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名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9184532.html·河南省足脊异常矫治与运动康复专委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辅具应用专委会科普委员会
·郑大五附院康复医学工程足脊矫治与运动康复研究中
臂丛神经是由C5~T1神经前支组成,主要支配上肢感觉与和运动。臂丛神经损伤是指组成臂丛神经受损伤是一个比较常见类型的周围神经损伤。
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分娩过程中多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引起的上肢运动障碍,是新生儿常见产伤之一目前研究表明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主要与巨大儿、肩难产、器械助产、第二产程长多胎妊娠、臀位难产、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增多,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病率逐渐升高,致残率较高,预后较差据报道我国目前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发病率5.9‰~17.0‰,由于其临床表现均与外伤性臂丛神经损伤存在较大差别未能早期诊断,其中约1/2~2/3的患儿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如肩关节脱位,垂腕畸形以及指间关节畸形,造成患儿终身残疾。临床表现主要
临床表现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因臂部完全或者部分麻痹;表现为患肢松弛悬重于体测,不能做外展、外旋及屈肘等活动。若治疗不及时,会发生肌肉废用性萎缩,导致患儿肢体功能障碍。临床常按照损伤范围和部位为三型01
上臂型:因C5~C7脊神经损伤,主要累及肱二头肌、肩胛下肌、旋后肌等,而导致上肢下垂、内收,不能外展及外旋;肘关节不能屈曲;前臂不能旋后;腕、指关节屈曲,拥抱反射不对称。上臂型损伤是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中常见类型,占60%左右。
02
前臂型:主因累及C8与T1神经根,表现患侧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屈指深肌肌力减弱,症状一般不明显,生后多日才发现,可引起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狭小等。临床上单独前臂型臂丛损伤非常少见。
03
全臂型:臂丛神经C5~T1均被累及,主要表现为全上肢完全瘫痪,无任何运动功能,皮肤感觉消失。
有研究指出发生臂丛神经损伤3个月内,外科手术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是手术治疗的黄金期,但术后应辅以规范化康复治疗。也有研究表明对于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者,保守治疗的远期预后优于手术治疗。目前多数关于臂丛神经损伤治疗的研究多倾向于作业疗法、传统中医学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支具辅助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通过腕手矫形器的使用,可使拇指外展,防治屈指、拇指内收挛缩;同时使腕关节背伸,对患肢目标肌肉产生持续性的静力性牵伸,促使目标肌肉的生长,降低牵张反射的反应性,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腕手矫形器使患儿四指充分伸展,桡尺两侧翘边,能有效防止爪型手。佩戴腕手矫形器在进行早期功能训练时还能够防止因前臂被动旋前时,由于重力作用及桡神经支配,患儿出现垂腕现象。
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手指呈屈曲状,伸展无力,抓握、侧捏、对指等精细运动功能丧失,即过度活跃的屈肌和伸展肌群的张力存在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纠正异常的手姿势、降低屈肌张力。上肢和手的恢复相对较慢,临床上对上肢和手进行功能性反复主被动训练是比较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动作观察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镜像神经元理论。通过仔细观察有目的性的肢体动作,然后尽量尝试去模仿该动作,从而改善肢体功能。
国内外多位学者已初步证实动态腕手矫形器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康复中是可行的,能够在手指伸展上提供少量助力,进行抓握、伸展练习。通过动态腕手矫形器以辅助患者伸展手指,在动作执行上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者能够相对顺利行“观察-执行”一整套的动作观察疗法训练。
科室介绍
医院康复医学工程科(足脊矫治与运动康复研究中心),隶属于医院(医院)。目前科室以足脊结构和人体生物力学为基石的运动康复新理念作为科室的发展方向;另外科室其规模、设备、技术医院内前列,是集科研和教学一体的康复工程技术诊疗机构。科室占地㎡,科室配有全套德国进口加工设备、压力衣制作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系统(CAD-CAM)、3D扫描、太空舱脊柱三维矫治系统、SIMIAktisys3D临床动作分析系统、足踝生物力学静态评估系统和动态评估系统、3D打印等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科室与香港理工大学、医院(QueenMaryHospital)、医院(PrinceofWalesHospital)、北京理工大学、所等建立紧密合作。科室目前有博士2名、硕士研究3名、资深运动康复师3名、康复工程师4名及多名助理康复工程师。
专家介绍
医院
康复医学工程科-足脊矫治与运动康复研究中心主任——解益
香港理工大学硕士(人体结构和人体生物力学方向)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工程辅具专委会常委,
中国生物材料先进制造分会(3D打印)常委
中国康复器具协会委员
中国足踝专业委员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康复医学康复工程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治疗委员会委员
郑州大学康复治疗专业康复工程课程负责人
中国康复杂志审稿专家
河南省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参与《假肢与矫形器的临床应用》、《低温热塑矫形器实用技术》、《矫形器》、《矫形器的临床应用》等12本专业书籍编写,其中2本为副主编。
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主持和参与省课题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个人研究方向:足脊生物力学的改变对颈肩腰腿痛的影响、儿童先天性四肢发育畸形的生物力学矫正与矫形器设计、脊柱侧弯(驼背)生物力学调整与脊柱侧弯矫形器设计及临床应用等
门诊安排
诊疗范围:脊柱侧弯、脊柱生理曲度改变(驼背)、扁平足、高弓足、X和O型腿、先天性的马蹄内外翻足、先天性的斜颈、运动损伤、创伤性的骨性关节炎、中枢和外周神经疾患导致功能障碍者(如:脊髓损伤患者、脑卒中患者、脑瘫患者、儿麻患者等)、烧伤患者、淋巴水肿患者、骨折术后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截肢患者、足脊结构和人体生物力学改变导致关节的应力性损伤和劳损性的疼痛等,可提供精准的评估、矫治(结构矫治与运动康复)、科学的运动控制和科学的肌骨疼痛的ADL管理。另外,还为各类型功能障碍患者或残疾人提供各种的移动设备、交通工具及家居环境的评估、改造、适应和训练。
END
联系方式
科室()
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1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