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预防办法 > 经筋不通经络何以通十二经筋详解
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预防办法 > 经筋不通经络何以通十二经筋详解
关于经筋与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很多人并不清楚。对于两者所引起的各种病症的区别和相关性等,多数医者也混淆不清,无法正确分辨。面对诸多本来因“筋”所生的问题,医者却不知对因治疗,致使许多患者因不同的筋性疾病而迁延不愈,长期求医无门,医治无效,深受苦痛折磨!本篇重点讲解经络系统中“经筋”与“经脉”两大体系的特点、相关性及凡遇无名病痛当尝试“以筋论治”的新思路。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详见下表)。
经络系统
经脉
正经十二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络脉
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十二经筋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皮部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二)十二经脉(正经)。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三)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位别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它有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的内部联系;、灌注气血濡养全身。
(四)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故将其划分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五)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二、经筋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一)十二经筋的特点
十二经筋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头面胸腹部。每遇骨节部位则结于或聚于此,遇胸腹壁或入胸腹腔则散于或布于该部而成片,但与脏腑无属络关系。三阳经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三阴经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九页(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概括来讲,具有以下特点
1.伴同名经脉分布,但不入脏腑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路线基本上与同名经脉的走行大部分相合,既某经脉循行路径周围的筋肉组织,多为同名经筋所统辖,大也有部分经筋还循行至同名经脉未及之处,如手阳明之筋绕肩胛、夹脊。个别经筋的循行分布短于经脉,如手足厥阴之筋仅循行至阴器而止。手足三阳之筋上布于头面而维系五官,经脉与经筋名称命名相同,但因均不入脏腑,与脏腑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故命名不冠上脏腑的名称。
.起于四肢指爪,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阴经多终止于胸腹,阳经上行至颈项,终于头面,止于头面或胸腹部。具体为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足三阳之筋从足走面,足三阴之筋从足走腹。十二经筋循行方向的一致性决定了十二经筋不可能有十二静脉那样阴阳表里两经以及同名经的交接程序。除足少阴之筋及足太阳之筋外,其余经筋间无表里相合关系。
.有结聚之性
经筋在循行途中,遇关节及筋肉丰盛之处则结合、联结,如足太阳之经筋结于踝、膝、窝、臀,手阳明之经筋结于腕、肘、肩,手太阴之经筋结于鱼际等。符合《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说的“诸筋者,皆属于节”。
十二经筋之间在人体特定部位结聚而发生联系,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协调人体的运动,如足三阳、手阳明之经筋皆结于颧部,足三阴、足阳明之经筋皆聚于阴器,手三阴之经筋结合于膈部。
相临经筋间还通过循行途中的相交、相合而发生关系,如手阳明之筋合足太阳、手少阴之筋交手太阴,尤其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血的盛衰(多少)来分,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二)经筋系统的功能
中医学运用整体观作指导,完全是从人体的功能来看待经筋,因而也从整体上认识了经筋的真正功能,即经筋是维系骨节、连络四肢百骸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每条经筋看,也同样具备这个整体性因素。
现代医学认为,经筋系统是人体沿运动力线规律方向的筋肉,它更集中地体现着人体筋肉的功能与作用。
1.主束骨、联缀百骸,构成身形支架与形体
.利机关,保证肢体正常运动功能
.系结肢节,保证正常运动
4.为刚为墙,维络周身,内安脏腑作用
5.经筋的整体调节功能
6.反映局部和内脏病侯
7.调着藏于经筋的经脉
三、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表现在:经筋靠脏腑经脉气血的濡养,才能得以维持它的功能。主要起着把人体四肢百骸连结起来及人体运动力量的功能作用。
经脉着藏于经筋之中,经筋有着藏护卫经脉,促进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的作用。或者说,经筋的舒缩有调节气血流量、流速的作用。
经筋与经脉一样,也是呈一个网络纵横人体全身。经筋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即人体的运动全仰赖于筋,它既有保护人体的作用,又是力量的源泉。
通俗地讲,人体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由有形质的类似条索状的组织所组成。十二经筋的分布路线,大致与十二经脉路线相同,遍及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头、面、四肢。十二经筋共合起来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筋肉组织。所不同的是十二经筋组织不进入“脏腑”只显示在人的表体,犹如房屋的外围墙壁的组成部,分,而未涉及墙壁之内的脏腑组织。但十二经筋亦与体内的脏腑有同气相感的联系能供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以贯通阴阳。因十二经筋依靠十二经脉的往来经气濡养。所以凡属足太阳经筋和分支经筋的分布路线,全由足太阳经的往返经气并与一部分足少阴经气而流注于其中。其他的经筋所受经气濡养亦相同。
