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jury微创骨盆内支架固定技术n


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题目:Minimally-invasivefixationforanteriorpelvicringdisruptions

原文作者:PeterA.Cole,EvgenyA.Dyskin,JeffreyA.Gilbertson

原文出处:Injury,Int.J.CareInjured46S3()S27–S34

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骨盆前环的固定方式包括传统开放复位钢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经耻骨支内螺钉固定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骨盆内支架固定技术。

开放复位内固定适用于单纯耻骨联合韧带损伤导致的耻骨联合脱位、耻骨前联合骨折及耻骨支骨折。当骨盆骨折合并膀胱、直肠等腹腔脏器损伤或患者留置耻骨联合上导尿管时,开放复位内固定为相对禁忌征。

骨盆前环外固定架是另一种常用的选择,其适用于耻骨联合单纯韧带损伤及耻骨支骨折,优势包括: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技术难度低且外固定架容易去除。但是其同样存在明显的缺陷,包括固定强度较钢板差,感染几率高(高达30%),病人不适主诉较多、护理困难等,更为重要的是,应用骨盆前环外固定架之前一定要确保后环完整或在固定后环的基础上应用前环外固定架,否则前环外固定架会加重后环骨折移位。

经耻骨支髓内固定适用于前环耻骨支骨折,可经皮或开放置钉,固定强度可与钢板媲美,但是常需在术中影像透视下进行,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仍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且自耻骨联合逆行穿针的老年患者中存在15%内固定失效几率。

内支架固定技术

目前应用的骨盆内支架技术结合了外固定架及内固定的优势,同时避免了外固定架固定的劣势,具有微创、减少出血及术后疼痛、提供坚强固定、远离神经血管组织、降低感染几率、方便护理及患者活动等特点,适用于前环骨性损伤及骨性损伤联合韧带损伤,以及旋转不稳定及整体不稳定骨盆骨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后环损伤的情况下同样需要固定以保证后环稳定性。

骨盆内支架技术在以下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包括:病态肥胖患者、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需要长时间在ICU住院以降低感染几率及护理难度的患者、手术需要俯卧位的患者(如脊柱骨折)、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老年骨盆前环骨折的的患者中,微创骨盆内固定支架技术能够快速固定骨盆,缓解疼痛。

手术技术

通常需要两枚直径7-8mm,长度75-mm椎弓根螺钉,置入两侧髋臼上骨质,使用直径5-6mm的钛棒或钢棒连接。

该技术最早由Kuttner于年在德文杂志中介绍,年,Vaidya等改良了该技术并最早在英文杂志中将其命名为“infix”(内支架)。

手术在双侧髂前下棘前方行切口在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分离致髂骨,在两侧髂骨的密质骨区置入椎弓根螺钉,螺钉应在髂骨内外侧骨板之间,髋关节及坐骨大切迹上方,螺钉长度最短要50-60mm以保证足够稳定型,尾端应保证离骨面15mm以避免尾帽对筋膜上的股神经和血管的压迫,连接杆穿过皮下组织,徒手多角度复位骨盆前环并固定,多轴钉为术者操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单轴钉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术后的康复计划主要包括视骨盆骨折粉碎程度行保护下部分负重。

体外实验中,内支架固定技术的固定强度要优于骨盆外固定架,还有证据证实内支架对于骨盆后环的稳定有一定作用,这对于存在急诊后环固定禁忌征的患者有一定帮助作用。

手术示意图及手术效果图如下:

对于骨盆内支架固定技术的中短期随访文献报道临床效果满意,文献中所有患者均为Tile分型B型或C型患者,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病人可站立、坐、屈髋90度以及俯卧,康复锻炼进展迅速,一般3个月后即可获得良好愈合,通常在4-6月取出患者内固定,但是没有行内固定取出患者无特殊不适主诉。

并发症包括取出内固定后的轻度异位骨化,深部感染、技术错误导致螺钉穿出等,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股外侧皮神经失能(32%),多数为一过性损伤,股外侧皮神经分支位于髂前下棘外侧1-3cm,因此其损伤多考虑为术中分离时损伤神经、连接杆压迫或螺钉置入过伸压迫所致。

总结

骨盆前环内支架固定技术是一种新的骨盆前环骨折固定技术,这项技术具有更好的病人满意度,更方便护理、能减少手术相关损伤。

推荐阅读:

Injury:髋部骨折的髋关节置换手术策略与技巧(综述精选)

BMJ:仅凭X线片能否准确诊断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BJJ:髋臼骨折Letournel分型并不精确!

Injury:髋臼骨折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觉得不错,请点赞!

↓↓↓↓↓









































哪里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bjs/13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