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各部位疼痛徒手治痛专项疗法最全治痛点


宁夏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0.html
消除疼痛刻不容缓

疼痛有时是各种疾病的征象,我们也常说,疼痛不是病,但疼起来要人命。所以疼痛一直是医学界的孜孜追求以期解决的问题。医院都设置有疼痛科室。镇痛、止痛、治痛也是患者最多的需求之一。

但是很多的镇痛方法只是治标而不治本。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标又治本,镇痛、止痛更治痛。

疼痛原因

临床研究发现,80%的人体疼痛与骨无关,是由人体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或病变引发的。

疼痛治疗创新方案

金手指徒手治痛专科专项是在中医和软组织外科学的融合下发展出来的,在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和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方面有独特疗效的疗法。

主要用于头、颈、肩、臂、腰、骶、臀、腿痛等全身各部位疼痛的治疗,目前是人体疼痛最有效的推拿方法之一,治愈率达90%以上,是现今及未来治疗轻中度软组织疼痛的必然选择。

解决全身疼痛应用广泛头颈部疾病

头痛、眩晕、眼胀、眼痛、落枕、美尼尔氏综合征、脑震荡后遗症、咽异常感等头颈部疾病,以及颈肩部肌纤维组织炎、肌筋膜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及纤维肌痛综合征(FMS)等慢性顽固性疼痛、。

上肢疾病

对肩关节周围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弹响肩胛、三角肌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弹响指、腱鞘炎等也有不错疗效。

腰腿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手术失败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骶部劳损、关节突综合征、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尾骨痛、骶髂关节扭伤、臀上皮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股神经痛、髂腹股沟神经痛、阔筋膜张肌肌筋膜炎和弹响髋、耻骨联合分离、髋关节病变、膝关节炎、足跟痛等慢性难治性腰臀腿痛。

男科、妇科疾病

尿频、尿急、输精管结扎后疼痛或经腹输卵管绝育手术后遗痛、性交痛、大小便失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失调、男女性生殖器痛或性功能障碍等软组织损害相关征象。

徒手治痛专项疗法优势01

镇痛止痛更治痛

02

徒手治痛成本低廉安全有效

03

解决全身疼痛一专多能

04

以手代针一指滑压立竿见影

05

中医国粹与西医解剖学完美融合

徒手治痛专项痛点详解

1颞肌治痛点

痛点常见在耳尖前上1~1.5寸处。颈项痛伴有头胀、头痛者或者偏头痛患者在该处均可找到明显治痛点,用脑过度、紧张时常在此点有治痛。

神经及节段:下颌神经(三叉神经)、C2。

2枕大神经出口处治痛点

该处为头半棘肌,枕大神经的出口处、枕骨粗隆下(近风池穴),颈项酸痛者这两处一般均可见到不同程度之治痛,按压时酸痛胀麻可向上波及整个后脑部。

神经及节段:枕大神经、C2后支。

3枕后乳突治痛点

该处为胸锁乳突肌乳突处的抵止点,胸锁乳突肌的附着点,长期的颈项部疼痛酸胀者该处往往可找到治痛点,为常见治痛点之一。

神经及节段:副神经及颈丛肌支C2、3。

4颈椎横突治痛点

以颈椎2、3、4横突的治痛最为多见,差不多90%左右患有颈痛症的患者可以找到治痛点,同时可有颈部头夹肌、颈夹肌的肌肉紧张出现。

另外,颈椎1、2、3、4横突为肩胛提肌上部的附着点,故临床发现许多肩胛提肌在肩胛骨内角有治痛者,也常可见到上述颈椎横突出现治痛。

5颈椎棘突治痛点

颈椎棘突治痛多见于棘上韧带亦称项韧带,治痛常见于颈椎3、4、5、6的棘突上,一般颈项痛者都有治痛存在。

6前斜角肌治痛点

前斜角肌起始于颈椎横突上面,抵止于第一肋骨上。此点出现治痛,可影响颈部前屈及侧屈运动,疼痛可向胸部放射。前斜角肌锁骨窝内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通过,故此肌肉出现疼痛、肌肉紧张,可引起胸闷、呼吸不畅、上肢疼痛、麻木酸胀、发冷等感觉。

