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中医辨证,你到底了解多少呢学习


常说“中医辨证”,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中医的辨证方法,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首先,我们通过例子来体会一下辨证思维方法。

在《内经》中,岐伯对黄帝说:“五府是身体强健的根本。头是精明之府,若头部低垂而目陷无光,表明精神将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背弯曲而肩下垂说明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若膝盖不能随意屈伸,走路屈背低头,那是筋的功能衰退了;骨为髓之府,若人不能久立,走路震颤摇摆,那是骨要衰朽了。倘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即使生病也可以复原;若脏气不能恢复强健,那么病情不能挽回,人也就死了。”岐伯所说就是辨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他将人看作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相通,表里相应,整体的病变一定会在某些局部表现出集中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的“有诸内者,必形于外”。

所谓辨证,辨是辨别,证是证候,辨证就是辨别病情,以应于证。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斗争的力量消长变化的病理概括,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临床依据。

辨证思维方法最早见于《内经》。《内经》通过构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学说,从结构、形态与功能方面描述了人体的特征和生命规律,而这些理论也具备对病理现象的判断和描述功能。书中虽然没有出现“辨证”一词,却在多处出现较为完整的关于辨证思维的论述,更有多篇疾病专论出现以症状、体征的不同分辨疾病不同类型的论述。《内经》对辨证思维的高度概括和详尽描述可说是辨证思维方法的发轫。

在中医诊疗的过程中,为了准确辨别病情,医生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从个别中发现一般规律,再经由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确立将某类症候群作为某证判断依据的医学理论。临证之时,再运用此医学理论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部位、病理变化,从而判定证候类型。

由此可以看出,辨证思维是透过现象(症状)看本质(证候),藏于内而象于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思辨模式,本质上依然属于藏象思维模式。这种司外揣内,以象论藏的思维模式是中医学的重要学术特征,也是中医学的核心思辨形式。

中医学运用辨证思维,通过综合症状,审辨病性,对人体病变的性质做出总结和提炼,抓住疾病本质施以治疗。由于证候具有宏观性、整体性、模糊性、动态性、隐匿性,因此中医辨证极为复杂。临床上经常见到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候,相同的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故而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之说。

医家经过长期实践,将创立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这些方法相互包容,彼此相关,临床诊断时往往参照使用,以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下面我们就分别对这些辨证方法加以介绍。

1.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在《内经》八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取得的材料,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的纲领,对疾病所在的部位、性质和正邪斗争的力量消长状况进行分析归纳,明确诊断的方法。八纲辨证是辨证的总纲,也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

在诊断疾病过程中,八纲辨证起到了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疾病虽然表现复杂,但基本都可以用八纲归纳。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可分为表里;病证性质,可分为寒热;正邪相争,力量消长变化称为虚实;阴阳则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一切病证都可归为阴证和阳证两类,表证、热证和实证属阳证,里证、寒证和虚证属阴证。

可见,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朴素二元论加以分析。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证候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互相联系的。如表证和里证,既有寒热的区别,又有虚实的不同;寒证与热证,既有表里的差异,又有虚实的分别;虚证与实证也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而阴阳既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又可表现为具体病证,仍有寒热虚实表里的区别。除此以外,在一定条件下,表里、寒热、虚实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由表入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虚证转实,实证转虚等。在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病势趋于寒极或热极的时候,还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即所谓真寒假热证或真热假寒证等。总之,面对错综复杂的疾病,必须灵活运用八纲辨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2.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内经》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辨别脏腑病位以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在于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病理反应也各不相同,因此能够根据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来推断病证。掌握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熟悉各脏腑的病变规律,是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必须注意这种联系和影响的规律性,从而抓住支配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

3.经络辨证

经络理论源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逐渐趋于完善。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经络循行部位所发生的病证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机、病理的辨证方法。

在经络学说看来,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为有机整体,并通过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的功能保持协调平衡。因此,经络与脏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当外邪侵袭,病邪可以通过经络传入脏腑,引起内脏功能失调;而内脏发生病变,也同样会循着经络影响体表,使体表呈现异常。

经络辨证是中医临床辨析疾病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它根据脏腑、经络的理论,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4.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指运用气血津液理论辨别分析判断病人的体征,从而确定其气血津液的具体病机、证型的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推动,血的营养,津液的滋润,是一切组织、脏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而特定的组织、脏腑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下,又能产生气、血和津液。因而人体脏腑发生疾病时,必然对气、血和津液产生影响;气、血和津液发生疾病,也一定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5.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指在病因学说的指导下,对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析、判断、综合,找出病人发病原因的辨证方法。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机体的抵抗力(正气)和侵害人体的致病因素(邪气)在人体内相互斗争的反映。人体内正气旺盛,病邪就难以侵入,当人体正气衰弱,病邪便会乘虚侵入而引发疾病。《内经》把病因分成内因与外因,后世加以继承和发展,产生“三因”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六气发生异常变化成为致病因素,称为“六淫”)可引起外感病,称为“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劳倦饮食可引起内伤病,称为“内因”;创伤、虫兽伤等,称为“不内外因”。

6.六经辨证

张仲景根据《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把外感热病所出现的若干症状归纳成六类证候,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及厥阴病。前三者称为三阳病,后三者称为三阴病。三阳病正气充实,多为热证、实证;三阴病正气衰弱,多属寒证、虚证。

?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六经辨证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7.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借用《内经》卫、气、营、血的名称,代表温热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多应用于外感病,外感病中属伤寒者用六经辨证,外感病中属温热者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这八种辨证法的层次也不相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病因辨证出自《内经》,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描述,属于基本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是在《内经》理论和中医辨证思维下,对《内经》辨证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所形成的拥有理法方药完整分析过程的辨证体系。

学习中医经络,三条通路必不可少!

