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膜炎积液中医辩证治疗


白癜风多少钱能治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西医:膝关节滑膜炎它是指膝关节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时,引起滑膜损伤或破裂,导致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疾患。可分为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和慢性损伤性滑膜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多发生于爱运动的青年人;慢性损伤性滑膜炎多发于中老年人,身体肥胖者或过用膝关节负重的人。

滑膜炎的发病原因

1、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多因打击、扭转、运动过度以及外科手术后1--2小时发生肿胀、疼痛、活动困难、走路跛行,局部皮肤温度高,皮肤肿胀紧张,关节穿刺出血性液体。本病常是膝关节其他损伤的合并症,须与骨折、脱位、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相鉴别。

2、慢性膝关节滑膜炎一般由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失治转化,或由老年其他的慢性劳损导致滑膜的炎症渗出,产生关节积液造成。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劳累或关节疼痛的病史。患者感觉两腿沉重,关节肿胀、下蹲困难,或上下楼梯疼痛,劳累后及遇寒后加重,休息后及遇暖时减轻。病程日久者,股四头肌萎缩,关节不稳,活动受限,关节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清亮的积液。X线片示膝关节骨与关节结构无明显异常或骨赘形成,可见关节肿胀和活动不利。病因:膝关节是全身关节中滑膜最多的关节,滑膜细胞分泌液体,可以润滑和滋养关节,机体运动时膝关节所产生的热能全赖于滑膜液体及其血液循环而得以散发。当关节受外在性和内在性因素影响时,滑膜产生病变,引起充血或水肿,并且渗出液体,导致膝盖积水。

3、中医学认为,“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膝为筋之府”之说,再加上《内经》指出:“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肝主筋,藏血;肾主骨,主髓。”长期脾虚气虚,肝肾不足很容易让筋骨失养患上滑膜炎。关节滑膜炎分为外伤及慢性劳损两方面。膝关节遭受骨折、脱位、韧带断裂、软骨损伤等床上后,都可使关节滑膜同时受损。伤后积瘀积液,湿热相博,使膝关节发热、胀痛、灼热、肌肉拘挛,关节屈伸障碍,形成急性滑膜炎;如受伤较轻,或长期慢性劳损,加之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部逐渐出现肿胀,功能障碍,形成慢性滑膜炎。

临床表现

1.如果是急性损伤,膝关节血肿。关节血肿一般是在伤后即时或之后1--2小时内发生,膝及小腿部有广泛的瘀血斑。触诊时皮肤或肿胀处有紧张感,浮险试验阳性。常有全身症状,如瘀血引起的发热,局部较热。本病常是其他损伤的合并症。临床时要仔细检查,以防漏诊。2.慢性劳损或损伤性膝关节滑膜炎,为急性膝关节滑膜炎处理不当转为慢性所致,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体质多湿者,或伴有膝内翻、膝外翻或其他膝部畸形的患者,或有膝关节骨质增生症者等。患者主诉多为两腿沉重不适,膝部伸屈困难,

但被动运动均无明显障碍,疼痛不剧烈,局部不红不热,膝关节功能检查一般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常见的现象是:在膑韧带两侧膝眼处隆起、饱满,以手触诊,该处松软,甚则有囊性感,关节积液如超过10毫升则浮髌试验呈阳性。3.当膝关节直接受到暴力打击,长期负重慢性劳损,间接膝关节扭伤、手术过程中的损伤,剧烈体育活动或超强度训练,不正确的习惯动作,关节本身退变,膝关节反张,甚至穿鞋不当均可引起创伤滑膜遭受损伤、滑膜充血、肿胀,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量积液,其中含有血浆、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正常关节滑液为碱性液体,由于损伤后渗出增多,关节内酸性产物堆积,滑液变为酸性,促使纤维素沉淀,如不及时清除积液,则关节滑膜长期炎症刺激反应,促使滑膜逐渐增厚,且有纤维机化,引起粘连,影响关节正常活动。关节穿刺抽出液体多为黄色,清澈,或有血液而呈粉红色,细菌培养阴性。X线检查滑膜炎骨质无异常,或者有退行性改变,或者有关节内游离体,骨关节边缘有骨刺。

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本病属于中医痹症,鹤膝风范畴,有关节痹痛、尪痹、厉节、筋骨痹。中医学认为,主要由外伤或劳损所致。《杂病源流犀烛》曰:“忽然闪挫,必为气之震,震则激,激则雍,雍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雍而聚之一处,……气雍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而又有“膝为筋之府”之说,再加上《内经》指出:“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肝主筋,藏血;肾主骨,主髓”。多由于感风、寒、湿、湿热邪气,慢性劳损,跌打扭创,引起关节气血痹阻,津液输布不畅,痰湿内聚,“湿胜则肿”。在急性期出现关节红肿热痛,活动不利。缓解期关节轻微肿痛,屈伸僵着。慢性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变形、功能活动严重障碍等。治疗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

丸汤

黄芪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狗脊藏红花川芎鸡血藤地龙乌梢蛇威灵仙土鳖虫水蛭制川乌制草乌葛根茯苓薏米仁等名贵药材。

益肾养血、活络止痛、祛风除湿、滋补肝肾、祛邪、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用于风寒湿痹,四肢麻木,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膝关节滑膜炎,积液,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类风湿、颈椎、胸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各关节骨质增生引起疼痛及脊柱活动受限等症。

一次5~7克,一天2~3次,饭后半小时用黄酒或温水冲服。

忌生冷,注意保暖。

针灸治疗

伏兔、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急性期加太冲;巩固期加天枢

(一)伏兔

伏兔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

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外侧,髂潜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转子—膝中为19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神应经》:“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阴市穴在膝盖上外侧三寸)

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进入股间肌内。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股前皮神经以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肌内分布有股神经的肌支以及股深动脉,静脉发出的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

主治:腰疼膝冷,下肢麻痹,妇人诸疾,疝气,腹胀腹痛,瘾疹,脚气等症;膝关节炎,下肢瘫痪,麻疹,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病。

(二)足三里

足三里原名三里、下陵(《灵枢·本输》)。名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圣济总录》。“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属足阳明胃经。合(土)穴。

定位: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解剖:针刺经过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三阴交

三阴交别名承命、下之三里、太阴。因脾经、肝经、肾经三阴经交汇于此故名。为足太阴脾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解剖:穴位具有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足旁)长屈肌。分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

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故而对于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是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必选穴位。

(四)血海穴

血海穴,别名百虫窠。“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血海之名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也可以令患者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

主治:血海一个很普通腧穴,但在临床应用中,却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疗效。如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等;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其它睾丸炎,贫血,下肢溃疡,膝关节炎

(五)太冲穴

太冲穴,别名大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足厥阴肝经。输(土)、原穴。

定位: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应手处便是。

解剖:穴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夜晚磨牙。

(六)天枢穴

天枢穴,别名长溪穴,谷门穴,长谷穴,循际穴,谷明穴,补元穴,循元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人的气机上下沟通,升降沉浮,均过于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

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124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