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筋结的形成与特征
人体肌肉组织是由许多平行排列的肌纤维组成,各肌肉外包被筋膜,筋膜分浅层筋膜与深层筋膜,筋膜下骨骼肌受到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保护及强化连接,将肌肉分成几个束状纤维状,然因诸多因素如:姿势不良,运动不足,肌肉缺乏锻炼,乳酸堆积,工作劳损或撞击瘀伤,风寒侵入等,使局部气血循环不好,筋肉成硬块组织或呈现条索状,即所谓“筋结现象”。
深层筋结硬块将会阻碍血液营养输送至表皮肌肉层,同时体液滞留,无法代谢,致使表层肌肉纹理失去了健康的光泽和弹性.出现在经络的线路上,就会阻碍经络的畅通,出现相应的病症.好比水沟的流水不通无法顺畅流动或流动缓慢,底层一定沉积了许多“垃圾”唯有把这些深层“垃圾”清理掉,方显效果.
筋结形成的过程:正常肌肉状态(具有正常的弹力及张力)→膨胀(乳酸废物的堆积)→酸痛(血行不畅,神经收压迫)→硬块(组织变化局部缺血,缺氧,神经萎缩)→骨化(纤维骨化后感觉麻木而不酸不痛).经经筋调理后肌肉会有好转现象,纤维骨化可逆转,由硬块→酸痛→肌肉痛→膨胀→恢复正常。
皮下有筋结处的皮肤现象:局部肌肉隆起,色泽暗沉,局部毛孔粗大,应约见毛细血管痔,局部皮肤紧硬感.筋结硬块的特征:1.全身上下都会出现,小至数毫米,大至数厘米.2.位于肌肉深层处与肌膜结合组织处.3.肌肉一旦固化将无法自行复原.4.硬块处水分滞留,周边出现浮肿.5.使血液与淋巴流通不顺畅,神经受亚压,引发酸,麻,痛等症状.筋结硬块的形状及大小不一,有圆形,梭性,扁平型,椭圆型,条索状。
二、经筋疗法临床应用
额面筋区可具体分为额筋区、面筋区、唇口筋区、眶膈筋区及耳前筋区施治。各筋区的主治病症分别如下。额筋区主治:头晕头痛、太阳经热、眼睑下垂、眼部疾患等。睢脶筋区主治:筋性眩晕症、筋性近神眼、眼球斜视、慢性泪腺炎、慢性鼻窦炎、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面唇筋区主治: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性口眼歪斜、抽搐、昏迷、颞颌综合征、腮腺炎等。耳前筋区属于耳筋区的一部分,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牙痛等。颞筋区,系指头部颞侧部,前自眉梢外,后至枕外,上至颞上线,下至颧弓的经筋区。本筋区主属少阳经。颞筋区的弧线绘制,一般以颧弓上缘发际为圆心点,由圆心点至眉中半径线向上尔后画个半圆圈,此即颞上一线;从圆心点至眉梢的半径线向上尔后所划半圆圈为颞上二线。水平线的绘制,分别以额发角、额发小角。眉梢及眼裂四点的水平线作为颞上、颞中及颞下的区域划分(详见图示)。颞筋区主要包括颞三区及耳筋区。颞筋区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颞静脉炎、不明原因性的头晕头痛、颞颌综合征、少阳经经筋病、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耳鸣、耳聋、眼科病症、神经衰弱、睡眠紊乱症及全身虚弱等。头顶部,以颅顶“百会穴”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投射状,其来自额区、耳颞区、枕区的筋脉,有来与往“经遂”渠道,故其病变,可因他处疾患投射的牵涉,亦可因回道的“气滞”、“血瘀”所致。“百会”为诸阳之会穴位,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故头顶部也成为“经筋疗法”的重要区域。常见的头顶部“筋结”病灶为额角发际骨缝向上放射区、颞上区、枕侧、百会及“四神聪”等。