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治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都好了,你还在纠结


孕家告诉你孕妇烧心是咋回事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28466.html

腓总神经

(发自L4-5、S1-2神经根)为坐骨神经的主要分支之一,较胫神经小,自腘窝上角附近由坐骨神经起始部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向下外方走行,绕过腓骨小头下方(即腓骨颈)向前进入小腿上部的外侧,穿腓骨长肌上端分为腓浅、深神经两终支。主要分支如下:

(1)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小头附近由腓总神经分出后,越过腓肠肌外侧头浅面向下内方,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吻合成腓肠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的皮肤。腓肠神经沿跟腱外侧缘下降,经外踝及跟骨间,在外踝的下侧转向前行,改称足背外侧皮神经,沿足及小趾外侧缘,达小趾末节基底部,分布于足背和小趾外侧面皮肤。

(2)腓深神经:斜穿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上端,下行于胫骨前肌和??长伸肌之间,沿途发出肌支,支配小腿肌前群(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和足背肌(??短伸肌和趾短伸肌),最后以皮支分布于第一、二趾相对面的趾背皮肤。

(3)腓浅神经:在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下行,发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后,其终支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穿筋膜至皮下,又分为两大支,即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面下部和足背、趾背大部分(第一、二趾背相对面皮肤和小趾外侧缘皮肤除外)的皮肤。

(4)关节支:有三支,即上关节支、下关节支及关节返支。上关节支伴随膝上外动脉;下关节支伴随膝下外动脉;关节返支自腓总神经分成二终支之处发出,穿胫骨前肌,与胫前返动脉伴行,在膝关节前面入关节,并支配胫腓关节及胫骨前肌。

腘窝外侧沟:指股二头肌腱内侧缘和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的沟。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腘窝外侧沟向外下方走行进入腓管。

腓管:主要为腓骨长肌起始部纤维与腓骨颈部所形成的骨纤维隧道,腓总神经从中穿行。在腓管内腓总神经与腓骨骨膜紧密相贴,长度约为27.0±2.4mm。腓骨长肌拱形结构,大多数为混合性或腱性,因而腓管可看作是相对较致密的隧道。[1](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总神经进入腓管前已分出)?

中药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而且临证应用屡获良效。现就中药“五龙荣肌汤”穴治疗右腓总神经损伤一例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50岁,工人,年4月9日初诊。主诉“间断右小腿灼痛2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右小腿被重物砸伤,医院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并行手术治疗、理疗等康复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患者2年来间断出现右小腿灼痛、麻木,劳累及天气变热后症状加重,休息或自行按摩后症状有所缓解。1月前劳累后右小腿灼痛加重,经休息灼痛无明显缓解,遂来诊。患者自发病以来,右小腿灼痛、麻木,右足尖下垂,跨阈步态,偶感腰痛,精神差,食欲差,睡眠可,二便正常。舌红,苔白腻,脉细。

西医诊断:右腓总神经损伤;中医诊断:痿证(气阴两虚)。

治疗以气阴双补为主,兼以活血止痛。

方药:生地黄30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5g、生白术30g、枳实30g、茯苓15g、赤15g、白芍15g、陈皮10g、半夏10g、怀牛膝10g、苍术10g、厚朴10g、炒杜仲15g、续断30g、黄柏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温服。

年5月3日二诊:药后患者自觉良好,症状略有好转,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30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

年6月6日三诊:药后患者自觉右小腿灼痛明显好转,精神、食欲好转,舌红,苔薄白,脉细,原方30剂,水煎服,1剂/d,早晚分服;治疗1个月后,总体疗效明显,小腿灼痛、麻木明显好转,无足下垂表现,腰痛好转,心情愉悦,精神状态佳,食欲可,睡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续口服中药五龙荣肌汤巩固治疗。嘱其调畅情志,注意休息。

2、讨论

因为腓总神经的解剖位置较特殊,其在腓骨颈部位置表浅,且周围软组织少,移动性差,所以在绕腓骨颈部最易受损,常见于外科手术、腓骨头骨折、长期习惯盘腿坐、睡眠中等,另外,糖尿病、滑膜炎、铅中毒等也可致腓总神经麻痹。腓总神经损伤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下肢感觉异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常会留下后遗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营养神经、改善循环、运动训练及手术治疗等,但临床疗效并不满意,治疗恢复时间长,手术后遗症多发。

腓总神经损伤属于祖国医学“痿证”范畴。痿证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脾、胃密切相关。肝藏血,使筋脉得以濡养。肾主身之骨髓,滋养骨骼。肺主行水,濡润全身皮毛肌腠。脾胃为“后天之本”。湿热毒邪,伤津耗气,使肺布送津液的功能受损,致筋脉失养,弛纵不收;居住潮湿,湿热浸淫,气血不运,或饮食肥甘厚味,或先、后天原因,脾胃亏虚,精微不输,也可致筋脉失养,弛纵不收;禀赋不足,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或房劳耗损,亦可致筋脉失养,弛纵不收。总之,痿证的病机为肢体筋脉失养,病性为热证、虚证居多。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其规律,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108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