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专升本习题集答案二


解剖学习题集答案

淋巴系统

一、选择题

1-5EEEDA6-9CDEA

二、名词解释

1.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器官或某部位的淋巴常回流至该器官或该部位的淋巴结(群),该部位的淋巴结群称该器官或该部位的局部淋巴结。当身体某器官或某部位发生病变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可沿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

2.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由左、右腰干和单一的肠干汇合而成的囊状膨大结构称乳糜池,它是胸导管的起始部位。

3.淋巴:亦称淋巴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届于组织液的一部分,经毛细淋巴管的盲端进入,最后经左、右静脉角汇入静脉。

三、问答题

1.肠系膜淋巴结癌变后可以经过哪些途径最终到达左静脉角至静脉?

所有肠系膜的淋巴输出管都汇人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共同组成肠干,由肠干和左、右腰干共同组成乳糜池,然后经过胸导管至左静脉角而入静脉。

2.右侧乳房癌变时癌细胞可转移至哪些淋巴结或器官?

右侧乳癌时癌细胞向外侧可转移至腋淋巴结群的胸肌淋巴结和尖淋巴结;向内侧可以通过胸骨表面的皮下淋巴管转移至对侧乳房并向深面转移至胸骨旁淋巴结;向上可以至锁骨上淋巴结;向下可以转移至肝。

视器

一、选择题

1-5EACDB6-10BABBD11-16BDDDBC

二、名词解释

1.感觉器: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

2。巩膜静脉窦:为一环行的静脉性结构,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深部,是房水汇人静脉的通道。

3.虹膜角膜角:位于眼前房内,虹膜与角膜交界处构成的环形区域,又称前房角,房水由此汇入巩膜静脉窦。此角内有小梁网,对房水有滤过作用。

4.黄斑:位于视网膜的后部,是视神经盘颞侧(约3.5mm)稍下方的一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

5.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部,体积较大,外节呈圆锥形。有感受强光和辨色的功能,视物精确性高。

6.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周围部,体积稍小,数量多,外突呈杆状。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是夜视觉或暗视觉细胞,无辨色能力,视物的精确性差。

7.视神经盘:位于视网膜后部的内侧,是视神经起始处的一白色圆形隆起,盘的中央凹陷,称视盘陷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穿行。视神经盘处无感光细胞,称生理性盲点。

三、问答题

1.当视近物或远物时,眼球内哪些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些结构是如何调节的?

眼祝近物时,首先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其次睫状肌收缩,向前牵引睫状突,使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特别是前面的曲度加大,屈光力加强,使物像聚焦于视网膜上。反之也然。

2.试述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睫状体产生的房水一眼后房一瞳孔一眼前房一虹膜角膜角一巩膜静脉窦一眼静脉。

3.试述泪液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泪液是由位于眶上壁前外侧泪腺窝内的泪腺所分泌。分泌的泪液经结膜上穹排至结膜囊,通过上、下睑缘的内侧端的泪点向下人泪小管,上、下泪小管向内会合进入泪囊,泪囊向下再经鼻泪管到鼻腔的下鼻道。

前庭蜗器

一、选择题

1-5CCDBA6-10DADCD11-15ACABB16-19ACCD

二、名词解释

1.听小骨链:由鼓室内的锤骨、砧骨、镫骨借骨连结相互连接而成,连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是一个具有传导放大作用的“杠杆”装置。

2.第2鼓膜:为封闭蜗窗的结缔组织膜。鼓阶外淋巴的波动,可使第2鼓膜随之振动,从而使螺旋器产生正常的听觉冲动,同时将余波吸收。在鼓膜和听小骨缺损时,声波可经第2鼓膜传人,产生部分听觉。

3.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的膜状管道系统,由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及蜗管共同组成。

4.椭圆囊斑:位于椭圆囊壁内面的位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头部的静止位置觉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5.球囊斑:位于球囊壁内面的位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头部的静止位置觉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6.壶腹嵴:位于膜迷路的膜壶腹壁上的嵴状隆起,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刺激。

7.螺旋器:又称Corti器,位于内耳蜗管的基底膜上,是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声波的刺激。

三、问答题

1.试述鼓室六壁。

上壁即鼓室盖,通过薄骨板与颅中窝相邻,中耳炎可经此侵入颅内;

下壁为颈静脉壁,亦为薄骨板与颈内静脉起始部(颈静脉窝)分隔,中耳炎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颈内静脉;

前壁为颈动脉壁,该壁上部有咽鼓管的开口,悃部炎症可经此波及中耳,继发中耳炎;

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中耳炎化脓时可蔓延至乳突小房;

内侧壁为迷路壁,此壁中部隆凸称岬,其后上方有前庭窗,由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在前庭窗后上方有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其管内有面神经穿行,该管壁骨板甚薄,甚至缺如,在中耳炎或中耳施行手术时易伤及面神经;

