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全3


1

1

腧刺

一、针灸26种取穴法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如患者张某某,男,已婚,本院汽车驾驶员,于1990年1月31日,应邀做客,饱食后,于晚11时自感腹胀难忍不适,起坐不是,来寓求治。查视患者痛苦面容,腹部膨隆拒按,按之不适,即给针刺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双足三里行气消滞,留针15分钟,频行其针,针感以患者舒适为度,继之排气即舒。次日晨问之,一切如常,无其它不适。此患者饱食后腑气不通,食气停滞于肠胃,故腹部膨隆胀满不适难忍,起坐不是,因六腑以通为用,故取双侧下合穴足三里远道刺之通其腑气而获愈。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李氏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李氏用此法治颈椎病,常能获满意疗效。

5

分刺

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6

大泻刺

这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所以称之为“大泻刺”。目前此法基本归属外科范围。《灵枢·官针篇》说:“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7

毛刺

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贵阳市重点公路指挥部的一蒋姓患者,男性,51岁,1991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右股外侧有30厘米×15厘米大小的皮肤麻木不适。医院诊为“皮神经炎”,经它法多方求治不显效,故前来采用此法治疗月余获效,随访年余,患者未诉不适。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

巨刺

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

粹刺

《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

偶刺

这是用手在胸背部按压,寻找有压痛的部位,也就是直对病痛所在,然后一针刺在胸前,一针刺在背后,用来治疗“心痹”病,避开内脏以免损伤。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而刺,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病时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者是“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

11

报刺

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

恢刺

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

13

齐刺

这种方法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所以名叫“齐刺”。这种方法又称之为“三刺”,用来治疗寒痹证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病例,如腰痛、颈椎病等。《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泻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14

扬刺

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

直针刺

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李氏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16

输刺

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

17

短刺

《灵枢·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皮。”其所谓“短”是慢进针的意思,是要慢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入至骨,上下提插,上快、下慢(皮下快提慢插)。这种刺法乃从阳引阴之意,以治寒气入骨的“骨痹”症。李氏说后世医家的“烧山火”刺法和理论大多是据此而来的。

18

浮刺

《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19

阴刺

《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李氏常用本法配合留针或间歇运针,或加用电刺激等,止痛和镇静均获速效。

20

傍针刺

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21

21赞刺

《灵枢·官针篇》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是赞助其消散之意,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似手探汤之势,使患处痈肿尽快消散,所以称之为赞刺。

22

半刺

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李氏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

豹文刺

此法是一种多刺法,针刺病变部的前后左右,针刺点如豹的斑纹一样,以刺中经脉为标准,这种刺法与前面的“赞刺”、“络刺”相似,其目的在于刺中血脉,使之出血。由于心主血脉,所以这种刺法与心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应也。”临床适用于治疗红肿热痛等病症。

24

关刺

这种刺法是直刺四肢关节部,筋的尽端,如犊鼻穴、曲池穴等。筋的尽端,可以治疗筋痹证,不过针刺时要注意,不能出血,免使营血耗损。因肝主筋,所以关刺与肝脏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此法临床中也较常用。