但头部顶区的病灶,除常见的硬结型以外,可同时伴随出现“瘀血”型病灶,检查时应特别细致、耐心。头顶部经筋穴位主要适应于治疗产后风、头皮皮下静脉丛炎、阳虚病证、眼科病证、耳聋、耳鸣、枕神经痛、脱肛症、子宫下垂症,以及急救回阳等临床应用。枕颈筋区是督脉、手三阳、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循行所过部位,是经筋较丰厚、多层次、交叉重叠、止始尽筋头较多的重要区域。本区域的特点之一,是颈连头和胸背,构成上通下接的枢纽;特点之二,是枢转回旋活动较大,受损之机遇较多;特点之三,是颈后、颈侧(及肩)与前胸三者构成三角形构体,俗称“颈三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意义,是颈部的经筋病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背、胸、肩臂及头部;特点之四,是经筋“各有定位”的线路较长,虽有点面的筋结病灶,但延及的途程较远,例如,后颈的肌筋疼痛,可延及背胸及头部。因此,枕颈筋区的施治,既要从局部来查灶消灶,又要从整体关系来探源求本。枕颈筋区的经筋线路划分,是根据经线循行所过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筋的“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于临床查灶,查到“筋结点”来定位施治而确立。本区域分为后正中督脉线、督脉旁线、颈2区线、颈侧3区线、侧4至5线及耳后线等共为七条经线。枕颈筋区临床主要适应于颈筋疼痛病症、头部疼痛疾患、肩臂病症、胸背病症、耳疾以及临床涉及枕颈肌筋膜带所形成的病症等。胸腹部经筋病灶治疗图前胸筋区病灶,主要分布于锁骨下筋区、胸骨筋区及肋弓筋区。主要的病灶点:胸骨前正中线及旁线,胸锁及胸肋关节面、锁骨下肌、第二肋骨乳线肋骨面、左第五肋骨胸肋关节面、右胸5至8肋骨面、肋弓缘、剑突根及肋引硬、软的衔接部位。此外,胸大肌、胸小肌、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等亦可出现肌筋伤筋结灶。腹部浅层病灶。多发生于腹白线、半月线、腹侧线及脐下“五皱壁”及腹直肌肋弓交叉点,腹股沟筋区亦常是病灶的好发区域。图六背胸、腰、臀部经筋病灶图背胸部及腰部病灶,好发于岗上区、岗下区、夹脊区及肩上部、臂上端等。腰筋区的病灶,好发于腰竖脊肌、骼肋肌、腹外斜肌的后侧股及胸腰筋膜。臀骶筋区的病灶,主要好发于腰眼、八廖、髂嵴后侧缘、臀后横纹、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髂胫束等。臀后上部按照筋线牵拉应力点关系,多同时并有三个点的筋结病灶,是治疗腰腿疼痛的重要经筋腧穴。上肢前侧面属三阴经筋循经所。其病灶好发于喙突筋区、肩筋区、肘窝区、腕筋区及掌指关节的各节段。查灶时以上述筋区作为重点检查,常于喙突尖、喙肱肌、三角肌、肱二头的长短头、三角肌附着骨粗隆处。肘内侧肌群起始端、肘外侧肌群起始端、肱挠肌、伸指总肌起始端、前臂肌群等查及肌筋结灶。按以灶为腧施治。上肢背侧面,是手三阳经筋循行分布区域。病灶好发于肩后外侧筋区、肘后区、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骨小突。肌性形成的结灶,多呈梭样紧结,腱性形成的病灶呈索样;微腱形成的病灶呈点及小线形,主要分布于掌指小关节骨突顶尖部,每一关节呈对称性隆起,以关节的背侧为病灶的好发部位。主要切按法查灶,才可发现。下肢经筋施治穴位,分为下肢前侧图、后侧穴位图、内侧穴位图及外侧穴位图四幅图示。下肢是全身轴着地面的重力点,机体动态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下肢。