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肌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沦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火(热)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状态。因其临床症状特点类似于六淫邪气,但病起于内,为了与外邪有所区别,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所谓内生五邪,并非致病因素,而是脏腑阴阳及气血津液失常所形成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又称“内风”,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形成的,出现眩晕、肢麻、抽搐、震颤等类似风胜则动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其与肝的关系密切,故又称之为肝风内动或肝风。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同,而有以下几种常见病机:
1.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是指肝的阳气亢逆无制,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亢逆化风,形成风动之势。其病机特点为阳亢实于上,阴虚于下,而兼有动风之象。临床可见眩晕欲仆,筋惕肉瞤,肢麻震颤,或口眼口呙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肝阳化风以中风病为多见。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是指邪热亢盛,灼伤肝筋而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筋,使筋脉失其柔顺之性,从而出现痉厥、四肢抽搐、目睛上吊、角弓反张等症状,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其主要病机是邪热亢盛,属于实性病变,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极期。
3.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是指肝肾阴虚,筋脉失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热病后期,阴液不足,或久病耗阴,或因年迈肝肾之阴自然亏耗,阴液不足,不能滋养濡润筋脉而成。由于其病变本质属虚,所以其动风之状多较轻缓,常表现为手足蠕动、筋惕肉瞤等,并伴有低热起伏、盗汗、骨蒸、舌光红少津、脉细数无力等阴竭症状。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久病的后遗症期及老年病人。
4.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是指血液亏虚,筋脉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所致。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手足震颤或拘挛不伸等症状,并兼有血虚表现。其病变本质属虚,故动风之状也较轻缓。
5.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是指血虚津亏,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滋养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伤津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饮食失宜津血生成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化生障碍,从而导致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而化风。临床以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脱屑为特征。
6.痰瘀生风
痰瘀生风,是指痰瘀阻滞,气血逆乱所致有风动特点的病理状态。多因嗜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或形体肥胖,气虚而多痰多湿,痰湿阻络,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致肝风内动,常发为偏枯卒中。另外,尚有脾虚生风,是指脾之阳气不足,脾弱肝盛,风气内动的病理变化。常见于小儿,多由于长期吐泻,或攻伐太过,损伤脾气,或禀赋不足,脾肾素亏,再病泻利,重伤其阳,气血生化无源,筋脉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体不温、口鼻气微、昏睡露睛等症状。内风与外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风是直接感受外界风邪所致;内风与肝关系密切,是体内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而亢逆变动所致。但外风与内风之间又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如感受风热,由表入里化火,热伤津液,筋脉失养,可致热极生风;素有内风者又易感外风,如血虚生风、阴虚生风、血燥生风每易感受外风,乃正气不足之故。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多由于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或劳伤太过,或年老体衰所致。多与脾肾等脏阳气虚衰有关。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布达四肢肌肉而起温煦作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全身各脏腑组织。脾阳根于肾阳,所以脾肾阳气虚衰,尤其是肾阳不足是内寒病理形成的关键。阳气不足,虚寒内生,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阳虚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畏寒喜暖、形寒肢冷等阳热不足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缓,而见筋脉拘挛、肢节冷痛、脉沉迟无力等症状。