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和论医中医临症交流会第三场陶崑主任分


陶崑,出生于南京的中医世家,为“金陵医派”针灸名家。自幼随父学医,18岁起悬壶济世,刻苦钻研针灸技术,从事针灸临床50多年。副主任医师,南京市名中医。现任南京市针灸学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灸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主任在君和堂创立了第一个灸疗室,运用独具特色的“震颤运气进针法”和“揉指进针法”操作施术。运用灸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多种疑难杂症;擅治骨伤、脾胃、妇科、皮肤病(如带状疱疹)、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慢性病等。什么是针灸实际上就包括了针刺和艾灸,两个方面内容,针就是针刺,灸就是艾灸。什么是针灸疗法针法和灸法都是依靠经络学说,根据穴位来进行治疗的一种外治方法,因此他们理论基础是一样的,穴位是一样的,仅仅是外治的手段有一些区别,因此呢,把这两种疗法就放在一起,统称“针灸疗法”。灸法的起源灸法它是一种用火治病的方法。如果追溯起源,当人类开始学会用火以后就出现了不自主的灸法。比方说在烧东西,火一蹦蹦出来了,把手上某一个地方烧破了,比方讲烧了少冲这个位置,他自己感觉到喉咙好了,咽痛好了,第一次可能是无意识的,第二次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经过了几百次、几千次甚至上万次,反复的到这个地方以后,哎,咽喉就好了,古人就形成一种概念了:烧这个地方可以治疗咽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灸疗方法。灸法比针刺年代更久远一些,历史更久远一些,那么这个灸法呢是我们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当中,发明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已经流传了千百万年,一直到现在,任然代代相传,至今不息。我对灸法有这样一个认识:从中国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直到现在灸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源于用火,流行于春秋,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复兴于新中国”。现在,灸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活动中,灸治方法日益丰富,防治范围不断扩大。对灸法机理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对国外针灸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针灸搭档,相得益彰灸法主要是对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进行温热刺激,依靠经络的传导,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这样的一个目的。在我们最早一本医书,四大经书之一,《内经》的《灵枢·官能》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意味综合治疗是每位针灸医生必须的,我本人也是竭力赞同,但凡岗位上有些名堂的医生也都是针和灸相结合,明代《医学入门》更进一步指出“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不仅强调了灸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针和灸的作用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在临床上合并应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种综合治疗,能充分发挥针法和灸法的长处,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陶主任的灸法心经十四条

我刚才讲的历史和现状,现在我想和大家讲讲灸法的作用。

灸法的作用不就是书上讲的三四点、四五点吗?

对,书上是讲了三条、四条顶多五条,但是实际上灸法的作用太广泛了,太多了,我整理了十四条:

1、疏风解表,调和营卫。2、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3、温经散寒,祛风除湿。4、升提中气,温阳举陷。5、培补脾肾,温阳利水。6、回阳固脱,复脉救急。7、强壮元阳,固摄冲任。8、引导实热,附火外发。9、养阴益气,散火除热。10、灸火畅达,拔引热毒。11、消瘀散结,祛腐生肌。12、调整脏腑、消除疲劳。13、扶正祛邪,协调阴阳。14、强身保健,祛病延年。现代医学对灸法疗效的高度赞扬现代医学(中医高等学府、研究机构)对灸法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发现灸法具有:1、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3、调节血压。4、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影响血液的成分,增强由细胞数量和吞噬作用,增强红细胞对血小板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5、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肠吸收能力,炎症病理产生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瘀血的吸收能力。6、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有一定影响。7、对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8、镇痛作用。9、血行的促进作用;灸可使血行旺盛,对血行障碍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卓有疗效。10、加强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生理功能好转。日本的“国民三里灸”热潮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肺结核患者达万人,西医不能有效控制病情。有医者研究发现,灸法治疗相当有效,提出灸法是预防肺结核的唯一方法,从而掀起日本“国民三里灸”的运动。“足三里灸”在工厂、学校、军队广泛开展,有效遏制了结核病的蔓延。最后形成了全民都在灸足三里的热潮。“勿与不灸足三里者同行”的认知根深蒂固在日本国民的心中。若是外出了、旅行了都要相互问下对方又没有灸足三里,如果没有,无人与之同行,认为其身上带有疾病。灸法的适应症灸法的适应症和针法一样,是十分广泛的,各科都有其主治病症。凡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都可以运用灸法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出版的灸法专著和灸法论文中所涉及的病种有一二百种之多。灸法灸具的发展,一统冷热虚实症之领域在一些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的针灸文献(包括教科书)都强调“寒证”方可施灸,而“热证”不宜用灸法治疗。这种“热证不可灸”论一直占据着针灸的主导地位,以至于影响了灸法的运用与发展。历史上也出现过不少医家极力提倡热证可灸,从理论上有“反治”、“从治”说、有“养阴清热”说、有“引热邪外发和下行”说、有“灸火畅达,拔引郁邪”说。明代李梴所著的《医学入门》中说:“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又说:“虚者灸之,使之以助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附火而外发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便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也”,“寒热虚实,皆可灸之”,因此,灸法的适应症随历史的发展逐渐增多,一些原先认为不宜用灸法治疗的热证,也纳入了灸法的治疗范围。灸法、灸具的发展也增加了“热证、实证可灸”的可行性。古代灸法是以艾柱化脓灸为主,这种灸法对一些病、一些人可能是不适宜的,但灸法的种类不断创新,灸具也不断的创新,使灸法从单一的瘢痕化脓灸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系列外治方法,它不再给患者带来“痛苦”。不同的疾病可选择不同的灸法治疗,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王富春《灸法医鉴》说:“总之,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法又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起着双向调节作用。”灸法养生保健的悠久历史灸法应用于养生保健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甚至远传海外。宋代窦林所著《扁鹊心书》中提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万年长寿矣。”宋代张杲在《医论》中记载:“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中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说明灸法在预防保健上的积极作用,是祖国医学中“治未病”思想在针灸临床治疗学中的体现,是常期在灸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针灸学中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种保健养生灸法,取穴不多,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效果明显,便于推广,非常受人民大众欢迎,已被运用于各种疾病的预防。五例典型病案治愈分享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病例摘要褚某某,男,上海人,年生,从事船厂电焊工20余年。主诉:四肢剧痛2年,伴肢冷畏寒。病史:患者06年5月手腕外伤,疼痛,未就医,自行缓解。3个月后开始出现自受伤手腕局部剧烈疼痛并向前臂放散,又经2个月左右发展为对侧上肢和双下肢体疼痛,痛入骨髓,并伴有四肢畏寒,手脚心出冷汗。医院就医,无效。一年后已波及全身,仅头颈部无症状。08年1医院诊断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同年6月经介绍来我科求医。刻下,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肤由内而外烧灼样疼痛不止,日夜难安,自述四肢肌肉萎缩严重,体重下降5公斤,情绪几近失控。查肢体活动自如,皮肤未见红肿、斑片,欠光泽,未见异常瘦削。舌质红、苔白,舌中部为甚,脉涩,尺部尤弱。纳欠佳,大便日行3~4次。患者平素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实验室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均正常范围。医院测定骨密度T值为-1~-2.5,属骨量减少。上海长海院彩超检查下肢动脉提示:双下肢动脉内膜毛糙,血流通畅。医院多部位肌电图检查:提示部分肌肉见有失神经电位出现,NVC正常,报告为神经原性损害、累及所检肌肉。辨证依据:患者由于长年处于风湿寒冷之气颇盛的海边露天工作,《素问·痹论篇》中所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可见风寒湿盛确为致病的主因,《痹论篇》论述的“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邪侵袭肺脾肾三脏,邪盛正虚,肺卫之气失于宣泄固摄滋养故见皮肤失去光泽,疼痛,四肢畏寒,手心脚心冷汗频出;脾为寒湿所困,失其健运之功,四肢百骸失养故见肌肉萎缩,体重减轻,纳欠佳;疼痛深入骨髓,大便日行3~4次已属肾失固涩滋养之证,《伤寒论》对此症状有明确的表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挚痛,不得屈伸。”又寒湿久郁化热故而见舌质红、苔白以舌中部为甚,疼痛呈烧灼样;脉涩,尺部尤弱实为寒湿淤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诊断:辨证当属祖国医学痹证之风寒湿痹型。治疗选穴及方案:组合①:百会、四神聪、风池、颈4~7夹脊、身柱,大椎,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秩边、还跳、承扶、风市、委中、阴陵泉、阳陵泉、承山、肩隅、尺泽、曲池、内关、大陵、内关、隙门、劳宫、合谷。组合②:百会、四神聪、风池、翳明、率谷、身柱、肩隅、肩髎、小海、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归来、髀关、血海、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照海、太冲。以上穴位部分做艾炷隔姜灸。在患者脊柱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施“长蛇灸”。以神阙穴为中心施“隔盐鳖甲灸”。操作:以上两组穴位交替选择部分使用,每日行常规针刺,部分穴位加温针灸(使用直径1.5cm分段艾条灸3柱)治疗一次,每周施治6次,每疗程10次。交替选择部分穴位施隔姜灸。隔姜灸操作方法:取鲜生姜一块,切成直径约2cm,厚约0.2cm的薄片,用毫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所选穴上,上置艾柱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施灸部热痛时,将姜片提起,稍停再灸,每穴灸3~4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热为度方可。长蛇灸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选老姜一千克,捣为泥,去汁,以4cm的宽度、1.5cm的厚度敷布于脊背正中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之间,其上放置直径约1.3cm的艾柱60个,间隔点燃施灸,燃尽后更换艾柱一次,每周两次。