外侧壁即鼓膜,中耳炎时,可造成鼓膜穿孔,脓液经外耳道流出。鼓室腔内有3块听小骨,即锤骨、砧骨、镫骨,相互连接成听小骨链。此外,还有2块听小骨肌:鼓膜张肌和镫骨肌。

2.声波的空气传到途径。

耳廓收集的声波一外耳道一鼓膜一锤骨一砧骨一镫骨一前庭窗一前庭阶外淋巴一蜗顶一蜗孔一鼓阶外淋巴一蜗管基底膜一蜗管内淋巴一螺旋器(听觉感受器)感受声波刺激。

脊髓与脑干

一、选择题

1-5CDBCB6-10BEADD11-15CBCDB16-20AECCE21-25CEECE26-30CDDBD31-32CC

二、名词解释

1.灰质、白质:中枢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处称灰质;中枢神经系统纤维聚集处称白质。

2.神经核、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的胞体聚集成一团,位于中枢神经内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神经内的称神经节。

3.纤维束、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起止、行程与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称纤维束;在周围神经系统,若干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神经束;数个神经束被结缔组织包裹,称神经。

4.网状结构:为脑神经核和其他一些边界明显的核团以及长距离束以外的区域,有许多纤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细胞团。

5.脊髓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6.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7.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上半由脑桥背侧面构成,下半即延髓背侧面的开放部。

8.面神经丘: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隆起较显著的部位,内隐展神经核。

9.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与小脑交界处临床上称脑桥小脑三角。

10.锥体束、锥体交叉:由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轴突组成的管理各种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可分为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在延髓下部,锥体尾侧中线处,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交叉,形成锥体交叉。

11.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1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的续行。经下橄榄核的背外侧,以后伴内侧丘系的外侧上升达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及四肢的温、痛觉和触觉。

13.内侧丘系、外侧丘系: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走向申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左右交叉而形成,为传导躯干四肢深感觉的二级纤维交叉,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附近,横行穿过内侧丘系,相互交叉后至对侧,形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构成外侧丘系,止于下丘核和内侧膝状体,传导双侧听觉信息。

14.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及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传人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内侧丘系交叉。

三、问答题

1.脑干内4个丘系的名称、位置及功能。

(1)内侧丘系:由薄束核及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状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左右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继续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进入脑干后,组成脊髓丘系。脊髓丘系行于延髓的外侧,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及四肢的温、痛、粗触觉。

(3)三叉丘系: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传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行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上行,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

(4)外侧丘系:由蜗神经核的腹侧核和背侧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被盖部腹侧,横行穿过内侧丘系,相互交叉后至对侧,形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折向上行,称外侧丘系,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传导听觉信息。

2.简述脑干中主要的纤维束交叉,性质如何?

(1)锥体交叉:与运动有关。

(2)内侧丘系交叉:与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有关。

(3)外侧丘系交叉:即斜方体,与听觉有关。

3.根据你所学的解剖学知识,分析说明脑脊液穿刺应选何部位进行?并说出穷刺层次。

临床上常在第3、4腰椎棘突之间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在解剖学上有两个理由:

①腰椎棘突水平后伸,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大;

②成年人第1腰椎下缘以下已没有脊髓,自此至第2骶椎水平,蛛网膜下隙扩大为终池,在此穿刺不会损伤脊髓,而且容易抽取到脑脊液。

穿刺层次由浅到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蛛网膜。

4.脊髓肿瘤患者在T,以下痛、温觉丧失,若施行手术需打开哪块椎板?

病变部位在T6脊髓(痛、温觉传导上升1节)。手术部位在T4椎板(脊髓与椎骨的对应关系:中胸段脊髓节比相应椎骨高2个椎体)。

5.脊髓上端半横断,感觉和运动各有何障碍,为什么?

感觉障碍:颈以下深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同侧薄束、楔束受损;

对侧颈以下痛、温觉和粗触觉消失——伤侧脊髓丘脑束受损。

运动障碍:同侧上、下肢瘫痪,损伤皮质脊髓侧束。

小脑、间脑与端脑

一、选择题

1-5EDAAA6-10CABBB11-15ACBBA16-20BCDAC21-25ABBDC26-30BBAEC31-35ABABA36-38BCD

二、名词解释

1.小脑扁桃体:是位于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突出部,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被挤压人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

2.基底核:是埋藏在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团块,因其位置接近脑的底面,故称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3.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的总称,是躯体运动的重要调节中枢。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合称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旧纹状体。

4.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由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构成,在正中矢状面上由前向后分为嘴、膝、干和压部4部。

5.穹隆:是下丘脑最粗大的传人纤维,起自海马,两侧弓形向土经胼胝体下面前行,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侧形成穹隆连合,再以两束纤维人下丘脑,止于乳头体核。