因此,下肢发生伤筋的机遇较多,发生的筋结病灶点亦较多。下肢筋结病灶的特点有三。①尽筋头病灶部位较隐蔽,②呈远程节段性连带关系分布。③足摭关节呈密集型,病灶深藏,不易检查。下肢前侧面,病灶好发于股内侧、股外侧、膝关节、胫前肌群、踝关节、足背及趾关节上面。常见的病灶点是股内侧肌远端及其于膝关节内侧的尽筋头、股外侧肌远端及其附着于膝关节外上侧的尽筋上,胫侧副韧带、腓侧付韧带、胫前肌群、踝关节前侧、足弓背小关节及趾关节背侧。病灶多呈隐状态。图示的病灶只其中的一部分。下肢后侧面,病灶好发于大腿根、臀后正中线及外侧线,国窝是病的密集区,它除了下降的肌群的起始点以外,尚有小腿后背肌群的终止点,病灶深藏而隐蔽;国窝浅层病灶,呈内、中、外三点并存;小腿后侧肌筋丰厚,病变好发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屈趾总肌及摭肌,较难认辨。其肌筋灶,粗大硬结。下肢内侧面,系足三阴经筋循经所过区域,病灶好发于股内侧的内收肌群、股内侧、收肌管、膝关节、小腿胫骨后、内踝前、下、后的筋腱及筋膜。病灶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膝关节的内侧,以胫骨的踝、股骨远端肌筋的附着点及膝关节的韧带损伤为常见病灶。下肢外侧面,主属足少阳经循行所过部位,病灶好发于股外肌、膝关节、腓骨肌群及外踝周围。病灶特点呈远程线性节段分布,它上接于臀股的下续,查灶时,宜根据自上而下的筋线检查。图示中标记的筋点可参阅。说明经筋穴位与针灸腧穴,既具有相同的共同点,但又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体系,故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具有人体经络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共同基础。但经筋又是构成经络的一个筋肉体系。故它的筋肉性的特点,又别其一格。(1)经筋穴位的性质,是经筋体系的“筋结”病灶位置,具有可触查到的形征,其形征为经筋疗法提供了“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2)经筋病灶位置的自身规律,是从研究十二经筋结合人体动态活动而引伸所得。故经筋病灶穴位虽然在某些穴位与针灸腧穴位置重合,但经筋病灶穴位是经筋病变的“筋结”部位所在,其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而不是“调气”。(3)按照经筋疗法检查发现,经筋病灶自身演变,具有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经筋疗法在诊疗过程,皆以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进行诊与治的法则。(1)经筋疗法在贯彻“以灶为俞”基础上,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拔火罐疗法、多维系列解锁法及辅助疗法等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称之为综合疗法。根据“以灶为俞”及经筋病灶具有多维性分布特点,这两点作为本疗法主要特色。(2)理筋手法的具体方法众多,本疗法根据经筋病变临床特点,运用具有查灶与消灶双重功能的手法,其基本手法“钳弓手”法。擀皮理腠法。按积抑痹法。揉筋缓节法、舒筋减压法、多维解锁法、点穴疗法等。(3)经筋疗法的施针方法与常用的针灸疗法不同,它针刺的经筋穴位即系经筋病灶,而不是“调气”;它以固灶行针方法刺治,具有其达病灶、得气显著、起效快速、功能特殊等特点,并具有客观指征为主要依据。