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漏肩风
漏肩风是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漏肩风的发生常与体虚→劳损及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手太阴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不通或筋肉失于气血温煦和濡养。无论是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还是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导致本病。
西医学中,漏肩风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主症肩周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或外侧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手阳明经证:疼痛以肩前外部为主且压痛明显,肩髃穴处疼痛或压痛明显,外展疼痛加重。
手少阳经证:疼痛以肩外侧部为主且压痛明显,肩髎穴处疼痛或压痛明显,外展疼痛加重。
手太阳经证:疼痛以肩后部为主且压痛明显,肩贞→臑俞穴处疼痛或压痛明显,肩内收疼痛加重。
手太阴经证:疼痛以肩前部为主且压痛明显,中府穴处疼痛或压痛明显,后伸疼痛加重。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三间;手少阳经证配中渚;手太阳经证配后溪;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与奇穴肩前→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导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经验效穴。
操作毫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可行透刺法:肩髃透极泉→肩髎透极泉→肩前透肩贞。局部穴位可加灸法。肩关节活动受限者,在局部穴针刺前或出针后刺远端穴,行针后让患者活动肩关节。
2.其他治疗
(1)拔罐取肩部阿是穴。行刺络拔罐,2~3日治疗1次。
(2)火针取肩部阿是穴。2~3日治疗1次。
(3)电针取穴参考基本治疗之主穴。局部→远端各取一穴,选用密波或疏密波。
(4)穴位注射取肩部阿是穴。选用当归注射液,穴位常规注射。
(5)针刀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局麻下将针刀刺入痛点,可触及硬结和条索,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分离松解粘连。
1.本病早期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经较长时间治疗无明显缓解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患。
2.本病治疗期间患者应配合肩关节功能锻炼,例如爬墙→拉绳等动作,并注意肩部保暖。
1.《针灸甲乙经·卷十》: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2.《玉龙赋》:风湿搏于两肩,肩髃可疗。
3.《针灸资生经·第五》:肩髎,疗肩重不举。
4.《循经考穴编》:肩贞,直刺入二寸五分,治肩骨一点大疼,宜单泻之。
5.《针灸集成·卷二》:肩痛累月,肩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取肩下腋上两间空虚针刺,针锋几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兼刺筋结处,神效。
第六节臂丛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是各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根→干出现无菌性炎症,以锁骨上窝→肩→腋→前臂尺侧等部位出现强烈的放射性,甚至呈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为主症,可伴有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肌萎缩的疾病。是较典型的神经疼痛,常与颈椎的退行性变→外伤或免疫接种→感受寒凉等因素有关。疼痛在几天内可减轻或消失,但有些患者可持续数周,瘫痪肢体可从数周到数月开始好转,最终大都能明显好转。
臂丛神经痛属中医学“痹病”“肩臂痛”“腋痛”等范畴,其发生常与风寒湿热侵袭→跌打损伤等有关,与手三阳→手三阴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经络气血阻滞不通。
主症锁骨上窝→肩→腋→前臂尺侧等部位出现强烈的放射性,甚至呈刀割样→撕裂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
手阳明经证:肩前部疼痛为主,或向臂外桡侧放射。
手太阳经证:肩后部疼痛为主,或向臂外尺侧放射。
手三阴经证:腋下部疼痛为主,或向臂内侧手掌尺侧放射。
发病前常有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或有局部受凉史,为外邪侵袭。有肩臂腋部损伤或劳损史,局部压痛明显,舌暗或可见瘀斑,脉涩,为瘀血阻滞。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止痛。取局部穴及手三阳经穴为主。
主穴颈夹脊极泉肩髃曲池外关后溪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三间;手太阳经证配小海→腕骨;手三阴经证配少海→太渊→内关。外邪侵袭配风池→合谷;瘀血阻滞配阿是穴→内关。
方义根据西医神经节段理论,取颈夹脊可以治疗臂丛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极泉疏通手少阴经气血;肩髃→曲池疏通手阳明经气血;外关→后溪分别疏导手少阳和手太阳经气血。诸穴合用,可奏通经活络止痛之功。
操作极泉穴直刺0.5~0.8寸,避开腋动脉,或在穴下1寸针刺,用提插泻法,使针感直达手指。余穴均用泻法。
2.其他治疗
(1)电针取穴参考基本治疗之主穴。每次选用1组,选用密波或疏密波。
(2)耳针取颈椎→肩→颈→肘→腕→神门→交感→肾上腺→皮质下。每次选用3~4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3)拔罐取局部阿是穴。闪罐法。
(4)穴位注射取颈夹脊→肩髃→曲池→外关。选用1%盐酸普鲁卡因或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急性期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提重物。
第七节肘劳
肘劳是以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属中医学“伤筋”“痹病”范畴,一般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无明显外伤史,多见于从事经常旋转前臂和屈伸肘关节的劳动者,如木工→钳工→水电工→矿工及网球运动员等。
肘劳的发生常与慢性劳损有关,前臂在反复地做拧→拉→旋转等动作时,可使肘部的经筋慢性损伤。本病病位在肘部手三阳经筋。基本病机是筋脉不通,气血痹阻。
西医学中,肘劳多见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和尺骨鹰嘴炎等疾病中。
主症肘关节活动时疼痛,有时可向前臂→腕部和上肢放射,局部肿痛不明显,有明显而固定的压痛点,肘关节活动不受限。
手阳明经证:肘关节外上方(肱骨外上髁周围)有明显压痛点,俗称网球肘。此型临床最为常见。
手太阳经证:肘关节内下方(肱骨内上髁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俗称高尔夫球肘。
手少阳经证:肘关节外部(尺骨鹰嘴处)有明显压痛点,俗称学生肘或矿工肘。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曲池肘髎阳陵泉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手三里→三间;手太阳经证配小海→阳谷;手少阳经证配天井→外关。
方义取阿是穴以通经活络→舒筋止痛;肘劳多发于肘外侧,此乃手阳明经脉所过之处,取手阳明经之曲池→肘髎旨在疏通经络气血;阳陵泉为筋会,配合局部穴位可舒筋止痛。
操作毫针泻法。可先针对侧阳陵泉处压痛点(多在腓骨头),属缪刺法,同时活动患部。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多针齐刺,局部可加灸,以温和灸→温针灸→隔姜灸最为常用。
2.其他治疗
(1)火针取阿是穴。2~3日治疗1次。
(2)拔罐取阿是穴。行刺络拔罐。
(3)穴位注射取阿是穴。用当归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4)针刀用针刀松解相应部位肌腱附着点的粘连。
1.针灸治疗肘劳有较好的疗效,可配合推拿→药物熏洗和贴敷疗法。
2.急性发作者应避免肘关节运动,注意局部保暖,免受风寒。
1.《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臑会→支沟→曲池→腕骨→肘髎,主肘节痹……曲池→关冲→三里→中渚→阳谷→尺泽,主肘痛时寒。
2.《针灸资生经·第五》:肘髎,治肘节风痹。
3.《针灸大成·卷八》:肘劳,天井→曲池→间使→阳溪→中渚→阳谷→太渊→腕骨→列缺→液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bjs/1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