25

合谷刺

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26

输刺

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由于肾主骨,故本法与肾气相应。

二、实用针灸法

一、晕针:晕针是针刺疗法的偶发意外问题,从古书中记载大都认为不会出现危险事故。如在《灵枢,经脉篇》有:“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这里是说虚甚者即不能用泻法,不然的话就会更使甚益虚,可引起暴闷仆倒,不省人事。一旦发生晕针的时候,可使人掺扶患者坐住凝神,待一会就渐渐地苏醒过来的。这是医学经典著作上记载晕针的例子。《针灸大成》禁针穴歌: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是说对于云门、鸠尾、缺盆、客主在这类穴在某些人身上深刺就易于晕针。晕针反应从临床多次报道资料所见,尚难区分性别、年龄上差别,却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1)患者体质因素:有的人对针刺特别敏感,见到针就头昏目眩。曾有1患者针刺只是局部消毒过程即突然晕倒面色苍白,全身大汗。有的人体虚久病自以为难任针刺而产生惧怕心理的情况下,就得注意防晕针。,有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或过度疲劳后也都易于晕针的。饥饿后暂不要针刺为好。(2)体位因素:在发现易于晕针的患者,最好取卧位或坐位和身体有依靠的地方较妥。站立或身体无依靠时,此类人就从心理上有顾虑,怕晕针也正易于晕针。但久卧针刺应轻手法和少针为佳,久卧重刺有时起针后即坐起,偶见立即出现恶心呕吐的,是体位改变造成的。(3)医生操作粗暴的因素:医生本应在针刺前讲明针治的方法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不要对患者挑三剔四,指手划脚。不然患者首先有了惧怕心情,进针鲁莽时,一是患者怕痛,二是怕取穴不准,于是儿童患者必哭闹,大人也要躲避,致使医患不能很好的合作,往往发生晕针。(4)医生手法过重因素:有的患者针刺后未发生晕针,在行针中或出针后,患者马上晕倒。这大都行针的手法过重,或针眼出血,患者以为针刺有误的心理因素。也有的针刺时一切正常,用电针通电后患者立刻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所以手法轻重因人、因痛,相机为用则可。

二、滞针:滞针在针刺疗法中并不少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著”。即是说正邪搏击于内,著针难出的道理。滞针就是针刺入肉后受肌群裹夹下将针体固定于肌群间,捻之不转动,插之不内入,提之不外出等故名滞针。其原因大致有(1)患者精神紧张:患者有神经官能症,怕针刺而自主的肌肉紧张,将针束裹不动。这类滞针医患均不要慌张,一般医生讲清道理,以某种方式引导改变患者的注意力,然后稍待片刻即可缓解,出针,或选附近其它穴再行针刺即可出针。(2)体位问题:针刺疗法应指导患者在针前固定体位,或坐或卧或立,不要针后调整体位。有时由于坐位或站立时进针,而中途改为卧位,这样可使肌肉或伸或屈的改变,造成滞针。这种情况最好缓缓的恢复针前体位再试着捻转出针。(3)针入关节问题:有些腑穴在关节周围。如果取穴不准针入骨节间隙,体位变动则造成针体弯曲、捻转提插均不动。属体位变动则恢复原来体位,属针刺入深嵌而不动,此类滞针须在附近重入针或插插提提则可出针。在《医赠》中曾记载一例滞针救治的例子,如说:《东齐野语》载:有位张总管精于针术,他带个徒弟,学习不用功却很自信。有一天赵信的妾患病请张的高徒治疗,诊后说病已危,只有一穴可救。针刺外髁上二寸,少顷病减,欲出针却不能而针滞骨肉之间。急说:穴虽中针不出难矣。非吾师不可出针。请来张总管,张认为穴良是,未得吾出针法。遂别于手腕之交刺之,此针入而外髁之针立刻缓缓提出。这就是替针出针法的一个例子。

三、折针:针刺疗法导致折针的并不多,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比晕针和滞针都严重。因为针折肉中一般情况下本来不是了不起的问题,可是患者心理大都承受不了,有的告到衙门、有的要求立字据保证不出意外,甚或由此弄得医家昼夜不安,在群众心目中认为出现了医疗事故而造成很坏影响。《医赠》引《新安?文献志》有这样一则故事。当时有位叫马苟仲的人,略懂针灸疗法,却自吹自擂,狂言已与当时精通针术的程约(字孟博)齐名。一天太守家人患病请马氏医治,诊后说针之即愈。在患者左胁下针刺治疗,进针半途中突然针断,马氏急得大汗夹背无能取出折针。这种情况下只好实说:自认技术低劣,无可奈何之下说:出此针非程孟博不可。程孟博见其针在左胁,便向右胁下一针,待时不久左胁折针被挤压自行退出,人皆称奇,自此予氏不敢再言为高手。现代几例折针案,多经各种办法取出折针,也有折针在体内存留半年或1年以上,并无特殊反应。有的只是阴雨天自觉折针处不适。可见折针取出为好,反复未取出者,久而久之有的在体内慢慢适应,或折针被机体吸收以致经X光透视不见折针。1.止鼻出血