(4)经筋疗法使用的拔火罐法改进了取火法及治疗工具,临床显示的优点甚多。(5)多重、多层次的综合疗法使用灵活,既可发挥单项疗效作用,又可发挥单项疗效基础上的“多项群体”协同作用。(1)眶隔筋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筋区,该筋区的穴位不多,但临床治疗适应甚广泛。(2)眶膈区①号穴位于鼻骨外侧与眼球之间,呈长方形,由内眦向鼻翼外侧延伸;②眶隔区穴位位于眼眶内上角较深部,其由深而浅,向外上达赞竹,与眉间肌、枕额肌额腹肌筋具有密切联系。本穴位是医治眼科疾患、大脑功能疾患及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假性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重要穴位。③眶区穴位,位于眶上缘中点偏内侧,其有颗粒状筋结病灶点。正常情况下,触压本穴位可引起同侧眼球发生复视,本穴位主要医治外展神经麻痹、视神经炎、结膜炎等。④号眶膈穴位,位于③号穴的上外,其与②号穴位密切联系,是眶膈筋区的常用穴位之一,对消除筋性头晕头痛症状作用显著。⑤号穴位,位于眶上缘外侧端外的陷凹处,相当于针灸腧穴“丝竹空”。③号眶膈穴位,位于眼裂外侧,相当于瞳子廖的位置,是足阳明经的终止点,它形成“目下网”,是治疗眼疾的重要位置。⑦号眶膈筋区穴位,位于瞳孔直下颧骨,本穴相当于针灸的四白穴。(3)眶膈筋区穴位的施治,以局部点穴按摩手法施治为主,针刺法宜以轻点刺疗进行施治。拔火罐可于额部、颧部及太阳区进行。(4)眶膈筋区适用治疗筋性眩晕症、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少阳经证、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慢性腮腺炎、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等。说明颞筋区位于头颅侧面,是少阳经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筋区的特点是筋与膜丰富,但因头皮薄而紧,病灶多发,致痛比较强烈。颞筋区主要“各有定位”的肌筋是小皱骨肌、前颞肌、后颞肌、耳肌及颞筋膜。颞上线是肌筋的重要附着线,其尽筋头病灶多的特点。颞肌下端的附着点一冠突,也是病灶好发点。耳肌状似人参形态,分别附着于耳前、耳后及耳上区域。(1)颞筋区的肌肉及筋膜,都可发生筋结病灶,但从经筋的动态牵拉引力关系检查,病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前颞肌的前索、前后颞肌的联合部及后颞肌的后索(肌束);小皱眉及耳肌、颞线筋膜等,也成为病灶好发筋区。总之,牵拉力的应力点(即受力点)被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时,均可发生病理之筋结病灶。(2)本理筋手法,除了吸取民间理筋精华以外,尚吸取了西欧著名按摩专家基恩艾兰氏的先进方法,据称本手法具有降低脑压效果。(3)颞筋区适应于治疗肌收缩性头痛、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产后风、少阳经头痛等,它配合眶膈筋区及颈枕筋区的施治,具有消除头部、眼部、五官常见病症及全身性功能紊乱疾患,且有显著功效。颈部穴位及其施治方法,是治头部、颈部、颈肩部及上肢病症的常用方法。故它属常用法。颈部穴位的特点之一,是它多处于隐敝状态,至其病情表露,病变已经相当严重;其特点之二,是它具有远程病变的关系,例如肩臂综合征及头痛,均与颈的肌筋病变存在密切联系。颈部病变除注重理筋以外,应当注意颈椎病变。肩臂部,与胸、背及颈紧密相连。肢体(上肢)远端受力,其应力点,除腕、肘、肩关节以外,胸部的胸锁关节、背部的肩胛及颈部,皆产生牵拉应力,其最终未点于颈部,故颈、肩、臂的病变相连,对肩臂病变,需进行颈、肩、臂、肘、腕的全面理筋。图示的颈点、胸点、背肩点及上肢点,是理筋的重点病灶穴位。