按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的关系,若以有形的沟渠相比喻分三种类型:
l、经脉中往来运行的经气似渠中之“流水”(流水应想象成无形的,因经脉的经气是无形的)。
、经脉路线似渠道里水层下面的“沟槽”。
、十二经筋则似有形质的渠道里的“边岸”。故有形的边岸是固定不移的,其“十二经筋”在人体上也是固定不移的。
从经络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以及中医学中对经筋的表述,十二经筋在经络系统中的位置只是连属部分。但从内涵上讲,十二经筋应该是与经脉体系平行的体系。
十二经筋简介 十二经筋(twelvemuscleregions)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如《素问·痿论》所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由于十二经筋因“热则纵缓”为病较少,而遭受“寒湿侵袭”受病甚多。所以《灵枢?经筋篇》将人体“十二经筋”分配在一年四季的十二月之中。如在某月内遭受了“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引起某道经筋路线“固定的段落”拘急疼痛,多为寒邪阻滞,“不通则痛”。凡出现象条索状拘急牵掣疼痛,多为十二经筋受病。
由于经脉着藏于经筋之中,经筋有着藏护卫经脉,促进调节经脉中气血正常运行的作用。或者说,经筋的舒缩有调节气血流量、流速的作用。所以当经筋出现弛、纵、卷、孪、翻、转、离、合等各种问题时,最先受影响的是着藏于其中的经脉,致使经脉被卡压阻滞,引起气滞血瘀。既然经脉中往来运行的经气似渠中之“流水”,十二经筋似有形质的渠道里的“边岸”。若边岸出现坍塌堵塞渠道、经气运行自然受阻停滞。所以经筋不通,经络何以通?
明代薛己著《正体类要》曾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这不仅强调了肢体局部损伤与整体的辨证关系,在更深层意义上,提出经筋损伤会导致蕴藏其中的经脉阻滞的病理。经脉运行气血,营养内脏,经脉不畅,必然引起相应的内脏疾病,这正是“筋性内脏病”产生的机制。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的章节中,曰:“有十二路经筋遍布在人体上下全身。人体如遇意外事故遭受急性创伤,或长期形成的慢性劳损,或风寒湿等外因合致的痹症、痿症、痰证等,则造成人体组织发生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脱臼错位。上述这些变化既可造成有关的经筋通路受阻,出现肿胀、条索、结节、酸痛、麻木和功能障碍等临床体征。
若因人体的经筋损伤、粘连或板结等问题导致经络瘀阻太甚、则犹如在流水的沟渠中筑上了“一坝”,而阻挡了其血液循环运行的通道。故前人总结经验有“痛者不通”之说。如经络内血瘀不甚,用活血行瘀的药品能开通瘀塞。若是经络内血液瘀阻太甚,必当先用手法、罐法或刮痧法等开通“经络的闭塞”,然后调理其阴阳经脉,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对于严重的经筋受病及经脉淤滞现象,特殊的经筋疗法可以循经筋的通道检查出受阻的病位,并用针对性较强的、规范化了的手法打通经筋及经脉受阻的病位,从而使疾病得以治愈和改善。
很多人认为,经筋体系在经络体系中只属于附属部分,几千年来,对它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不够。但如果没有经筋体系,经络何处着藏?如果没有经筋体系护卫经脉,外界的风、寒、湿、邪等长驱直入,侵入经脉,既而伤及五脏六腑,人体的健康防线将脆弱不堪。经筋就象国家的卫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护卫着人体这座堡垒,但人们却常忽略了它的存在,就象我们每天在大地上行走,但很少人能真正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顺(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十二经筋的具体内容1、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足阳阴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4、足太阴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
5、足少阴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阳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会合。
6、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7、手太阳经筋:起于手小指上边,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肘内锐骨(肱骨内上踝)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额,上方连属目外眦。还有一条支筋从颌部分出,上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不暇接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8、手少阳经筋:起于和无名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额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眦,上额,结于额角。
9、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挟脊旁;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面颊,结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下额。
10、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分散通过部,到达季胁。
11、手厥阴经筋: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
1、手少阴经筋: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正骨手法教学。
白癜风能治好么哪家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5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