  头部受到撞击或鼻子受到打击才会流血,这是因局部血管受伤而引起,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如果属于突然出血,则不可忽视。因为这种突然性鼻出血有可能是因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病因所引起的出血。   一般常见的成人鼻出血,大都是因“上火”而引起,但也有因感情变化、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和营养状态变化而出血,这种情形常见于一般年轻男女。但是女性在月经时期或妊娠之时,也有可能突然出血。   鼻出血时,最重要的是应了解原因,如果属于鼻子以外的原因,则应医治。如果属于高血压的鼻出血,与其立刻止鼻血,不如让它流出来好。   

  穴位与治疗   止鼻血的穴道在第五颈椎,因此只要在第五颈椎处用手刀轻劈即可。首先一面吐气一面轻劈,如此不断重复,就可立即止鼻出血。   

  2.治疗恶心   恶心想吐情形时常可见,尤其是在暴饮暴食后或是吃变质食物后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胃部无法消化、接受吃进的食物而引起急性胃炎。但是有时所吐无物,尽有一些酸性胃液,此时会感到口渴、胃痛、身体倦怠、食欲不振。尤其是参加舞会或各种餐会,在暴饮暴食之后都会有些不适之感,相信这是大家都有过的经历。   急性胃炎也因体质而有很大差异。因为胃肠虚弱、过度操劳、精神不定等等也可能产生急性胃炎。所以同样的食物给不同的人吃喝,并非每位都会因急性胃炎而感到恶心。如果将急性胃炎视为短暂之症而不加治疗,则有可能变成慢性胃炎或是胃溃疡等病症,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急性胃炎症状虽然激急,但只要治疗适当,会很快恢复,不必过分操心。 

 指压法治疗恶心的穴位及指压方法    首先谈及“六华灸穴”。它对任何胃肠病以及内脏疾病治疗都极具效果的穴位。首先设定它是连接肩胛骨下端的线,它的中心位于第七、八根胸椎之间,如图所示,先找①处,再由①向下二格寻找②,再由②向下二格寻找③,在①②③各点左右处约二指处便是“六华灸穴”。它的指压法是先深呼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时,用指头用力压约6秒钟之久。由上向下连压10次,会使胃部有舒适感,连急性胃炎所产生的不适感也会一扫而光。   指压“中脘”左右2厘米处穴位,对急性恶心、呕吐也具有莫大功效。指压时,先平躺并放松肌肉,按胸骨下端和肚脐之间的“中脘”,也会使胃感到舒服,方法同前,连续重复10次。   

3.治疗颈部扭筋(落枕)   早上一觉醒来,颈疼,无法起床——这种经历相信大家都有,这种情形叫“扭筋”,俗称落枕。这种症状有的一二个小时就会恢复,可是有的一连三四天仍疼痛不已,再加上采用不恰当的疗法,不但会增加痛苦,甚至会数日无法转动脖子。   扭筋时除了感到疼痛,脖子也无法向左或向后看,连身体也无法转向对方,全身宛如僵硬之感。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不自然睡眠方式,颈部经长时间压迫,使颈部肌肉变硬所致。如果使用高度与平常相异的枕头,或是硬度不同的枕头,时常会发生扭筋现象,其他如疲劳或直接吹冷气时也会引起相同的症状。   扭筋时最易被侵害的是僧帽筋和胸乳突筋。由于此处血液不畅才引起扭筋,因此在治疗扭筋时,应该使收缩的肌肉松弛,使血管扩张,使血液流畅。指压穴道之前,应先用热毛巾敷在颈筋后才治疗,如此便能事半功倍。 