三、经筋病症
经筋病症的临床表现,包括它的症状表现及体征表现,在这两个表现中,又有一般表现与特殊表现之分。一、经筋病症的症状表现1.经筋病症的一般症状表现以酸胀、重滞、困倦、疲乏、发麻、痹痛、乏力感,及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为主要常见症状。2.特殊症状经筋特殊症状,系指经筋病变形成的筋结病灶点,产生对机体的恶性刺激,以及挛缩的筋性病变所产生的累及性,及累及演进性、隐蔽性、收缩失均性、症状类似性、牵张性、牵涉反应、疑结性、压迫性等的临床症状表现。(1)筋注疲劳综合征:乃肌筋广泛性挛缩导致全身性重度疲劳感,伴头晕头痛、情志异常、失眠多梦或嗜眠、纳呆及胸腹不适等;但临床化验及有关检查均呈阴性的病症表现。(2)筋性眩晕:由于肌筋收缩失均衡所致,尤其是头颈部的肌筋伸缩失均,致便患者感到头眩及摇晃感,但无旋转性晕感,检查可于头颈部查及广泛性的筋结病灶,以消灶解结施治,速获病症消除。(3)筋性视力降低及阵发性朦视:由于眶膈及颞筋区的肌筋挛缩,导至患者视力降低或阵发性蹑视,好发于青少年。眼科检查无特殊发现。用理筋法施治,可获临床治愈;但需自我调治,始可根治。(4)筋性类似病:由于筋结病灶与脏器位置重叠或产生牵涉反应等,导致经筋病变的临床症状,酷似脏腑病变表现;但脏器的临床有关检查全阴性,经筋科称之为筋性类似病。常见者有:筋性梅核气、筋性类冠心病、筋性类肝胆综合征、筋性肝郁症、筋性类胃痛、筋性类肾绞痛症、筋性类类风湿关节炎等。(5)气病中的筋性病变:中医所称之肝气郁结而胸胁苦满,及肾气亏虚所致的腰酸腿软,皆可于相应部位查及肌筋器质病变并存,称为气病中的筋性病变。用理筋法施冶,收到气与筋病同功的疗效。(6)隐筋症:即隐蔽的筋性病变,导致临床的疑诊误诊者。隐筋症是目前临床医疗的多种难治病,及病因未明疾患的致因之一。例如,肋端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证(CFS)等。识别隐筋症具有现实意义。(7)筋凝症:指肌筋长期挛缩形成固结的病征,类似现代医学的肌凝块症等,常见于颞肌、岗上肌、岗下肌及小腿的肌筋等。临床出现相应的局部锐酸症状及结块体征。(8)筋性累及症:包括筋肉系统病变自身累及,筋肉系统累及其他系统,和其他系统病变累及经筋等,多重内涵的病症。例如,颈侧属少阳经肌筋挛缩的病灶,可累及头面部及肩臂,出现少阳偏头痛及肩臂综合征;痛胸的足太阳经筋病变,可形成“心胸相引”症;臀部足少阳的筋挛结灶,可累及腰腿肌病症表现的临床证候;腰源性腹痛,常可查及腰部的筋结病灶。筋肉系统病变累及其他系统病变的发生,则表现出筋性病变与受累及性病变并存的相应表现。它是经筋学科揭示出机体因素致病的一个新课题,在临床上运用综合消灶、系列解锁的舒筋方法,治疗脏腑病变、神经性病变、心血管病变等,疗效特殊(详见临床叙述)。其他系统病症发生累及经筋系统,经筋病症临床症状出现,是经筋学科注重的课题之一。经筋学科侧重于通过舒筋来获得对经筋系统以外的病症的良性反馈疗效。例如,精神疲劳导致的筋性疲劳,经筋科通过舒筋疗法手段,获得精神疲劳与躯体疲劳双解的功效;它比药物消除疲劳的疗效稳定、巩固。(9)筋性后遗症:指中风后遗下的单纯性肌筋病症。它同脑病与偏瘫并存有区别。单纯的筋性后遗症,用理筋法施治,疗效满意。(10)冷感与“冷症”:经筋局部性病变导致的气血阻滞,使患者觉得患部冷感,称为冷感;广泛性伤筋导致机体气血运行失常以至虚弱,患者出现全身性温度降低,你为“冷症”。冷感与冷症,皆是肌筋病变常见的一种类型。(11)筋性紧张综合征:广泛性的肌性、膜性劳损,导致肌筋挛缩反应,加上病者对反应的敏感,临床上匣可发生筋性紧张综合征。