二是阳虚气化功能减退,蒸化无权,津液代谢障碍,而导致水湿、痰饮等阴寒性病理产物的停积。临床可见涕、唾、痰涎稀薄清冷,小便清长、泄泻、水肿等症状。内寒与外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寒的特点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特点是以突出的寒象为主,即或是寒邪伤阳,但仍以寒象为突出表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外寒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阳气,反复发生,最终将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下降,常易感受外寒而致病。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脾虚生湿”,主要是指由于脾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饮内生,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多因素体痰湿内盛,或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肾阳虚,火不暖土,致使脾失健运,津液输布障碍所致。湿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沉重、胀闷、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黏滞、舌苔滑腻或厚腻等,并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异。内湿滞留经脉筋肉,症见头身困重、肢体沉重或屈伸不利;内湿阻滞于上焦,症见胸部痞闷、咳喘咯痰;内湿阻滞于中焦,则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而黏、便溏泄泻等;内湿阻滞于下焦,则见小便不利或浑浊,带下等;湿泛肌肤,则发为水肿。湿浊内生可阻滞于上、中、下三焦任何部位,但其病机关键是脾失运化,故以湿阻中焦最为常见。外湿与内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湿乃外感湿邪为病,以湿邪伤于肌表、筋骨关节及人体下部为主;内湿是由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尤其是脾失健运,水津不布,留而生湿所致,多见脾虚的虚实夹杂证。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若湿邪困脾伤阳,则易致脾失健运而滋生内湿;脾虚失运,内湿素盛者,每易招致外湿入侵而致病。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损伤阴津,或大汗、剧烈吐泻、亡血失精而致阴液不足,以及热病伤津耗液而成。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由于肺、胃、大肠的生理特性皆喜润而恶燥,故内燥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内燥由于津液亏少,不能滋润脏腑组织和孔窍,故以干燥不润的症状为其临床特点;同时因津液枯涸,阴液亏虚,阴虚阳盛则生内热,故内燥常伴虚热的表现。临床常见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少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黄少等症。如以肺燥为主,则兼见痰少而黏,或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干呕等症;若系肠燥,必见便秘。外燥与内燥,其临床表现均有干涩之象,但其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外燥由感受六淫燥邪所致,病变主要在肺、皮肤、口鼻部位;内燥因人体阴液亏虚,或汗、吐、下太过耗伤阴液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胃、大肠,且病情较外燥为重。
(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是指机体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气血郁滞,或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有虚实之别,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阳盛化火
阳气过盛化火,是指阳气过亢,产热过剩,机能亢奋所致的病理状态。人体阳气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称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某些原因的影响,使阳气过亢,超过其生理水平,必然会出现产热过剩,机能亢奋的异常状态。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中医学称之为“壮火”,即“气有余便是火”。阳亢化火的病理,多见于心(心火炽盛)、胃(胃火偏盛)、肝(肝火上炎)、小肠(小肠实火)等。
2.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有两种情况:一是外感六淫、疫气,在病变过程中,皆能郁滞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火、湿郁化火等;二是机体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和食积、寄生虫等,亦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机理,主要是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形成实热内结之证。
3.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又称“五志过极化火”,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刺激,影响脏腑气血阴阳,导致脏腑阳盛亢逆,或气机郁结,气郁日久而从阳化火所形成的病理改变。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亢逆化火,均可发为肝火。
4.阴虚化火