治疗颈部扭筋(落枕)的穴位及指压法   在颈窝旁2厘米处的“眼点”,一面吐气一面用力压6秒钟(压到稍微感疼痛程度),连续3次。其次在第四颈椎旁2厘米处采用同样要领连续压10次。再用手刀劈颈窝5次。只要按照上述顺序,连续1-3次,就能使你的颈部转动自如,也不感到疼痛(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指压时,也可以指压颈和肩膀交界的“肩根”,指压方法和肩井指压法相同)。   如果扭了筋而想勉强扭动,则会更加疼痛,招致反效果,使原本很快就可治愈的病拖到1-2个星期才能治愈。   

4.治疗宿醉   如果豪饮过度,则必宿醉。宿醉症状可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头痛、眼睛肿胀、一说话就满脑子回响,这种类型是以头痛为主。另一种是情绪不佳、呕吐等症状。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上述两种症状同时发生。   酒精在体内会被乙醛所分解,氧化变成醋酸,醋酸在体内循环会分解为水和酸瓦斯。如果饮酒过度,便会破坏这种平衡,由于乙醛的积累而引起头痛。然而恶心和呕吐却是因吸取过量的酒精所引起急性胃炎所致。若要呕吐时将胃中之物全部吐出的话,倒会有些舒服感。如果因饮酒过量而手指浮肿,甚至神志不清的话,可能是酒精中毒,不可等闲视之。   

  治疗宿醉的穴位及指压法   如果酒后感到头痛,则以打击头顶“百会”穴和后颈“天柱”穴都有明显的效果。或者是指压第九、十根胸椎之间左右2厘米处的“肝俞”穴,也能使胃功能恢复正常,对于治疗宿醉也有显著功效,在指压“肝俞”穴时,应握拳猛打。   如果感到胃闷,情绪不佳时,可用力压肚脐上下左右3厘米左右之处6秒钟,如此重复10次即可见效。   5.治疗烧心、嗳气   过度的抽烟喝酒之后,心窝会宛如火在燃烧似的难受,这种无法形容的感觉又称为“烧心”。烧心是因胃酸过多或是胃中食物向食道逆流,或是食道运动异常、食道粘膜过酸、胃内压力增强所致。其它还因食道炎、食道溃疡、胃炎、胃溃疡等等引起。在用餐或吃点心之后,或是吃柑桔、栗子、糕点等酸性较强的食物时也会有“烧心”的感觉。   在“烧心”的同时还会嗳气,在嗳气中所带有酸味之物又称“吞酸”。“烧心”和“嗳气”虽然性质不同,但也时常同时发生。嗳气虽是生理反应,它将胃中空气或瓦斯由口中排出,因此不必过分担心,如果长时间嗳气,而且感到痛、臭之时,有溃疡之嫌,应立即医治。

  治疗烧心、嗳气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烧心、嗳气的方法以指压胸骨和肚脐连接线中央的“中脘”穴,颇具效果。一边吐气一边用拇指在此用力强压6秒钟,重复5次时,胸部的难受感就消失了。   其次也可以压“第三厉兑”穴。第三厉兑穴位于脚第三根趾头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之间,使用前面的要领,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向下压,如此重复3次即可。    6.治疗手腕或脚脖子扭筋   手和脚的关节痛几乎都因扭伤或挫伤。扭(挫)伤原因很多,凡跌跤时用手撑地、手腕易挫伤、滑雪时脚易扭伤。日常所见的扭挫伤都是位于手脚的关节处。一般扭挫伤时,关节附近都会肿痛,如果任意甩动会徒增伤痛。   轻微的扭伤,关节会微微作痛,稍微严重的话,会肿胀,而且有内出血现象,严重的挫伤,关节上下都会浮肿,有时会发热。为何扭挫伤会导致这种情形呢?这是由于关节在平常所能转动范围内转动,而包围关节一带的关节包或关节相连的韧带,勉强的被拉所致。如果剧痛或严重肿胀时,有可能是骨折或骨裂,应到整形外科治疗。   如果挫伤严重,则勿加以按摩,否则会使内出血或炎症更加严重,如果因此使骨骼异常那就太划不来了。挫伤时首先用湿布包住患处,如果处置不当,则会继续疼痛。 