例如,骨骼肌紧张综合证、紧张性疼痛等。据称,美国约有3分之1的患者,患与紧张相关疾患(SRDs)。由此可见,肌筋性紧张证候,在人群中相当普遍。二、经筋病变阳性体证表现特点经筋学科将经筋病变阳性体征称为经筋病灶,将阳性灶检查方法称经筋查灶法。1.经筋病灶特点(概述)经筋病灶,同经筋组织成分、结构、原状、所处部位、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机体状态等密切关联。经筋病灶的病理基础是“筋结”为患。其形证常分为四个类型:病灶点、病灶线、病灶而及多维性病灶。(1)病灶点:好发于肌筋的“左右尽筋上”、成角点、交叉点、摩擦点、受力点、小骨粗隆、骨游离端、关节周围及皮节点等。病灶粗糙样、小颗粒状、结节或“痛性小结”。小者苦芝麻、粟米状;中者如绿豆、黄豆样;粗大者若蚕豆、马钱子样,边缘界限清楚,多呈硬结状,触压异常敏感及疼痛。躯体的分布较广泛,其病灶出现,同经筋病变部位吻切,但有主次及先后症状表现之分。例如,股内外侧远端的尽筋上,常见其病灶点出现;病灶点的大小,与病情多呈正比相关系,当其病灶向上,即上段病变上升为主要病变表现。(2)病灶线:是常见的复合性病灶。好发于骨缝线及筋膜线上,例如颞上线、项上线、人字缝,胸骨正中、腹白线,半月线及脐下“五皱襞”等。此外,肌筋纤维病变亦可见线性病灶。病灶呈线样、竹片状、香骨样、索状、梭状等。线型病灶中常伴存点形病灶。躯体及肢体的经筋循行力学线,是线性病灶的特殊表现形式。沿着经筋线作检查,可查到“经筋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的远程病变规律。例如,足太阳经筋病变,可自颈、背、腰、臀及大小腿至足底,查出远程的节段性病灶。(3)病灶面:病灶在肢体或躯体的同一个平面上可查及,称为病灶面,是多经并病的一种病变表现形式。可能于肢体动态活动具有合力和线力作用关系,病灶面一般至少有两条线的病灶并存,多者呈三线平面病灶分布,但并非在同一个平面上,病灶与三阳经或三阴经的经线非绝对重合。例如,臀部外后侧这个平面区域,常可检查到三个病灶并存;但这个平面区域,主要是足少阳经循行所过。因此,病灶面的查灶,不宜绝对泥于按经线循行检查,乃应以肢体动态活动的力学观来进行查灶。(4)多维性病性:多维,乃指具有两个平面以上维相的构体。以人身躯体及肢体前后左右四个侧面而论,则为四维构体;以阴阳桔抗面而论,则为两维构体。在机体的动态活动中,发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肌筋损伤甚为常见。因此,经筋学科确立了多维性查灶及治疗方法。例如,颈部筋三角筋区的多维病灶;又如,腰、腹、腿的三个筋区,呈人体中下部的三维构体,病变常发生联系,称为腰腹腿三角。多维性病灶的检查及施治方法,体现经筋疗法具有整体辨证观;它于临床应用,显示较高的医学价值。2.经筋病灶区高发区头部:眶膈筋区,额筋区,颞筋区,耳筋区,枕筋区,顶筋区,面筋区。颈部:颈侧筋区,颈后筋区。肩背部:岗上筋区,岗下筋区,肩胛间筋区及华佗夹脊。腰臀部:臀筋区,能筋区,臀外侧筋区,腰三角筋区。胸部:胸骨筋区,胸肋关节筋区,锁骨下筋区,外侧胸筋区,肋弓筋区,剑突及游离肋骨筋区。腹部:腹浅层筋区(按九区分划),腹深层“缓筋”筋区。上肢:肩筋区,上臂筋区,肘筋区,前臂筋区,腕筋区,指掌关节筋区。下肢:大腿根筋区,股三角筋区,股筋区,膝关节筋区,小腿筋区,踝关节筋区,遮趾筋区,足底筋区。
四、重点经筋区的施治方法