6.内囊:是由上、下行投射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板,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在水平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分为内囊前肢、内囊膝和内囊后肢3部。

7.运动性语言中枢:即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相当于Brodmann44、45区。此区受损丧失说话能力称运动性失语症。

8.优势半球:人类大脑半球左、右侧功能基本相同,但各有特化方面。通常,与从事语言文字符号方面有关的称优势半球;与从事空间感觉、美术、音乐等方面有关的为非优势半球。优势半球多数为左侧。

9.边缘叶:为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海马和齿状回等形成的圆弧形结构,为内脏活动中枢,并参与情绪活动。

三、问答题

1.简述3对小脑脚的主要纤维组成。

①上脚:脊髓小脑前束、齿状核到红核和丘脑的纤维等;②中脚:脑桥小脑纤维;③下脚: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橄榄小脑纤维等。

2.试述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分部及其纤维联系。

背侧丘脑腹后核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它们是躯体感觉传导通路中第3级神经元胞体所在处。前者接受三叉丘系和由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及味觉;后者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主要终止于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感觉。

3.根据所学解剖学知识,试析左侧背侧丘脑腹后核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左侧背侧丘脑腹后核接受右侧内侧丘系(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脊髓丘系(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和三叉丘系(头面部浅感觉传导)来的纤维。故当左侧背侧丘脑腹后核受损时,由于躯干和四肢的浅、深感觉传导通路和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受阻,进而导致对恻(右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和本体(深)感觉障碍以及右侧头面部痛、温、触觉障碍。

4.简述下丘脑主要核团及其与垂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下丘脑的主要核团有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和乳头体核。下丘脑与垂体间的纤维联系为下丘脑垂体束,包括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和结节垂体束,兼有传导冲动和分泌激素的功能。视上核、室旁核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沿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经血管吸收再运送至全身靶器官;下丘脑另一些细胞和漏斗核可分泌许多腺垂体的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子,经结节垂体束运送至正中隆起,经垂体门静脉输送到腺垂体,控制腺垂体各种激素的分泌。

5.高血压患者一侧内囊出血后,可出现哪些症状,为什么?

高血压患者一侧内囊出血后的主要症状有:①对侧半身硬瘫。因为损伤了经过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以上,故出现对侧上、下肢的偏瘫;因为损伤了内囊膝部的皮质核束,出现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核上瘫”,表现为:发笑时口角偏向患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②对侧半身深、浅感觉丧失。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丘脑中央辐射。③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患侧的鼻侧半和健侧颞侧半视野偏盲)。这是因为损伤了通过内囊后肢的视辐射。

脑神经

一、选择题

1-5CBACA6-10BCBAE11-15DAADE16-20BBAEA21-25CCECB26-30ACDDC

二、名词解释

1.嗅神经:是第2对脑神经,传导嗅觉信息,由鼻腔嗅区黏膜内嗅细胞的突起构成,严格讲嗅神经也应包括嗅细胞的周围突;嗅丝是指嗅细胞的中枢突,有20多条,穿筛孔入颅,止于嗅球。

2.眼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眼神经是三叉神经的第1支,由眶上裂人眶并发分支管理眼眶内器官和睑裂以上皮肤等的感觉;视神经是由视网膜内节细胞轴突汇集并穿经巩膜构成,经视神经管人颅中窝,连于视交叉,传导视觉;动眼神经由脑干内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轴突构成,经眶上裂入眶,分支支配大部分眼球外肌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3.三叉神经节:又称半月神经节,为感觉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其中枢突传人脑干,周围突组成眼种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的感受器,传导痛、温、触、压等感觉。

4.舌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舌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1条分支,分布于舌前2/3等处黏膜,传导一般躯体感觉;舌咽神经是第Ⅸ对脑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其中部分纤维组成舌咽神经的终支——舌支,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和黏膜,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舌下神经是第Ⅻ对脑神经,起自舌下神经核,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后,分支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

5.动眼神经、运动眼的神经:动眼神经是第Ⅲ对脑神经,由脑干内动眼神经核与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构成,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上睑提肌以及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运动眼的神经包括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这3对脑神经支配全部7块眼球外肌,从而上提上睑和运动眼球。

6.颧神经、面神经颧支:颧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1条分支,经眶下裂人眶,分支穿眶外侧壁分布于颧、颞区皮肤,颧神经在眶内与泪腺神经之间有交通支,面神经副交感纤维经此控制泪腺分泌;面神经颧支是面神经腮腺丛自腮腺前缘发出的1组分支,支配眼轮匝肌和颧肌。

7.颊神经、面神经颊支: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1条分支,穿经颊肌分布于颊部皮肤和黏膜,司感觉;面神经颊支是面神经腮腺丛自腮腺前缘发出的1组分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等口周围肌。