阴虚化火,是指因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盛,虚热虚火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常分为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一般而言,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
李吉尚授课地点与时间:
年02月17日——02月22日(17日报到)北京
年03月08日——03月13日(08日报到)温州
年03月19日——03月24日(19日报到)广州
年04月22日——04月27日(22日报到)昆明
报名寇铄老师
疗法介绍:骨旋移理论是根据中医“筋隆起、骨错缝”理论,结合欧美整脊理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逐步建立、不断完善的新理论。骨旋移理论不仅对脊椎骨的错位,同时对四肢骨的错位同样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骨旋移,是骨的旋转和移位,是“骨错缝”的运动形式。中医正骨和欧美整脊理论认为:脊椎骨、四肢骨等在外力作用下,在体内均会发生旋转和移位。我们利用人体的对称性和“筋隆起,骨错缝”理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法:筋隆起,骨必错缝。摸骨必先摸筋,我们摸到隆起的筋,就能找到旋移的骨,然后确定最佳的矫正点,定位准确,才能立竿见影。通过触诊明确细微的变化,施以特定的手法改变骨的生物力学,达到治疗的目的(即摸骨知骨病,正骨治骨病)。
授课实录:
手法特点:
“单指定点”是根据“筋隆起、骨错缝”和“骨旋移”理论,运用中指或拇指触诊,对脊柱或四肢骨的错位形式进行定性,对施力部位进行定点,利用身体的重量对患椎(或四肢骨),进行力学矫正,达到症状消失的目的。手法具有稳、准、轻、巧、无痛等特点。
这里的速效:“速”是指速度,一是手法简单,单指定位精准,操作时间短,一般3-5分钟,有的更短。颈椎矫正拒绝扳法,动作轻柔。二是症状消失快。“效”是指效果,手法力求实用,只纠正患椎,不求弹响,以症状消失为根本。症状消失后即可正常工作,长短期疗效确切。
授课实录:
主讲内容:
(一)骨旋移理论概述、骨的运动形式、摸法练习、骨的摸法(触诊)
(二)上肢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手指间关节痛(脱位、错缝、旋移)
2、掌指关节痛的处理
3、腱鞘炎的处理
4、腕关节扭伤(患腕背屈、掌屈,左右摆动)疼痛的处理
5、肘关节痛(肘关节内侧、外侧、后侧、前面中间痛)的处理
6、肩周炎(该手法主要解决肩周炎、治肩部酸沉、上臂痛、中老年夜间肩膀痛)
包括:a、外展功能受限的处理b、后背功能受限的处理c、肩前部疼痛的处理d、“扛肩”的处理
7、肩关节半脱位
8、岗上肌劳损
9、小儿桡骨半脱位
(三)、下肢各病症的速效治疗
1、足跟痛
2、踝关节扭伤
a、急性踝关节扭伤的处理
b、仅有内翻、外翻、背屈困难的处理
c、足底固定点疼痛的处理
3、膝关节痛(膝关节疼痛、上下楼困难和下蹲困难)
4、大腿根痛的处理
5、梨状肌综合征
6、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7、小儿蹲伤后跛行
(四)、骨盆紊乱引起的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李氏三角及临床意义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理
3、腰突伴腰椎变直的处理
4、腰突伴腰椎曲度增大的处理
5、腰突伴单椎体滑脱的处理
6、歪臀的处理
7、仅有腿麻的处理
8、尿急、尿频的处理
9、慢性疲劳的处理
10、仅有小腿酸痛脹麻的处理
11、尾椎错位的处理
(五)腰部各病症的速效治疗
1、腰痛伴翻身困难的处理
2、腰椎中间痛的处理
3、后伸困难的处理
4、前屈困难的处理
5、腰痛伴前屈困难的处理
6、腰骶关节韧带损伤的处理
7、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8、急性腰扭伤
9、腰肌劳损
10、坐下后起身困难的处理
(六)胸背部
1、岔气的处理
2、肋间神经痛的处理
3、背痛、背沉的处理
4、1、2胸椎一侧痛的处理
5、肩胛缝痛的处理
6、肩胛缝固定点痛的处理
7、上段胸椎中间痛的处理
8、上段胸椎中间痛的处理
9、偶发早搏、心慌气短。
10、左侧腹痛的处理
11、青少年园肩驼背的处理
(七)头颈部各病症的速效疗法
1、顽固性剧烈头痛的处理
2、常见头痛的处理
3、头昏、头沉的处理
4、眼干、眼涩、鼻塞的处理
5、小儿抽动症(眨眼、咧嘴、喉中发声)的处理
6、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7、头皮发紧、发木的处理
8、落枕
a、仰俯受限,不能左右回顾的处理
b、痛连项背的处理
c、严重时起床困难的处理
10、慢性咽炎的处理
11、颈椎病
a、颈椎前
b左右旋转困难的处理
c、6、7颈椎棘突旁一侧痛的处理
d、颈椎变直的处理
e、颈椎侧弯的处理
f、中老年夜间肩膀、上臂痛的处理
g、手麻的处理
h、颈部大包的处理
(八)、其他病症的速效治疗
1、失眠的处理
2、便秘的处理
3、心下痞的处理
4、小儿着凉后腹痛
主讲专家
李吉尚:年中国针灸推拿协会举办的“中推杯”全国第一届“中华好手法”大赛第三名。中推专家委员会委员。年10月入伍,年毕业于北京军区军医学校临床专业,年12月退役,执业医师荣立三等功二次,从事颈肩腰腿痛诊治20余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核心期刊《颈腰痛杂志》发表论著《骨盆紊乱症》。单指定点复位法创始人。
邀请对象1、各级医疗机构中西医医师等。2、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机构负责人及临床医生等。3、从事疼痛技术研究、教学、科研机构以及医学爱好者等有关人员。4、个体非职业医师等从业人员研修方式与证书1、本班由李吉尚教授亲自授课,手法示范。
2、研修班结束经考核合格,授予中英文对照由中国针灸推拿协会颁发的结业证书
3、参加的学员,医院结业证书,可以作为上岗就业的参考证明。
4、凭本研修班中推研究院证书自参会之日起24个月内,免费复习3次。(参加复习者必须带中推结业证书及身份证)
5、报到时每位学员交4张2寸照片及登记身份证姓名和身份证号。
主办方与承办方主办方:中国针灸医院
承办方:中推联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有关费用与报名方式1、每位参会者收取研修费元(包括:资料费、光盘、证书费、合影以及三次免费复习的费用)。
2、食宿协助安排:住宿每人每天大概50—元不等,餐费每人每天大概20—30元不等。
3、参加学习的学员必须以电话、短信、邮箱或其他联系方式报名注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sjk/1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