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预防办法 > 四天搞定临床运动系统历年考点第一天
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预防办法 > 四天搞定临床运动系统历年考点第一天
临床医师考试每年运动系统都占很大的比例,小编整理了近几年的真题考点,帮助大家总结备考。
一、本单元复习内容(骨折、脱位+感染+肿瘤+慢性病)
单元病种具体内容(一)骨折概论总论:特别重点章节!(二)上肢骨折5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桡骨下端骨折(三)下肢骨折4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折(四)脊柱和骨盆2+1脊柱骨折。骨盆骨折,脊髓损伤(五)关节脱位4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桡骨头半脱位(六)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2手外伤断肢(指)再植(七)周围神经损伤6-2-6上、下肢共6根神经难点,非重点(八)运动系统慢性疾病7重点章节!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狭窄性腱鞘炎、股骨头坏死、胫骨结节骨软骨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九)非化脓性关节炎4 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十)骨与关节感染2 化脓性感染、结核(十一)骨肿瘤5重点章节!瘤样病变、良性、潜在恶性、恶性、转移性二复习方法:
1.花大力气掌握总论的内容,用总论指导各论的学习,并在各论中回顾总论的内容(如临表、处理原则)。2.总论掌握细节,各论掌握特征性表现或处理方法。
1骨折概论
(一)骨折概论
1.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1)全身表现2)局部表现3)影像学检查
2.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并发症2)晚期并发症
3.骨折的急救及治疗
1)急救及急救与固定的目的 2)骨折的治疗 3)常用的复位及固定方法 4)复位标准 5)开放性骨折的治疗(09新增)
4.骨折的愈合
1)骨折的愈合过程2)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定义: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病因
1外力:主要是创伤性骨折: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
积累性劳损.好发部位:第2、3跖骨和腓骨中下1/3处。疲劳骨折:腓骨骨折
2内力:骨骼疾病(病理性骨折):水货
1临表(考点)
1全身表现:
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最常见于: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多发骨折(最重要),
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记忆:多发于骨盆和股骨
发热:
正常: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
异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如股骨骨折、骨盆骨折,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
意义:如果高热超过38℃(38线),应考虑可能有感染(最重要)。2局部表现:(最重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最重要)(最重要)
一般表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对比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没有红和热。
肿——软组织水肿——肿胀、痛——骨折错位导致;
专有体征:1)畸形:2)异常活动:3)骨擦音或骨擦感(相互摩擦大骨汤)。
畸形,反常,感,音;三个骨折特有体征之一者——诊断为骨折。
比较:
A畸形可以存在很久,但异常活动和骨擦音或骨擦感应在初次检查病人时予以注意;B.不可故意反复多次检查,以免加重周围组织损伤,特别是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重要)
C.有些骨折如裂缝骨折和嵌插骨折,可不出现上述三个典型的骨折特有体征,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以便确诊。
记忆:1查的次数2有的没有特有体征仍然是骨折。
3辅助
1X线检查:骨折X线检查的重要意义是明确骨折的诊断。正侧位和邻近一个关节。
1可疑: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
2确诊:注意!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要的。
最重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是X线。
记忆: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首选检查;举例:
呼吸——X线;消化——内镜;肝胆胰腺——B超;循环——心电图;泌尿——B超;
运动——X线检查;女性——B超;肿瘤——病理活检;医学教育网整理
2并发症(考点)
1早期:一共是5个并发症;
记忆:器官组织学两骨:血(休克,脂肪栓塞),器官组织损伤。两骨(骨筋膜室)脂肪栓塞。
1休克——出血导致的创伤性休克;
2脂肪栓塞:
骨折——骨筋膜室综合症—骨髓腔压力骤增——骨髓破坏和血管破坏———脂肪滴进入静脉内。最常见与长骨骨折的时候;