以灶为腧”,即以经筋病灶作为诊疗主要依据的医疗方法。它是中医古代“以痛为腧”诊疗法则的继承与发展。痛处,虽可作为依据来加以施治,但痛只是病者主观感觉的疾病症状表现,缺乏客观指征和治疗固定穴位,难以确立治疗常规。因此,经筋疗法于它在人体查到多个具有固定位置的病灶腧穴基础上,将“以灶为腧”确立为诊疗法则。这一诊疗法则的应用,产生综合性医疗效应:①可依据具有位置固定的病灶腧穴系列分布来确立经筋科的诊疗常规。②针对病灶穴位的施治,得气显著,功效特殊;病灶消除,疾病痊愈。③可将病灶的状况作为衡量疾患的进与退的客观指征。④消除病灶系列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可获得整体功能调节的良注逆转反馈。“以灶为腧”诊疗法则,是调节机体筋性因素疾患的有效工具。重点经筋区的施治方法1.头部眶膈筋区的施治方法眶膈筋区,系指鼻骨与眼眶内缘之间部位,及眶上沿区域。本区域以理筋手法及针刺疗法施治。施治时运用指合力,以拇指尖切按鼻泪骨间沟肌筋2~3分钟,而后向下切按,延达“迎香”,再将拇指尖移向眶上沿及内上角,切按大皱眉肌及肌筋;切按时,把拇指尖指向内上角,忌向眼球触压。接着切按眶上缘中部及尾部。最后揉按或切按眉间印堂。再将手法移至眉梢上部施以适宜的治疗(参见图示)。需要时,配合单穴皮肤点刺法针治。2.颞筋区的施治方法额筋区,系指头部颞上线以下、耳根前与眼眶外之间的区域。本区主要有颞前肌、颞后肌及小皱眉肌与筋膜。结构较薄而坚紧,血管神经丰富,常运用手法与针刺疗法联合施治。手法施治,重点对上述三肌及筋膜,运用拇指腹借助指合力,先行揉抹手法松解局部的肌筋;继之以切按手法,对“结灶”施以“切拨”。切拨的用力量度宜轻,以患者感到可耐受而舒适为标准。切拨的次序,一般按三线(即颞上区线:颞筋区二线及眉梢耳枕线)及三区(颞一区、颞二区及颞三区,详见图示),自前向后,逐一“消灶”。手法“消灶”每次施以3~4个灶点,达到初步松解为度。对病症广泛病例,应加颌骨“冠突”,及耳前筋灶点的施治。颞筋区的针刺疗法,一般运用对三肌的结灶各施治一针;必要时,对颞肌腱(即上关穴)加施一针,均以“结灶”为肠,直入直出,不予留针。(参见图示)3.枕筋区的施治方法枕筋区,系指枕骨外粗隆,上项线以下至风池、风府之间的筋区。本筋区附着颈部部份肌筋,易发生筋性劳伤。但本筋区半长毛发,头皮薄紧,“病灶”隐蔽,紧接颈项,查灶及施治均需花费时间和精力。主要的施治方法,是运用手法及针刺治疗。“病灶”常见于脑户、玉枕、脑空、风池及风府。手法乃以切按为主,适当加用掐捏、揉捏。针刺以“结灶”与腧穴相结合为主要施治部位,采用切按固灶的单针点刺方法施治。(参见图示)4.颈项筋区的施治方法颈项筋区,系指后颈及后颈侧,自头至肩之间的筋区。该筋区的肌肉筋膜,层次较多、走向的方向变动较大,同时有哑门及重要神经血管,施治时宜特。别谨慎。一般施用掐握手法及捏揉手法,施治后,按经筋图线或“结灶”,以两线三点针刺。用掐提穴固定法,或按压固定针刺腧穴,直入直出,不予留针。针后施以拔火罐治疗。(参见颈部图示)5.肩部筋区施治方法肩部筋区,系指颈至肩之间的筋区。本筋区肌筋较丰厚,属肌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但该区的深部有肺尖及重要血管,施治时,宜注意。常用捏揉手法及臂按压手法。以掐提方法固定针刺灶穴,用自外向内的一线三点至四点灶刺治;必要时以左手掐旋的手法,转动肩前的灶穴施行针刺,用直入直出的针刺手法。针后加施拔火罐。6.肩臂肘筋区的施治方法肩臂肘筋区,系脂肩臂至肘腕部的筋区。本筋区的范围较广,是经筋病症的好发部位之一。常用按压、捏揉、捏搓、掐搓、弹拨等手法施治。针刺以肩顶、肩前、喙突、时窝等筋区为主要施治灶位,向“结灶”刺治,以单针直刺手法,不留针。针后投拔火罐。7.背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背部筋区的面积较宽,其重点筋灶,是夹脊、肩胛内上角、岗下及部分肋结节筋带。施用的手法,常先以滚动法推滚全背及腰部,继之以按压手法,对筋结显著部位,作沉压与放松的施治;对岗下肌、肋结节,以指合力的拇指指腹按压法或切按施治;对浅层的斜方肌,以适当的体位,作掐捏手法施治;对大小菱形肌筋,以按压及提捏施治,获得全面肌筋的松解,全背舒适为度。