学习十二条经络有技巧么?其实十二条经络,只是三条长长的经络通路,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条: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

肺经:

由胸走手,行走在上肢内侧前,止于大指的少商穴。

行至手腕时,分出一个侧枝,走到了食指的商阳穴,目的是与食指的大肠经相连。

肺经上的常用穴位有:云门、尺泽、太渊、鱼际、少商。

大肠经:

肺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食指的外侧商阳穴,这里就是大肠经的起点了,从手指往上走,行走在上肢的外侧前→颈部→下齿→鼻旁的迎香穴为止。

另有一个侧枝上行到眼睛的下缘,叫承泣穴的地方,目的是与下一条经络胃经相连。

大肠经常用穴位有:商阳、合谷、曲池。

胃经:

大肠经的精气继续行走就走到了胃经的起点承泣穴,承泣穴往下行走→面周围→胸前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脚面→中趾的历兑穴止。

从脚背走脚趾时,又分了两个侧枝,一个走到了次趾,一个走到了大脚趾上,目的是要与脾经相连。

胃经常用的穴位有:肚脐旁的天枢穴,大腿上的梁丘,小腿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脚上的解溪、冲阳。

脾经:

胃经的精气继续前行,就走到了大脚趾外侧隐白穴了,这里是脾经的起始点,往上行至大趾内→下肢内侧→胸腹第三侧线→大包穴止。

体表是在大包穴为止了,但体内有一支→入腹→食道旁→散舌下。走到这里,这一条长长的经络就走完了。

这一条从肺经出发到脾经结束的经络,中间都是连接的,没有断掉,只是人为地将它们分为了四条经络,其实就是一条长长的经络,这条经络主要是管理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肺、大肠、胃、脾生病的时候,就要梳理这一条长长的经络,不是肺生病只梳理肺经,而是肺生病,整个四条经络都要慢慢地梳理。只是脾经是经络的终点,精气会很弱,不适合重度梳理,一般选择按揉的方法为佳。其他三条经络可以按揉、可以刮痧、拍痧、走罐。

这四条经络上的任何一个部位淤堵,都会造成整条经络运行的不顺畅,疏通局部很重要,整条经络梳理更重要,只有整条经络都通畅了,肺、大肠、胃、脾才会健康。

常见的疏通技巧就是针灸、推拿、按摩、拍痧、刮痧、走罐。

这么长的一条经络,堵在哪里怎样知道?只要是局部有疼痛、肿胀,皮肤上冒斑、冒癣、长痘痘、长痣、溃烂等,长在那条经络上,就代表这条经络有淤堵了,不但要梳理局部,慢慢地要将整条的经络都梳理通。

梳理经络时,没有充足的能量在里面冲刷,脏东西是排不掉的,所以梳理经络的时候,食疗一定要跟上。

例如胃不舒服时,就先找到胃经这条经络,可以沿着胃经找酸胀、疼痛的部位进行按揉、刮痧、拍痧,也可以找胃经的源头肺经、大肠经进行按揉,也可以找胃经的下游脾经进行按揉,都能缓解胃部的不适。但记住只是缓解,因为食疗没有跟上,继续吃错误的食物,胃还是会生病的,不注意对胃进行保护,胃还是会不舒服的,只有去除了病因,同时再梳理胃经及胃经的上下,胃病才会彻底治愈。

再具体一些,胃不舒服时,先想一下吃了什么不该吃的食物,停掉,同时按揉胃经最常用的穴位足三里,再将手上大肠经的合谷穴按揉一会,一般胃部不适就消失了,严重的胃病还要配合姜枣水冲鸡蛋等食疗的方法,坚持下去很多慢性病就会治愈了。

具体每条经上都有哪些重要的穴位,大家可以买针灸书去学习,搞不懂穴位了,就沿着经络摸,哪里不适就按揉哪里,也一样有效。

再搞不清楚,就将手臂内侧拍打拍打,小腿外侧拍打拍打,也能将整个三条经络的源头及终点都梳理了一下,身体内的脏器都会感觉舒服一些的。

第二条: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

心经:

由胸口出发,走到腋下,走上肢内侧后,走手,止于小指内侧的少冲穴,同时与小肠经相连了。

心经常用的穴位有:极泉、少海、神门、少冲。

小肠经:

心经的精气走到了小指内侧的少冲穴,继续行走,就走到了小肠经的起点,小指外侧的少泽穴,然后继续沿着手臂的外侧后上行至肩胛、颈部,然后分支,一支上行至耳前的听宫穴,另一支上行至眼睛内侧的睛明穴止,在这里与下一条经络膀胱经汇合。

小肠经常用穴位有:后溪、小海、天宗。

膀胱经:

小肠经走到眼睛内侧的睛明穴后就将精气交给了膀胱经,膀胱经就开始了继续往上行走,走到头顶外侧一些,再下行至颈椎的旁边,再一直下行至腰、下肢外侧后,再下行至脚的外侧,最后走到了小脚趾的外侧至阴穴,在这里又和下一条经络肾经汇合了。

膀胱经常用的穴位有: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委中、承山、跗阳、昆仑、至阴。

肾经:

膀胱经的精气在至阴穴处就交给了肾经,肾经将精气传到了脚底的涌泉穴,继续前行至脚内侧,开始向上,行走在下肢的内侧后,然后进入腹部,体内运行的一条是进入到肾、膀胱,再走肺、咽喉、舌;体外运行的一条就沿着任脉的两边向上行走,到咽喉下偏外的俞府穴为止。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主要是管理着人体的生长、发育,管理着西医认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孩子的发育不足、成人的早衰、脑子的发育与疾病、女士的妇科病、男士的男科病、颈肩腰腿痛、关节的疼痛等等,都与这一条长长的经络精气不足,经脉不太通畅有关。

与这条经络有关的疾病,治疗上除了做好食疗外,就要学会慢慢疏理这条经络,疏理的方法与上面介绍第一条经络的疏理方法是一样的。

例如肾脏有病时,可以在肾经的上下找痛点,找瘀堵的部位进行搓与揉,也可以找肾经的源头心经、小肠经按揉、拍痧、刮痧,也可以在膀胱经上按揉、刮痧、走罐、拍痧。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最适合疏理的就是膀胱经,只要是后背僵硬的,都是这条经络的精气不足了,也就是肾气衰弱了,阳气不足了,在食疗补足能量的前提下,经常疏理膀胱经是非常好的。背部的撞墙就是疏理膀胱经,后背的走罐也是疏理膀胱经,只是后背撞墙可以天天做,每天不要超过半小时,后背的走罐就不能天天做了,可以一、二个月进行一次。

第三条: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心包经:

这条经的精气是从由胸开始出发,走到了乳房外侧,往上行走后进入手臂内侧中间,再走到手掌,分出一支走到了中指的中冲穴,还有一支就走到了无名指,将精气转交给了三焦经。

心包经的常用穴位有:曲泽、内关、劳宫穴。

三焦经:

心包经的精气传递给了三焦经后,从无名指的关冲穴出发,上行与上肢外侧中→肩后→侧颈→耳→眉梢、目外眦→与胆经汇合。

三焦经的常用穴位有:外关

胆经:

三焦经的精气在眼睛外侧的瞳子髎穴处转交给了胆经,胆经的精气绕着耳朵走了一圈后就上头,再下行至侧颈、侧腰、肋、下肢外侧中,走到脚背分两支,一支走到了第四脚趾的足窍阴穴止,一支走到了大脚趾,目的是将精气转交给肝经。

胆经常用穴位有:凤池、肩井、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穴

肝经:

胆经的精气在大脚趾处交给了肝经,从大脚趾内侧的大敦穴出发,沿脚背上行至下肢内侧前、中,进入生殖器上行入腹部,一支止于乳头下方的期门穴,一支继续在体内上行,上头、上额,与督脉会于巅,还有一支在体内循环→胃、肝、胆→循喉咙后→目→下颊→环唇→肺。

肝经常用的穴位有:太冲、蠡沟、章门

这一条长长的经络,除了有肝胆这两个脏器以外,还多了两个没有与脏器直接相连的经络:心包经和三焦经。其实这两条经络是代表着身体内部大的通道,也可以理解成内脏之间的主干道,这两条经络不通,身体内部的大交通就出现了塞车现象,真个身体内部都会出现淤堵的情况。

梳理这一条长长的经络,就是为身体这个炉子通炉底,能让身体内部的能源充分燃烧利用起来。

只要是身体内部出现淤堵症状时,这一条长长的经络都要慢慢地疏通,在食疗跟上的情况下,最好的疏通方法就是拍打、走罐。

三条长经络在四肢巡行的位置。

手臂的内侧

拇指一侧:手太阴肺经(简称肺经)

中指相通:手厥阴心包经(简称心包经)

小指一侧:手少阴心经(简称心经)

手臂的外侧

拇指一侧:手阳明大肠经(简称大肠经)

中指相通:手少阳三焦经(简称三焦经)

小指一侧: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

腿的内侧

靠外: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小腿以下则居中间)

中间: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小腿以下则靠外)

靠里:足少阴肾经(简称肾经)

腿的外侧

靠上:足阳明胃经(简称胃经)

中间: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

后面:足太阳膀胱经(简称膀胱经)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







































呲美莫司乳膏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65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