8.鼓索:由面神经在面神经管肉分出,其内含有2种纤维: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内脏感觉(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司味觉。

9.喉上神经、喉返神经:为迷走神经分别在颈部和胸部发出的分支。喉上神经支配环甲肌和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喉返神经左侧勾绕主动脉弓、右侧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和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

三、问答题

1.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损伤会出现哪些功能障碍?若在出茎乳孔后损伤,其功能障碍有何不同?为什么?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损伤,这时面神经所含纤维全部受损,表现为患侧面肌瘫痪,出现患侧额纹消失、

不能闭眼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唾液自口角流出、角膜反射消失,同时下

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分泌障碍,从而感到口、眼干燥并伴有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等。在出茎乳孔后损

伤只表现为面肌瘫痪,因仅有躯体运动纤维受损。

2.试述舌咽神经的纤维成分及其分布。

舌咽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①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②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分泌;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黏膜和味蕾以及咽、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等处;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皮肤。

3.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于何处,是怎样分布至胃的?

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左、右迷走神经,在胸部于食簪壁处形成食管丛,然后向下又重新组成迷走神经前、后干。迷走神经前干在贲门附近分为肝支和胃前支,肝支在小网膜内右行参与构成肝丛,胃前支伴胃左动脉沿胃小弯向右分布于胃前壁,其终支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前壁;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附近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腹腔支向右行参与构成腹腔丛,胃后支沿胃小弯后面走行,分支分布于胃后壁,其终支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部后壁。

4.简述3对大唾液腺的名称及支配其分泌的神经。

支配腮腺分泌的是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则是面神经的副交感纤维。

脊神经与内脏神经

一、选择题

1-5CBDBC6-10BCADC11-15BDBBE

二、名词解释

1.脊神经:脊神经指的是与脊髓相连的神经,它们穿经椎间孔出椎管。

2.膈神经:膈神经来自颈丛,属混合性,其运动纤维支配膈,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胸膜和膈下的部分腹膜,其中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也可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表面的腹膜。

3.腰骶干:腰骶于是由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下行进入盆腔参与骶丛的组成。

4.内脏神经:内脏神经是指分布到内脏、心血管、腺体的神经。

5.交感干:交感干是交感神经周围部中由节间支(节前纤维)将椎旁节依次串连而成的、位于脊柱两侧的两条神经干,又称交感链。

6.节前纤维、节后纤维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是相对内脏运动神经节而划分的,发自脑干或脊髓、终于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的纤维是节前纤维;由交感或副交感神经节内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称节后纤维。

7.白交通支、灰交通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由脊髓侧柱(角)发出,随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离开脊神经连于交感干上的椎旁神经节,形成白交通支,由椎旁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又以灰交通文返回脊神经并随脊神经分支分布。因节前纤维有髓鞘,含鞘磷脂,颜色瓷白,故而称白交通支;节后纤维髓鞘成分少,颜色灰暗,故称灰交通支。

8.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椎旁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系统外周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位于脊柱前方者称椎前神经节。

9.内脏大神经内脏大神经是由穿经第5~10胸交感神经椎旁节而出的节前纤维相互聚合而成的一条神经,该神经穿过膈肌后,止于腹腔神经节(椎前神经节)。

10.牵扯性痛:是指内脏的病变表现在一定皮肤区域的感觉过敏或疼痛反应。

三、问答题

1.试分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临床表现的不同。

胫神经损伤时,引起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瘫痪,主要运动障碍是足不能跖屈,内翻力量弱,不能以足尖站立。由于小腿肌前群和外侧群过度牵拉,致使病足呈背屈及外翻位,从而出现“钩状足”畸形;感觉障碍区主要在足底。

腓总神经损伤时,引起小腿肌前群、外侧群及足背肌瘫痪,主要运动障碍是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并有内翻,从而患者走行时呈“跨阈步态”;感觉障碍在小腿前外侧面下部和足背较明显。

2.试述胫神经损伤出现“钩状足”畸形的形态学基础。

胫神经是坐骨神经的直接延续,分支主要分布于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以及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损伤后因其分布区功能障碍,出现足不能跖屈,不能以足尖站立,足底内翻力弱等症状。由子拮抗肌的牵拉,使足背屈和外翻,即呈“钩状足”畸形。感觉障碍主要在足底。

3.胃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胃分别起什么作用?

胃的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并使胃的血管收缩。胃的副交感神经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并能增强胃的运动。

4.试述臂丛的组成和主要分支。

臂丛由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其主要分支有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5.请描述坐骨神经干的行程。

坐骨神经由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股方肌浅面下行,经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大腿后面,多在胴窝上角附近分为腔神经和腓总神经。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
白癜风医院石家庄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74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