隔盐鳖甲灸操作方法:取盐g撒在6层皱纹纸上,以5~6cm厚艾绒覆盖于直径约8~10cm的鳖甲上,置盐上。待艾绒燃尽无温热即可。隔日一次。以上灸法均以患者耐受为度,防止烫伤。

疗效观察:

经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诸般症情逐渐显现缓解迹象。连续治疗6个疗程疼痛明显缓解,畏寒感大减,自汗止,肌肉萎缩症状未再出现,情绪稳定。09年8月起再连续治疗6个疗程,诸般不适尽解,心境平和,恢复工作,生活如常。

本病首选针灸治疗也是有其渊源的,《素问·痹论篇》早已提出:“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以针治之奈何?”。依据《医学入门》中:“曰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虚者灸之,使之以助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附火而外发也;

寒者灸之,使其气之便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也。”,《痹论篇》中“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以及《扁鹊心书》的“痹病走注疼痛,或臂、腰、足、膝拘挛,两胁牵急,于痛处灸五十壮。”更加明确的指出了治疗的具体方法。治疗中①隔姜灸的生姜辛温,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适用于一切虚寒性病症,对风寒湿痹、腹痛、阳痿等均有较好的疗效。②长蛇灸是属于铺灸范畴的一种施灸区域较大,施灸时间较长的一种特种灸法。这种灸法源自传统灸法,流传在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原法为用捣烂的蒜泥作为敷灸间隔材料,但蒜泥长时间敷在皮肤极易发泡,故现改用生姜捣烂敷灸。有振奋阳气、祛除阴霾、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长蛇灸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灸法,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疲劳综合症等。③隔盐鳖甲灸中鳖甲为补肾之品,放置在大艾柱下作为隔垫可增强温阳补肾之力;盐,味咸,入肾经,用之可循艾热入肾,而增强吸收积累艾灸的温热之力,持久的均匀透达穴位。椎动脉型颈椎病初某某,女,46岁,学校教师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颈项部疼痛不适。并时有头昏痛及眩晕感,经摄x线片诊断为颈椎病,曾服中西药及牵引等治疗,病情时好时坏。3月前病情突然加重,头痛头昏加剧,再次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后效果不显。来诊时患者颈部疼痛,头晕目眩,耳鸣失眠,恶心欲吐,不能起床活动,颈部转动时有明显眩晕失衡感,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治疗。先针刺风池、天柱、颈4~7夹脊、大椎、百会、外关、合谷诸穴,并在颈夹脊穴行温针灸。留针40分钟后起针。点燃清艾条6支,用浸泡中药液的红布包裹,在颈部诸穴及督脉经、颈部夹脊穴施用动力灸,灸时的手法有点、柔、按、抖、震颤等。灸毕再以火罐宣通,10次为一疗程。患者在做完一个疗程后,颈部疼痛、头痛、眩晕等症已基本消失,因春节将至,患者赴长春探亲。春节后,患者来我科继续治疗,诉往返乘车长途旅行中头痛眩晕没有发作。又进行了一个疗程的动力灸治疗而痊愈。经随访,至今未发。带状疱疹

刘某,男,67岁

刻诊:左胁肋见自后向前二指宽区域内密集分布大小水疱皮损,部分已融合为蚕豆般大疱,根盘红染紧束,疱壁光亮,疱液尚清透,局部疼痛难忍,不可着衣。面红,气急,纳差,便干,溺黄,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陶老先施以围针,留针30分钟,起针后再将四根清艾条扎成一捆,吹红艾火,在距离病灶局部10余公分的高度施悬臂温和灸,自上而下、自前往后扫散,以温热泛红为度,灸15分钟。