3重要脏器——骨盆骨折损伤到后尿道。累及膀胱和会阴;引起:尿外漏,血尿,排尿困难
4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
1重要血管损伤,常见的有:A.股骨髁上骨折——远侧骨折端——腘动脉损伤;B.胫骨上段骨折——胫前或胫后动脉损伤;C.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近侧骨折端——肱动脉损伤。2周围神经损伤:特别是在神经与其骨紧密相邻的部位,
肱骨中、下1/3交界处骨折极易损伤紧贴肱骨行走的桡神经;腓骨颈骨折易致腓总神经损伤。
3脊髓损伤:为脊柱骨折和脱位的严重并发症,脊柱颈段和胸腰段,
5骨筋膜室综合症(考点):
1定义:
由骨,骨间膜,肌腱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
2病史
1部位: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2病理: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缺血导致肾衰竭。
3特征: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并且进行性加重。
4处理:早期切开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5分期:1.濒临缺血性肌痉挛。2.缺血性肌痉挛。3.坏疽。缺血性肌挛缩
记忆:根据缺血时间记忆:缺血早期,缺血中量,缺血大量。
2晚期:(卧床固定则少动,褥疮肺炎血栓塞,关节僵硬骨化生,创伤感染关节炎,缺血骨死肌挛缩)
血(缺血性骨坏死,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缺血性肌痉挛)
长期卧床(褥疮,坠积性肺炎,感染)
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损伤性骨化)骨萎缩。
记忆:根据部位记忆:
记忆思路:(5个感染+4个缺血+1个僵硬)
1呼吸道——长期卧床不起——坠积性肺炎;
2与床接触部位——长期卧床不起——压疮——好发部位(常考点)骶骨部,髋部,足跟部(记忆:想自己躺在床上,哪些会接触床)
3下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多见于骨盆,下肢骨折。下肢回缩可以改善静脉回流;
创伤使得机体处于高凝状态,长期卧床不起——下肢深静脉血栓。
4开放性骨折——感染——污染较重;
5损伤性骨化——关节,关节附近骨折损伤——最易并发骨化性肌炎。
特别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骨折晚期最易发生损伤性骨化。
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部位骨折—不能解剖复位——畸形愈合——愈合后关节面不平整——关节活动——关节面随着关节长期磨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活动疼痛;举例:自行车的破坏轴和轴管。 骨折晚期并发症(方便记忆版)
5个感染
感染、关节炎、肌炎、肺炎、压疮
4个缺血
血栓、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
1个僵硬
关节僵硬(最常见)
缺血——骨萎缩、、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骨坏死。
3急救(常考)
1骨折急救的目的——用最为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抢救生命、保护患肢、迅速转运,以便尽快得到妥善处理。2骨折急救固定的目的:①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的损伤(血管、神经、内脏);②减少骨折端的活动,减轻病人疼痛;③便于运送。
比较:注意急救和固定的目的不同的。
急救的具体流程:四部曲:(抗休克(救命)——包扎——固定——转运。)记忆急救骨折四部曲:
注意:若骨折端已戳出伤口,并已污染,又未压迫重要血管、神经者,不应将其复位,以免将污物带到伤口深处。医院经清创处理后,再行复位。
复位没有感染重要。
骨折有明显畸形,并有穿破软组织或损伤附近重要血管、神经的危险时,可适当牵引患肢,使之变直后再行固定。
2治疗(掌握重点:3-2-2-3):3大原则,2种复位,2种固定,3个阶段;
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对比急救四部曲:抗休克——包扎——固定——转运)1.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的支架作用。它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也是骨折固定和康复治疗的基础。早期正确的复位,是骨折愈合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类方法:手法+切开)
2.固定:即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对位情况下达到牢固愈合,是骨折愈合的关键。(2类方法:外固定+内固定)3.康复治疗:是在不影响固定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患肢肌、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减少肌萎缩、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质疏松、关节僵硬和促进骨折愈合,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保证。(3个阶段:早、中、晚期)
3常用的复位及固定方法:
1复位
1复位方法:有2类,即手法复位(又称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如不易达到时,也不能为了追求解剖复位而反复进行多次复位,达到功能复位即可。2切开复位
