靠的现代脑科四大电生理技术之一,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于刺激部位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中枢或者外周。
参考文献:
段强,牟翔,袁华,等.经颅磁刺激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3).
李雪怡,肖农.经颅磁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32(18):-.
孙曼莉,肖农,刘玲,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临床研究[C].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胡永善,白玉龙,林伟平,等.经颅磁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5(23):—.
BalkowiecA,KatzDM.CellularMechanismsRegulatingActivity-DependentReleaseofNative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fromHippocampalNeurons.JNeurosci,,22(23):-.
ZhangX,PlowE,RanganthanV,etal.FunctionalMagneticstimulationofinspiratoryandexpiratorymusclesinsubjectswithetraplegia[J].PMR,,8(7):—.
LinVWH,SinghH,ChitkaraRK,etal.Functionalmagneticstimulationforrestoringcoughinpatientswithtetraplegia[J].Archives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79(5):.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10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