灸毕疼痛即大减,次日复诊时水泡已萎缩起皱,重复原法三四日即逐渐结痂向愈。经治一月余告愈,仅有少量色素沉着,随访三月无后遗症疼痛,皮肤感觉无异常。辨证当属湿热毒邪侵袭,热郁血分,发于肌肤腠理而成。灸之以温蕴化湿,引热外出,达到收敛疱疹,导热解毒,消炎止痛之功。选择灸热绵柔而持久的悬臂温和灸,并以局部微红热为度,短时施灸避免伤阴耗气。胬肉增生张某,女,20岁右手中指桡侧甲沟在修剪指甲过程中损伤,自用红霉素眼膏等一月余,创口未愈但见麦粒大小,红色胬肉增生,轻触即痛感明显,甚则渗血。局部红肿,搏动样疼痛,透明淡黄色渗出液。指关节活动正常。患者素体健康,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细数。陶老先以三棱针在胬肉根盘周围择两点点刺出血一次,止血后即以清艾条一支点燃吹红,在胬肉周边及顶端距离5~6公分施以悬臂温和灸,以红热为度,并嘱患者回家后按法施灸,日行二三次,每次20分钟。一周后复诊,胬肉已然缩萎逾半,再一周,胬肉平复,触碰亦无疼痛、出血。一月后复诊,病灶处完全愈合,随访3月无复发。此例辨证当属金创未愈毒邪侵袭、气血瘀滞型,灸之以达行气活血,祛毒消胬之功。正如周嵋声在《灸绳·热证可灸赋》中所说:“虚热用灸,亢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廖;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这说明只要辨证准确、施法得宜、度量得当就可以获得良效,值得广大同仁借鉴。脑血管意外患者,男,68岁,王大爷。主诉:右眼肿胀,不能睁开,眼球不能转动,视物模糊,己有1月余。年11月1日患者早晨起床,突然发现右眼睑肿胀,右眼不能睁开,用双手撑开右眼,眼球不能转动,视物模糊和重影,医院就诊,当时接诊医生觉得情况紧急,医院拟”脑血管意外”收住院。住院后随即进行了各种检查,诊断为:”1、腔隙性脑梗;2、右眼动眼神经麻痹;3、重症肌无力”。进行对症治疗,又转送到针灸科进行针灸,住院1个月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遂出院。

年12月9日经介绍,來君和堂针灸科就诊,來诊时患者右眼明显肿胀,眼睑下垂,眼不能睁开,眼球不能转动,复视,口角稍向左歪斜,右侧肢体活动自如,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证属肝阳偏亢,化火生风,裹协痰邪,上扰肝窍所致,遂用针刺、艾灸治疗。

1、针刺穴位:百会、风池、攒竹、魚腰、太阳、四白、颊车、地仓、水沟、曲池、外关、养老、合谷、足三里、丰隆、阴陵泉、太溪、太冲。2、用彷舌诊定位法头针的肝区穴位木率旁一线针刺並接电针治疔仪,用连续波刺激30分钟。3、悬灸法灸右眼周囲诸穴,用囬旋、往返、雀喙、温和等灸法,吋间20分钟。灸中使灸热向眼球渗透、傳导。经过针灸治疗眼部发热发烫,整个人都感觉轻松了很多,针灸感十分强烈。

年12月13日,第三次治疗后,右眼睑麻痹,无法上抬的情况有所改变,右眼能够睁开一半。仍给患者按原法治疗,一次比一次有效果,右眼球已能转动,针灸到十诊时,患者右眼完全睁开,肿胀消退,转动自如,复视消失而告治癒。

仍给患者按原法治疗,一次比一次有效果,右眼球已能转动,针灸到十诊时,患者右眼完全睁开,肿胀消退,转动自如,复视消失而告治癒。在这里,小编给大家透露个小秘密,9月23日晚,我们将迎来“君和论医·中医临证交流会”的第四场活动!本次活动继金陵针灸名家陶崑主任之后又一位重量级的灸疗大咖王宁生主任,与众位同道一起分享他在国外讲学期间遇到的疑难病症,同时也为大家讲述从医五十余年的针灸心得。

交流会主要内容

一、重视针灸治疗中的深度辨证论治阳虚浮火医案,胃失和降医案二、重视针灸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股外侧皮神经炎医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医案三、重视针灸与中药的结合顽固性慢性湿疹医案,不孕症医案四、重视针灸与综合治疗的结合膝骨关节炎伴滑囊炎治愈医案,膝骨关节炎伴滑囊炎不成功医案

君和论医·中医临证交流会宗旨:作为一家中医馆,君和堂不但致力于提供一流的中医诊疗服务,更希望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名家临床医案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各家治疗心得的交流探讨,搭建一个学术平台。以此共同提高整体诊疗质量,更好的服务大众。

如果您是医疗从业者或学习者

如果您是中医资深爱好者

如果您是对中医治疗感兴趣的人士

欢迎您前来参加本次交流会

时间:9月23日晚18:30点~20:30点

地点:君和堂云锦馆二楼

(水西门大街号)

报名方式:







































北京中医白癜风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fbf/85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