优点: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
记忆:手术治疗公式:切开复位;
1内科治疗无效:手法复位失败者;
2有并发症: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
3不和常规:大,高,多,深;——关节内骨折;多——多处骨折
4老弱病残(太老弱病残不能手术)。
切开复位的指征
优点
缺点
1)骨折端之间有肌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失败者;2)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良,可能影响关节功能者;3)手法复位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严重影响患肢功能者;4)骨折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修复血管、神经的同时,宜行骨折切开复位;
5)多处骨折,为便于护理和治疗,防止并发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行切开复位。
1最大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2有效的内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萎缩和关节僵硬。3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
1)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如髓内钉内固定,可损伤髓腔内血液供应,可能引起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2)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降低局部抵抗力,若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3)切开复位后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内固定器材的拔除,大多需再一次手术。
2固定
1意义: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
2方法:即外固定——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和内固定——用于身体内部的固定。3外固定主要用于手法复位后的患者,也有些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需加用外固定者
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引——皮肤牵引和骨牵引。外固定器。
4内固定: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
接骨板,髓内钉,螺丝钉;
3康复治疗(3个阶段)
时间
目的
主要
禁忌
早期
骨折后
1~2周内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防止肌萎缩。
患肢肌主动舒缩活动为主
原则上,骨折上、下关节暂不活动。
中期
骨折2周以后
以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开始进行骨折上、下关节活动
晚期
需4~8周
肢体部分肿胀和关节僵硬应通过锻炼,尽早使之消除。
辅以物理治疗和外用药物薰洗,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
2复位标准1关于骨折的分类:重要但很简单的补充:
1开放闭和: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开放闭和。特殊的:耻骨和尾骨。
2完全不完全: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不完全::青枝裂缝
1裂缝骨折:颅骨2青枝骨折:小儿
2完全:骨折线与骨干的关系记忆。
1横骨折:垂直
2斜骨折:一定角度
3螺旋骨折:螺旋状。
4粉碎骨折:三块以上
5嵌插:插入
6压缩:变性
7凹陷:下线
8骨骺分离
3稳定与不稳定:移不移位;
4移位(按度记忆)
①成角移位;②侧方移位;③缩短移位;④分离移位;⑤旋转移位;
1两骨折端的纵轴线:
1交叉成角——成角移位;
2两骨折端在纵轴线分离—分离移位
3远侧骨折端围绕纵轴旋转——旋转移位
2两骨折端
1以一侧骨折端为准:令一侧做前后左右移位——侧方移位
2两骨折端——比原来的距离小了。
1解剖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
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
2功能复位:
1定义: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功能复位。
2功能复位:记忆:1对移位要求2前臂3长骨骨折
①旋转移位,分离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骨端的污染程度在密质骨一般不超过0.5~1.0mm,松质骨则可深达1cm。(此处注意一小一大)A.小:游离的小骨片可以去除,与周围组织尚有联系的小骨片应予保留,并应复位,有助于骨折愈合。B.大:大块的骨片,即使已完全游离也不能摘除,
2.组织修复1)骨折固定:第三度开放性骨折及第二度开放性骨折清创时间超过伤后6~8小时者,不宜应用内固定,可选用外固定器固定。一旦发生感染,则内固定物必须取出,否则感染不止,创口不愈。2)重要软组织修复:肌腱、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应争取在清创时采用合适的方法予以修复,以便早日恢复肢体功能。3)创口引流:于24~48小时后拔除。3.闭合创口