另外,此处还有中后斜角肌经过,有人把这些症状称为胸廓出口处综合征、锁骨上窝综合征、前斜角肌群综合征。

神经及节段:颈神经前支C3、4。

7冈上肌、斜方肌上部治痛区

冈上肌起始于冈上窝,抵止于肱骨大结节。斜方肌上部起始于枕外隆凸及上项线,抵止于锁骨外1/3肩峰及肩胛冈。

此点的疼痛可向颈部放射,影响颈部活动。患侧颈部疼痛板紧,侧转受限,枕部头痛、头胀,此处轻压而痛为斜方肌,重压而痛为冈上肌,日久在风池穴处可找到明显的治痛,同时可引起耳鸣、偏头痛、目糊、目湿、怕光,有的患者可发现一侧项背出汗或不出汗。

神经及节段:肩胛上神经C5、副神经颈丛肌支C3、4。

8肩胛提肌治痛点

肩胛提肌起始于上4个颈椎横突,抵止于肩胛骨内侧角。此肩胛骨内角治痛点按压时可感疼痛放射至同侧颈项、前额,甚至颈部,有的患者向下放射到冈下肌直到手部。

颈项极紧痛,低头时酸胀疼痛加重,有许多病例整个肩胛提肌可以见到肌肉紧张。肩胛骨内侧角的附着点处可以摸到“沙沙”声之索条状或泥沙状结节感。

神经及节段:肩胛背神经C3-5。

9肩峰下治痛点

此治痛点在肩峰下缘,亦称为肩峰下滑囊炎治痛点。该滑囊位于三角肌下缘与冈上肌的上缘,整个滑囊覆盖肱骨结节间沟和短小旋转肌。

滑囊顶部和肩胛骨肩峰、喙突紧密相连,滑囊底部与短小旋转肌在肩峰下滑动,滑囊内壁被盖的滑膜往往因长期摩擦而引起劳损,产生滑囊水肿。增厚后发生粘连,可使上臂外展和旋转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症状主要特征是,当三角肌主动收缩(上肢外展)时疼痛增加。

10冈上肌肌腱治痛点

此治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冈上肌止点处,按压时疼痛可向肩外侧放射直到手指,疼痛向下还可向斜方肌放射,肩部活动可不受任何方向限制,但唯独在上臂外展至60°~°时,可瞬时出现剧烈疼痛。这时正是冈上肌肌腱抵触肩峰时,一旦超越这个幅度,疼痛消失。

但当上臂下放,从极度外展复原下放时,在经过60°~°可产生尖锐的疼痛,此点在外展动作的中间幅度发生的疼痛现象是诊断冈上肌肌腱炎的特征与主要依据。此症长期不愈,在X线片中可发现在肱骨大结节上方有一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11肱二头肌长头、短头肌腱治痛点

肩关节前面,相当于肱骨结节间沟内,为肱二头肌腱长头部位。此点出现疼痛,上肢用力提物或者用力握拳屈肘时感到疼痛加重,当上肢外展外旋时,感到受限并出现疼痛。肩关节前面内侧部,为肱二头肌短头肩胛骨喙突上的附着点,此点发生疼痛,当肩部、上肢外展及后弯时可感到疼痛加剧或运动受限不舒。

神经及节段:肌皮神经C5-7。

12三角肌后缘治痛点

此治痛点为三角肌在肩部后侧的附着点发生疼痛时,酸胀不舒可沿着肩后向上肢后外侧放射至肘部。上肢内收活动时感受胀和疼痛加重。

神经及节段:腋神经C5、6。

13大小圆肌治痛点

大圆肌起始于肩胛骨下角背面,抵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小圆肌始于冈下窝下部,抵止于肱骨大结节。此二肌出现治痛,可向上肢放射,沿上臂后侧直至小指。

