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图片仅为mSonics掌上超声临床试用图片,非下文研究实际配图)
周嘉莉祝胜美夏燕飞郑晓铸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为临床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有价值的意见。方法:通过我院的临床病例分组进行试验,具体操作如下,选择8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ASAI-II级)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传统体表定位,一组为超声引导分别进行臂丛神经阻滞,30min后行手术,手术前记录麻醉效果,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得出实验结果。结果:与传统的方式相比,超声引导定位法的效果较为明显。结论:通过实验比较显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阻滞效果较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药物的使用量,安全性较高。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麻醉方面进行推广应用。
臂丛神经阻滞是常见的上肢麻醉的方式之一。对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也有几种常见的临床麻醉方式,如传统方式和超声引导等。下面就来粗略的介绍一下传统方式的操作方法。传统的方式是采用体表解剖学定位下进行穿刺,但是这种操作方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扎针的力度,扎针的深度,患者的配合等,也会对麻醉的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剂量的多少以及药物的作用效果都会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对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需要从临床实验中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验结果,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其他因素造成的伤害。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实验来进一步分析传统方法和超声引导方式的实际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许可,在实验前,我们先向我院的相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同时取得患者家属及患者的意见并签署了相关协议。[1]因为本实验为收录患者进行的实验,无法进行集中观测,因此在实验之后,也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得出相关结论的。所以对患者实验之后就进行了相关的临床观测,并进行了详尽的实验数据记录。本次实验主要研究的是我院年6月到年8月的80名上肢手术患者。在这8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9名,女性患者31名,体重在50kg-75kg,年龄在16岁到70岁之间,ASA,I-II级,患者对麻醉药物无过敏,术前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正常,穿刺部位皮肤无感染。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名患者,一组为超声引导定位小组,简称CS组;另一组为传统体表定位小组,简称CD组。
1.2麻醉方法
麻醉前30分钟,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以下操作,予患者肌肉注射力月西5mg、阿托品0.5mg。[1]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常规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以及血压,输注乳酸钠林格液,速度为5ml/(kg*h)。[1]再对患者进行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标记。
CS组对患者进行超声仪定位,使用线阵高频探头(频率6-13MHz)。在碘伏消毒操作区铺巾后,利用超声所形成的高清图像进行定位,在超声探头外侧约1cm处,通过穿刺针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再使用超声引导下采用平面内技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避开血管,避免直接穿刺神经,在臂丛神经主干的周围注射0.25%的罗哌卡因。[1]直到臂丛神经完全被局部麻醉药包绕,最后使用的总剂量为(20±5)ml。
CD组对患者进行传统体表定位,主要依赖于麻醉医师的技术经验。先用左手摸清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再右手持针垂直刺入皮肤,略向脚侧推进直到出现异物感为止,最后固定针头,再确定回抽无血液及脑积液后,注入0.25%罗哌卡因(20±5)ml。
两组患者主要的麻醉部分由同一名麻醉医师完成,麻醉完成后30min行手术,手术开始前由另一名麻醉医师进行麻醉效果评估并观测记录。最后对两组实验患者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0.1mg,此时,如果患者的疼痛剧烈,则要进行补救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改为全身麻醉。
1.3观测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阻滞相关并发症、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和麻醉镇痛效果,麻醉镇痛效果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具体操作是,使用针刺法来完成相应的测试。并记录两组患者臂丛分支阻滞情况。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2.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下面是一般患者的资料统计表,如下表1。
CD组与CS组的一般资料对比表(表1)
2.1两组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时CD组中有1例因麻醉引起呼吸困难,1例刺破血管,而CS组患者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且与CD组患者相比CS组患者臂丛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明显较短(P0.05),镇痛效果更佳(P0.05)
两组相关数据比较表(表2)
注:与CD组相比,a表示P0.05.
2.2CS组和CD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情况的比较
神经阻滞情况的比较主要包括三种神经,分别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这里比较的是通过针刺法这三种神经的疼痛感。两组相比CS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更完善(P0.05)。如表3所示:
CS组和CD组各分支神经阻滞情况统计表(表3)
注:与CD组相比,a表示P0.05.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的常用麻醉方式,这种麻醉对患者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起到很大作用。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使用超声引导这种方式虽然在操作时间上较长,而且操作过程也相对于传统方式要复杂很多,但是这种方式的麻醉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在表2中CD组出现了因为神经阻滞麻醉引起的并发症,而这种类似的情况在超声引导定位中并没有出现。原因是超声下可以清晰的显示臂丛神经和周围血管和组织的关系,并在实时引导下穿刺,可以避开颈部血管,减少组织损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减少患者额外的组织损伤。从技术层面上说,使用传统方式,虽然是操作时间短,没有较大的操作技巧,但是这种依靠手感或者感觉来进行的体表定位,在刺针等方面并不是很科学,而且,因为直接刺激神经容易造成神经损伤,并且操作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使得配合程度不够,最后导致在穿刺部位上存在偏差。而使用超声引导定位,虽然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但是利用超声所呈现的高清图像,在穿刺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进针方向,并且可以实现在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完全包绕神经丛,从而使麻醉效果更确切,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使用超声引导定位方式在操作上更为科学。
结合表2和表3,从分支神经的阻滞效果来看,本次研究显示使用超声引导定位的效果更为明显。使用传统体表定位,在尺神经的麻醉上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传统操作通常采用单点注射法,依靠大剂量局麻药逐渐渗透扩散来阻滞臂丛神经,而臂丛内侧束由C8-T1神经前支组成,位置较低,传统肌间沟入路阻滞时局麻药注射部位局限难以扩散,因此常出现尺神经阻滞不完善,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局麻药可以多点注射,包绕神经丛,扩散范围较大,臂丛内侧束阻滞较传统方法更确切。结合表2和表3来看,传统体表定位方法的整体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除了易于引起并发症,在操作时的疼痛感上,比使用超声引导定位要严重;在整体麻醉效果上看,使用传统体表定位有合计有6例的阻滞缺乏,这就表明最严重的情况是有近五分之一的人,臂丛阻滞麻醉效果不理想。综合以上分析,虽然超声引导定位操作的时间较长,但是在实际效果上确实更为有效,不管是在臂丛神经的各分支神经的麻醉效果,还是整体效果都比传统方式更具优越性,并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4.结论
麻醉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进行上肢手术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影响到手术的进行。本次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方法的麻醉效果要好,利用超声引导的作用时间短,阻滞效果较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药物的使用量,麻醉效果也较为明显,安全性较高。因此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麻醉方面进行推广应用。(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1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