完全闭合创口,争取一期愈合,是达到将开放性骨折转化为闭合性骨折的关键,也是清创术争取达到的主要目的。(1)直接缝合:皮肤无明显缺损者,多能直接缝合。注意:垂直越过关节的创口,不宜直接缝合,以免创口瘢痕挛缩,影响关节的活动。应采用Z字成形术予以闭合。5预后:
清创完成后,选择适当的固定,应用抗生素及破伤风抗毒素。
8愈合
1愈合进程:
1.血肿机化演进期——这一过程在骨折后2周完成。
A.血肿:骨折断端及其周围形成血肿。
B.炎症:骨折处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
C.机化: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2.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
一般需4~8周一两个月(4周-8周);1膜内成骨——内骨痂和外骨痂
2软骨内成骨——环状骨伽——连接骨伽
3原始骨痂形成——连接骨痂与内、外骨痂相连,形成桥梁骨痂
临床愈合,一般约需4~8周。
3.骨痂形成塑型期——一般需8~12周。
骨折愈合过程中,膜内成骨比软骨内成骨快,而膜内成骨又以骨外膜为主。因此,任何对骨外膜的损伤均对骨折愈合不利。
记忆:2周骨化4周骨痂8周塑形
骨折愈合小结:血肿机化期——半个月(2周);骨痂形成期——一两个月(4周-8周);骨板形成塑形期——两三个月(8-12周)。“伤筋动骨一百天。
2周消失形成成型的倍数关系。纤维——原始骨痂——最终确定;
骨折愈合过程有一期愈合(直接愈合)和二期愈合(间接愈合)。临床上骨折愈合过程多为二期愈合。二期愈合愈合标准:1无痛2无异常活动3X线:骨折线模糊。4实验:记忆:
记忆思路:上肢:1分钟,1千克;2星期,不变形;下肢:3分钟,30步)
2影响因素
1全身因素:最常见的是年龄。
2局部因素:1最重要因素是血液供应。好,一侧两侧,中断。
1血供良好:最常见是干骺端骨折,愈合快。
2一侧骨折端血供差:最常见胫骨中下1/3骨折,愈合慢;
3两断端血供均差:胫骨中上1/3骨折和中下1/3两处骨折,愈合更慢。
4血供几乎完全中断:股骨颈囊内骨折,愈合差,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骨折的类型和数量
3.软组织损伤程度
4.软组织嵌入
5.感染开放性骨折
总论学习重在细节。各论学习重在特点
2上肢骨折
人群
部位
病因
合并伤
治疗
锁骨骨折
青少年
锁骨中段
间接暴力
臂丛
1无移位: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
2有移位:手法复位8字固定4周
肱骨外科颈
中老年
肱骨大、小结节移行处为肱骨干的交界处
间接暴力
腋神经
腋血管
1无移位: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
2有移位:手术治疗
肱骨干
青壮年
肱骨外科颈下1—2厘米至肱骨踝上2厘米。
桡神经
垂腕
非手术治疗。
肱骨髁上
10岁以
下儿童
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
间接暴力
尺神经
桡神经
正中神经
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没有血循环障碍者。
2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桡骨下端
成年及
老年伤员;
距离桡骨下端关节面3
厘米以内
间接暴力
手法复位,外固定3~4周即可。
1.锁骨骨折
1病史:
人群:好发于青少年,
部位:多发生在锁骨中段,
病因: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2临表
1特有体征: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减少肩部活动引起的骨折端移动而导致的疼痛,头部向患侧偏斜,以减轻因胸锁乳突肌牵拉骨折近端活动而导致疼痛。2三大一般体征:肿胀、瘀斑,肩关节活动使疼痛加重。3健侧手托患侧肘
闭合手法内固定,开放切开外固定,
4查体:可扪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压痛,有骨摩擦感。
3病例:
1成人:病人常用健侧手托住肘部,同时头部向患侧倾斜
2小儿:穿衣伸手入袖时有啼哭等。原因:幼儿因不能自诉疼痛部位,且皮下脂肪丰满,畸形不甚明显。
4辅助
1X线:首选上胸部的正位X线摄片。
2X线:只要是锁骨骨折都会有这么一句话(重点):胸骨柄到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向外膨出。
5治疗
1手法复位:
1幼儿:青枝骨折: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2成人:1无移位骨折: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
2有移位的骨折:手法复位后横形8字绷带固定4周
注意:比较在横形和三角巾。
2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内固定指征: ①病人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的痛苦; ②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 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④开放性骨折; ⑤陈旧骨折不愈合; ⑥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 小结:难受/不愈/外端/开放/移位/合并。 注意:内固定时,在选用钢板时,要按锁骨形状进行预弯处理,并应将钢板放在锁骨上方,尽量不放在前方。
2.肱骨外科颈骨折
1解剖
1解剖部位:肱骨外科颈的解剖部位是肱骨大、小结节的交界处。(交界处)
2骨折部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的部位是肱骨大、小结节移行为肱骨干的交界处。位于解剖颈下2~3cm。
2病史
人群:中老年居多,
病因:间接暴力是最主要因素。
3临表
肱骨外科颈骨折——损伤臂丛神经、腋血管——损伤三角肌——外展型骨折。