神经及节段:大圆肌,肩胛下神经C5、6;小圆肌,腋神经C5、6。

14冈下肌治痛点

冈下肌起始于冈下窝,抵止于肱骨大结节。冈下肌出现治痛点是非常明显的,按压时患者可发现向上肢后侧、小臂外前侧放射直至小指,似患有颈椎病神经根压迫的放射状,病程日久者,也可出现手指麻木感,不少病例在消除冈下肌治痛点后,解除肌紧张,患者即可感到手指麻木消失。

神经及节段:肩胛上神经C5、6。

15三角肌肱骨粗隆附着处治痛点

三角肌起始于锁骨外1/3肩峰及肩胛冈。抵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此点治痛点因肌肉较薄,一触压即到,治痛可较为明显。患者可明显拨压到一条索状物,此点治痛并可向前臂放射。但此点治痛的放射须与从肩部放射来的疼痛加以区别。

神经及节段:腋神经C5、6。

十六、肱骨外上髁治痛点

治痛点在肱骨外上髁、桡肱关节滑液囊、伸腕肌腱附着点附近。此治痛点发生在经常从事单一做前臂旋转伸屈肘关节活动患者。临床上称为肱骨外上髁炎,即“网球肘”。患者可觉得肘部疼痛无力,局部略肿而痛,劳累后疼痛加剧,患肢握拳旋转(如绞毛巾)时发生疼痛加重,竖腕提物疼痛加剧,发作时甚至提在手中的东西因无力、疼痛而脱手掉落。但肘关节活动正常。

神经及节段:桡神经C6-8。

十七、肱骨内上髁治痛点

此点治痛发生在屈腕肌群在肱骨内上髁及其周围,临床称为肱骨内上髁炎,或“标枪肘”、“学生肘”。除局部有疼痛外,可沿前臂内侧向手部放射并出现酸痛。

神经及节段:桡神经C5、6及正中神经C6、7,尺神经C7~T1。

十八、尺骨鹰嘴突治痛点

在肘部尺骨鹰嘴部位有2个滑囊,1个处于鹰嘴突和肌腱之间,1个处于皮肤与鹰嘴突和肌腱之间。当发生跌仆、撞伤、摩擦时,使该处滑囊损伤发炎,局部红肿、疼痛,甚至肘关节伸屈不利等症状。临床上称为尺骨鹰嘴滑囊炎或“矿工肘”。

十九、前臂桡侧下1/3处治痛点

外拇长展肌及拇短伸肌相交叉处,而两肌群交叉时都已走出腱鞘,故活动时缺乏腱鞘的保护,周围仅有疏松的结缔组织,故当前臂肌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手部经常做持久负重运动时,则可引起肌腱摩擦,严重时产生急性的大量炎性液体渗出,局部肿胀,患者握拳及放松时可感到有“沙沙”的摩擦之音。

神经及节段:桡神经C6-8。

二十、桡骨茎突部治痛点

此治痛点发生在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症中,因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一起通过茎突部腱鞘。由于腱沟浅而狭窄,底面突出而不平,沟面又覆盖着腕背韧带,使肌腱在这狭窄的坚硬鞘内发生摩擦产生炎性反应。日久鞘内外层增厚,使鞘道更变狭窄,出现疼痛及功能障碍。有的病例此点可摸到颗粒样突出,疼痛可向手指及前臂放射,当患者拇指内收屈曲置掌心面握拳并使腕向尺侧斜倾,疼痛会感加剧。

二十一、手掌部治痛点

此治痛点常发生在掌骨颈与掌指关节的掌侧面,五指中以拇指、中指及无名指最为常见。临床上称此症为手指肌腱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扳机指”。

本症主要是由于手指经常用力过度与活动频繁,使肌腱与腱鞘间长期摩擦,因而造成腱鞘肥厚,纤维化鞘管狭窄而产生疼痛、活动障碍。此症初期可感到患指弯曲活动不利,局部酸痛,随之发生弹响。

