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卢旺达!
再见了,这片奋斗过的土地!
再见了,热情朴实的非洲人民”
卢旺达当地时间12月20日凌晨2时,完成了为期14个月援外医疗任务的宫树丰与内蒙古第20批援卢医疗队的其他14名队员一道,从基加利搭上WB号航班准备返航。机舱里,宫树丰含泪在本子上写下了上面这句话。
在广州履行14天隔离观察后,1月6日下午,宫树丰抵达赤峰,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前往玉龙机场,为宫树丰归家接风,并为其圆满完成援非任务表示祝贺和慰问。
神奇中医,非洲朋友竖起大拇指
卢旺达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气候,这里的气温常年维持在15-30℃。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随之而来的还有极高的空气湿度。
等待中医诊疗的患者
对当地人而言,“湿寒”是一个从未听过的新词,但因湿寒带来的病痛,却让很多卢旺达人苦不堪言,深受湿寒困扰的患者不在少数,有的长期依靠止痛药来缓解,严重的甚至成为他们口中的“不治之症”,这也是援卢医疗队里中医成为主力的主要原因。
让宫树丰印象深刻的是曾接诊的一位当地妇女,问询中,她说自己患四肢末梢针刺样疼痛及右下肢麻木感已3个月,并伴有4年糖尿病史。在收入极低、降糖药全需进口的卢旺达,普通人根本无法承担持续用药的高昂费用。
经宫树丰大夫检查,诊断其为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右侧股外侧皮神经炎,并为她制定了穴位和病变局部针灸刺激及热疗的治疗方案。当这位女士第三次来到诊室,她激动地给宫树丰大夫一个紧紧的拥抱,语无伦次地诉说了她对这位“中国李时珍”的感激,“四肢不疼后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授人以渔,中医在卢旺达落地生根
“医院的条件类似于我国上世纪70-80医院的水平,西医的治疗往往需要器械、仪器、材料、多学科全方位的支持,很难在医疗资源匮乏、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发挥出水平。而中医针灸、拔罐等技术可以仅靠十余枚针灸针、一根艾条解决多种问题,因而深受当地人的追捧和信赖”,宫树丰说。
中医的神奇疗效很快在镇上传开,医院刮起了一股“中医风”,不仅慕名而来的求医者越来越多,还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在治疗中成为了中医的“铁杆粉丝”,他们有的来自马萨卡镇上,有的来自偏远乡村,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医院的当地同行。
跟宫树丰大夫学习中医的茂伊斯
这个名叫茂伊斯的小伙子,就是在陪伴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父亲治疗时,对中医产生了浓重的兴趣。他恳请宫树丰能教他什么是“气”“血”“穴位”,以及分别治疗什么病的原理,还说,他也想当一名中医。
这一切,让宫树丰觉得,他不仅是一名医生,更像一名信使,在诊疗中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传达着中非深层的友谊。能通过医疗援助的方式,为提高卢旺达当地的医疗水平,培养属于卢旺达自己的中医诊疗队伍尽一份力,让中医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落地生根,是他最欣慰的事。
义无反顾,尽力减少疾病和痛苦
年3月,卢旺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体医疗队员严格按照国内疫情防控要求,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凭借多年从医经验,坚守一线、坚持工作,为大使馆、中资企业人员和华人华侨提供了必要的疫情防控物资、救治咨询和诊疗建议,并与当地政府分享了我国在疫情防控和救治方面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称赞。
疫情肆虐,远在万里之外的宫树丰总在结束一天的忙碌之后格外思念家人,尽管他们都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但整整14个月都无法陪在家人身边,宫树丰的内心是有愧疚的。
每当这时,宫树丰和队友们就相互打气,“这里环境恶劣,医疗条件差,工作条件也比较艰苦,但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中医医师,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能够运用中医药、针灸解除这里人民的痛苦,我内心十分骄傲,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值得的!”宫树丰这样说。
仁心仁术,不负“中国医生”称誉
初抵非洲,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语言关。一开始,宫树丰与患者沟通是由医疗队负责医院医生共同翻译。为了能更好地交流病情,了解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感受,也为节省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为患者解除痛苦,宫树丰决定自己学卢语、肢体语言及手势!
尽管发音时难免带有浓浓的赤峰口音,时常引起大家的笑声,但这丝毫未影响他学习的热情,“时间有限,病人很多,能多看几个就多看几个”。
从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承派援非医疗队至今已有38年,总计派出医疗队21批,队员名,在非洲国家累计诊治病人67万余人次,实施各类手术3.5万余台,抢救危重病人1.6万余人次。
在国家援外事业的召唤下,
宫树丰与队员们舍小家顾大家,
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苦,甘于奉献,
树立了中国医疗队在卢旺达的良好形象,
为卢旺达人民和在卢中国同胞
带去了优质医疗服务,
为当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传授了中国先进技术与经验,
为增进中卢传统友谊和其他领域的友好合作
贡献了内蒙古力量。
仁心仁术,当之无愧。
-----赤峰学院官微-----
责编|李哲
校对|迟卫华
供稿|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bjs/1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