4病例: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老年+肩部受伤+上肢活动障碍。
5分类:依据:肱骨和肱骨头的关系分类记忆:无移位,有移位(外展型和内收),粉碎的。
1.无移位骨折:没有移位;
2.外展型骨折:肱骨外展——手掌着地;
3.内收型骨折;肱骨内收——肘部着地;
4.粉碎型骨折:粉碎。
6治疗
1.无移位骨折:无需手法复位。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可以功能锻炼。
2.外展型骨折:主要手法复位,外固定。
3.内收型骨折:主要手法复位,外固定。
4.粉碎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
3.肱骨干骨折
要求掌握两点:并发症和治疗。
1定义:
肱骨外科颈下1—2厘米至肱骨踝上2厘米。
2临表
1人群:青壮年
2部位:肱骨外科颈下1—2厘米至肱骨踝上2厘米
3病例:
肱骨干骨折=青壮年+外伤史+右上臂活动障碍+垂腕(桡神经损伤)
4辅助
正位X线摄片检查可以确诊
5并发症
肱骨干上有桡神经沟——桡神经通过——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有垂腕。(重点)
6治疗
最常用是非手术治疗。
1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上、胸大肌止点以下——导致外展位骨折——在内收位牵引;2若骨折位于三角肌止点以下——导致内收位骨折——应在外展位牵引。
3若复位后有2cm短缩、1/3的侧方移位、20°的前方成角畸形、30°以内的外翻成角畸形、15°以内的旋转畸形,因不影响功能,可不强求解剖复位。
4.肱骨髁(ke)上骨折
要求掌握三点:好发年龄、分型及临床表现、并发症。 补充基本问题:什么是肱骨髁上?为什么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干与肱骨髁的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图62—16),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1定义:
1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交界处)
2解剖:
尺骨和肱骨相交的一个突出点是肱骨髁,有尺神经经过,所以最易损伤尺神经。桡神经还有正中神经经过。所以说:骨折最容易损伤神经的骨折是肱骨骨折。(重点)2病史:
1年龄: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2部位: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
3分类:
依据是根据受力点不同分类;
手着地——伸直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
肘关节着地——屈曲型
鉴别表
4临表
1伸直型:骨折线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肘部向后突出,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上移位
如果在跌倒时,同时遭受侧方暴力,可发生尺侧或桡侧移位
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
2屈曲型:不同点:肘部可以触到骨折端。
X线拍片: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
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5病例:
左右肱骨踝上骨折==10岁以下+手掌着地后+肘关节压痛挤压痛+肘后三角正常
+合并神经损伤(爪形手,垂腕,猿手)
6并发症
1伸直型:
1.血管损伤:先肌缺血性坏死,后缺血性肌挛缩,导致爪形手畸形。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 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2.神经损伤:包括迟早中原闹炊烟(即尺爪中猿桡垂腕)。1)桡神经损伤:损伤后表现为垂腕,肱骨中下1/3骨折时最可能导致桡神经损伤。
2)尺神经损伤:肌支主要支配前臂尺侧一个半屈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肌尺侧半,简称一尺半深)肱骨髁上骨折最易损伤尺神经,表现为爪形手:拇指不能内收,其他四指不能外展及内收。
3)正中神经损伤:损伤后表现为“猿手”:可出现拇、示、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手指感觉障碍。
如果已出现5P征(painlessness无痛,pulselessness脉搏消失,pallor皮肤苍白,paresthesia感觉异常,paralysis肌麻痹)则为时已晚,即便手术减压也难以避免缺血性肌挛缩
2屈曲型
6治疗
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没有血循环障碍者。
2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开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记忆:手术指证:和前别切开复位的指证没有区别。
7解剖
1记忆:肱骨主要结构可归纳为两头、两颈、两沟:上大下小两个头小头推着滑车走解剖外科两个颈骨折快往外科走尺桡两个神经沟同名神经沟内走
2记忆:
肱髁上折多儿童、伸屈两型前者众。
后上前下斜折线、尺挠侧偏两端重。
侧观肘部呈靴形,但与肘脱实不同。
牵引反旋再横挤,端提屈肘骨合拢。
屈肘固定三四周,末端血运防不通。
屈型移位侧观反,手法复位亦不同。
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哪的白癜风医院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