二十二、背部胸椎棘上韧带治痛点

背部的胸椎棘上韧带由背部斜方肌及背阔肌起始韧带组成,称为棘上韧带,常见治痛点发生在胸椎5~10的棘突上。常与上肢用力搬重物不慎、提物过重而造成棘上韧带的损伤。损伤的棘上韧带可找到明显的治痛及触痛,可见到棘突处有“硬块”突出,按之疼痛。有的患者坐势时、背靠硬物时即感疼痛发生,因在皮下,治痛点寻找极为容易。

二十三、背部菱形肌治痛点

菱形肌起始于颈椎6、7和胸椎1~4的棘突,抵止于肩胛骨的脊柱缘。上部名为小菱形肌,下部为大菱形肌。菱形肌损伤一股在上肢负重不平衡、用力过猛的一刹那发生,损伤后可在肌腹、棘旁与肩胛骨内缘的起止点附近找到治痛点。得病后,上肢用力时感疼痛加重,甚至睡在床上翻身时也感到疼痛,严重者肩胛骨活动均可出现疼痛不舒。疼痛可向前胸放射,引起胸闷,呼吸不畅,深呼吸痛。也有病例其疼痛向上呈现颈根强直酸胀,患侧头后胀痛。还可向外向肩部放射痛。

神经及节段:肩胛背神经C4、5。

二十四、腰椎棘上韧带治痛点

腰椎棘上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症之一,可见于急性弯腰搬重物不当姿势所产生,也可以由慢性损伤所发病,多见于弯腰操作者。棘上韧带损伤好发于腰椎2、3、4、5棘突。其中的腰椎4、5为最多见。治痛见于腰椎棘突中线,治痛点的韧带触摸时可感增厚、高低不平或条索状。治痛明显而易找。

二十五、第三腰椎横突治痛点

第三腰椎横突治痛主要是由腰背筋膜损伤所致。腰背筋膜分深浅两层:浅层(后叶)在骶棘肌后面,下缘附着于髂嵴,髂嵴后长韧带和骶骨嵴;内侧缘附着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缘的上半部附着于肋骨角,下半部在骶棘肌的外缘与深层(前叶)结合。

深层相当厚,位于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上缘附着于第12肋骨,下缘附着于髂嵴,内侧缘附着于第1~4腰椎横突,外侧缘与浅层结合并作为腹横肌的起点,第三腰椎横突常为第12胸神经的皮支,于骶棘肌外缘穿出腰背筋膜,在软组织松解术中常发现该处腹背筋膜损伤破裂与皮神经、骶棘肌外缘发生不同程度之粘连,也有人称之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另外腰椎2、3、4横突均可产生如上情况,发生疼痛。但以第三腰椎横突为多见,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在一般情况下较腰椎2、4横突为长,加上经常弯腰牵拉与摩擦而致。

同时我们看到在腰部此处并无其他骨骼支持,活动全靠软组织负荷,当然容易发生劳损。腰3横突损伤处可有明显治痛,同时产生患侧骶棘肌紧张,腰椎轻度侧弯,弯腰时产生疼痛,板紧。局部按压时疼痛可向臀部放射至臀横纹左右,有些患者可摸到如块状物,此为粘连及增生之腰背筋膜。

二十六、臀上皮神经治痛点

臀上皮神经由胸12至腰3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皮支组成。在骶棘肌外缘和髂嵴上侧穿出,越过髂嵴,分布于臀上部的皮肤,称为臀上皮神经,臀部筋膜损伤时,常在髂嵴下2~3cm出现疼痛区域并找到治痛点。由于筋膜撕裂,使皮神经发生嵌顿,粘连形成索条状硬节,此点治痛可向整个臀部放射或至大腿后侧中段,弯腰时可感整个臀部拉紧疼痛,对直腿高举稍有影响,但与根性压迫不同。