针对主要“结灶”,以紧压的固灶方法,施以点刺达筋膜表层,对肩胛内上角及结节的“结灶”,以紧压病灶于骨面上加以点刺;对夹脊肌筋,用推向脊椎方向压紧刺疗,疏密度适宜。本筋区的肋间隙内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严重后果。针刺后,于针刺孔皮表,加施拔火罐治疗。8.胸前筋区施治方法胸前筋区,以锁骨下肌筋、胸锁关节及胸肋关节、胸骨表面、肋弓及剑突为常见的经筋“结灶”好发部位;部份病例有胸肌肌筋及肋部肌筋的损伤病灶,亦可查及左五肋胸肋关节及11、12游离肋端的“结灶”;肋弓缘的“结灶”亦可查及。对胸筋区施治,常用揉抹手法、点切法、切拨法、掐揉法等施治,以轻手法为主,力戒粗暴。胸部针刺,以紧按将“结灶”固定于骨质表现,而后行点刺治疗;对可提掐的肌筋,以提掐方法(如胸肌肌筋),将刺治的肌筋提离胸壁后刺治,针尖不可向胸腔方向行刺。肋部一般刺治的灶位为3~s个,针刺后,以吸力较轻的拔罐器行拔罐施冶。9.腰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腰部筋区,以腰椎两侧的肌筋及腰三横棘突的病变损伤,为常见部位,其上连胸脊,下入腰骶。常以推滚、臂压、掐捏、拇指腹揉抹等手法施治;病人体位,以腑卧及侧位分次行施。针刺,以紧压固定“结壮”后行刺,常用腑卧位直刺与侧卧位的侧刺方法,针刺向腰椎体方向刺人,忌向后腹腔方向行刺。为避免刺伤肾脏右腰2~3椎体横突间以上(距正中线外向5~7.2cm)及左腰节二腰推体下缘以上的部位,切忌深针。第十二肋骨以上的区域,属胸腔范畴,忌误刺入。腰部筋区针刺,一般施治三个灶位,但注意分浅、深层肌筋的“结灶”位置。针刺后投入轻吸力的火罐施治。10.腹部筋区的施治方法腹部筋区,按九区划分法,分上腹、中腹、下腹三个区域。施治者,需对每一筋区的解剖情况熟悉。腹部常见的“筋结”,多见于腹直肌肌筋、腹外斜肌筋、腹白线及脐下“五皱襞”。对腹部的手法施治,常用轻浮的抚揉法、轻切揉法;腹侧有时采用掐揉法;对深部“缓筋”,常以拇指腹,行切拨及切揉施治。腹部的针刺治疗,是对上述常见肌筋的“结灶”作间隔的点刺,全腹点刺5~7针,运用按压固灶或提握固灶方法。所刺深度,限于腹壁,切忌刺进腹腔。刺治后,行拔火罐治疗。11.臀骶筋区的施治方法臀骶筋区,指腰骶区间、骶部筋区及臀部筋区的联合筋区。本区域是经筋病症的高发区,结构复杂,肌肉丰厚,上下并联,牵涉面广泛。对本筋区的手法施治,一般使用较重的手法,如指腹弹拨法、臂部按揉法、时尖按揉法及指尖切拨法等。重点施治部位:髂脊、腰眼、骶背八、臀中及臀侧与臀后坐骨结节等的筋结病灶。臀筋区的针刺,主要以按压固灶及压拨固灶方法。行刺的重点,针刺对肌膜结索及其尽筋头、受损的韧带施治。针刺后行拔火罐治疗。12.下肢筋区的施治方法根据“四维相代”原理,下肢伤筋,具有拮抗面、立体性、广泛性的联合损伤特点。大腿前侧结灶,好发于伏兔、股内及股外侧肌筋的中部,及其下端尽筋头;大腿后侧结灶,好发干中线及左右侧线的肌筋,以中线为高发筋线,可触及明显的索状结灶物;大腿内上侧肌筋的结灶,于腹股沟上下股动脉外侧;股后侧肌筋的损伤者,步行艰难,其筋结主要来于坐骨结节。膝腹筋区的结灶,好发于膝眼及股、胫肌筋的附着点;胭筋区的结灶,呈倒“三角”形状态,上两角深伏于胭窝上两侧,腓肠肌内外侧头),下角于胭下中部,另一筋结偏于中部外侧(跖肌肌筋)。小腿后侧的筋结呈y字形状倒口向上,依经筋标本线图形状分布,上两支筋汇合至承山伸向足跟。小腿前外侧的筋结,好发于胚前及腓骨沿浅区,后者以其中下部位的筋结最为突出。腿部的手法施治,以联合手法为主,对筋结各部位逐个分筋。针刺多以针对结灶使用各之所宜的刺治手法。针后投拔火罐治疗。
亚健康专业调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