神经及节段:T12~L3脊神经后外侧支的皮支。

二十七、髂后上嵴内侧缘治痛点

髂后上嵴内侧为骶棘肌外缘附着点,治痛常发生在髂骨下面凹陷处,此点在临床上有极重要的意义。腰腿痛患者到后期久治不愈,检查后常常此点有疼痛。由于解剖上的位置特殊,治疗上过去常被忽视,腰腿痛患者治疗到一定时期,效果上不去,不能彻底根治,往往与此点有关。此治痛可以放射至大腿后侧到小腿外侧。似为神经根压迫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直腿抬高,但本质上与根性压迫症状不同。

二十八、骶髂后长韧带、臀大肌治痛点

臀大肌起始于骶骨背面,髂骨翼外面,抵止于股骨臀肌粗隆、髂胫束。骶髂后长韧带、臀大肌的治痛可向臀后中部、大腿后侧、腘窝外侧至小腿外侧、踝外侧、足趾放射,可因疼痛使直腿抬高严重受影响,治痛点可摸到结节或条状物,病程长可出现下肢皮肤感觉下降,甚至拇趾背伸力降低,似为坐骨神经根性压迫,临床需加以区别诊断为要。

神经及节段:臀下神经L4~S2。

二十九、臀中肌治痛点

臀中肌起始于髂骨翼外面,抵止于股骨大转子,此治痛点可触及明显肌紧张,似为硬块状物,压后疼痛可向臀后侧、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后外侧、外踝上部放射,下肢直腿抬高可有影响,小腿外侧可发生麻木,皮肤感觉减退,拇趾背伸力可正常,临床上须与腰痛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加以区别。

神经及节段:臀上神经L4~S1。

三十、臀小肌治痛点

臀小肌起始于髂骨翼外面,抵止于股骨大转子。此治痛点处于髂前上棘后1.5~2寸。治痛明显,疼痛可沿大腿外侧向下放射至膝部附近。临床上患者主诉髋外侧、髂前上棘周围疼痛不舒,往往与臀小肌之疾有关。

神经及节段:臀上神经L4~S1。

慢性软组织损伤常见的治痛点有哪些?

凡是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无论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如头部、颈部、肩部、胸背部、腰部、臀部、下肢部等,必然有相对应的治痛点或阳性反应点。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证实,软组织在骨面的附着部位损伤最常见,其次是肌肉的肌腹收缩频繁的部位。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将全身骨骼上软组织的附着处标示出来,也便是常见的治痛点部位。

患者感觉疼痛的部位,我们称痛点,显然痛点不一定是一个点,它可以是一个区域。治痛点是医生在病变部位按压时患者感觉疼痛的点,根据损伤的范围大小,治痛点的大小也不一样,可以是很小一个局限的治痛点,也可以是较大的一个治痛区域。这些治痛点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治痛点的位置常常在患者感觉疼痛的范围内,甚至和患者感觉疼痛的点完全吻合或重叠。这就形成基层临床医生的治病思路,在疼痛部位找治痛点,在治痛点封闭、按摩或做针刀,大部分有很好的疗效。常常忽略了另外一种情况,疼痛点与治痛点不相吻合,治痛点根本不在疼痛的区域,即使疼痛区域有明显的治痛点,也常常是假治痛点,临床疗效自然不好。

部分患者的治痛点与痛点不重叠,或不在一个共同的区域。医生必须根据病人的主诉疼痛部位、肢体躯干主动运动时所引发的发痛部位相互对照。结合人体解剖结构进一步分析,看一看是属于哪一些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脂肪等附着处或肌腹损伤,可能引起该处疼痛,并在该软组织上找到治痛点治疗。

临床中我们发现,某一个部位的疼痛常常不是由一个治痛点引起的,常常是由许多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治痛点组合形成的症候群,需要用整体观念全面地了解这些治痛点,以及牵涉痛、放射痛;继发痛和原发痛,排除假治痛点,找到真正的病灶进行治疗。

用心做中医

金手指中医推拿正骨学堂

山东良医职业培训学校

山东省中医专家联合教学国家认证师资团队任教理论结合实践全面教学推拿正骨整脊颁发全国通用证书

-

王老师

金手指中医推拿正骨学堂

山东良医职业培训学校

中医

推拿

正骨

整脊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免费试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107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