  治疗手腕或脚脖子扭筋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手腕扭伤最有效的是指压“阳池”。以手腕为中心,往不痛之处弯曲,用拇指一面吐气一面强压10秒钟才放手,如此重复3次。如果是脚脖子话,指压“解溪”也很有效。指压要领同前,在指压后肿消、痛止。      7.治疗小腿痉挛   小腿痉挛大都是由于剧烈运动,尤其是短距离赛跑、柔道、游泳、马拉松等较容易引起。但是在疲劳之时或远足回来就寝之时也会发生。痉挛时小腿会宛如铁一般硬直,尽管你用力拉也难以拉直而且会感到痛苦难当。   由陆地运动所引起的痉挛,危险性还不大,如果是在游泳或驾车时引起痉挛的话,是事关生命危险的。一般所谓的小腿痉挛是指小腿肚子起痉挛,但事实上会起痉挛之处不仅仅限于小腿,连大腿内侧、脚底、脚趾头、胫骨、背部、手等等也会有引起的可能。在此只谈及一般常见的小腿痉挛。   在小腿痉挛时,脚脖子会剧痛,筋肉会引起收缩,脚跟会向上扯,脚脖子会伸长。此时如果过于惊慌,不但会使抽筋时间增长,也会使痛苦增加。如果处置不当在短时间内脚会浮肿,甚至疼痛得无法行走。   小腿痉挛并非是严重的问题,问题是在莫名其妙地产生痉挛时会使神经衰弱,引起失眠症。这种突发性痉挛,会使人平常无法运动。更糟的是晚上就寝时具有痉挛癖,这使人根本无法入睡。其他当过度疲劳或脚部寒冷时,也有引起的可能。   

  治疗小腿痉挛的穴位及指压法    首先俯卧并将小腿伸直,小腿用力,使腓肠肌向下呈V字型,在倒V字型顶点配合缓慢吐气用力按6秒钟,如此重复2次,“小腿痉挛”就可治愈,而且也不疼痛。   在指压穴道时,应该放松小腿再按摩,这点应该注意。当发生痉挛时,不可胡乱寻找穴位,应该事先记住穴位的位置,一旦有突发的情况时,即使在水中也能加以运用。      8.快速止牙痛   牙痛大多是因蛀牙的齿髓炎所引起,疼痛程度也因坏蛀程度而异。例如喝冷饮后感到疼痛,这只是一二度的轻症状,喝热饮疼痛的话属于第三度轻症,如果连平时也疼痛不堪,这是齿髓炎所引起,证明炎症已经侵入齿槽部,已是相当严重。   还有一种是平时会感到疼痛,但是吃冷热饮食却不痛,这种情形并非疼痛已经治好,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更加恶化地从齿根腐坏,应该特别注意。如果有上述情形而不加以治疗,则齿髓神经必然坏死,使病情更加恶化。   

  快速止牙痛的穴位与指压法    快速止牙痛时,上下齿的穴位是不同的。如果上齿牙痛,则应指压“迎香”穴道。“迎香”穴位于鼻翼旁1厘米左右两处,只手压就会有疼痛感。此穴位不仅对防止上齿牙痛有效,连鼻子不通也有效。如果下齿牙痛,则左右手指相互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桡骨延伸,寻找一压就有痛感之处。   这些穴位指压时,都应一边吐气一边按压10秒钟之久。如此反复20次,上下齿的疼痛会立即减轻,治疗下齿牙痛的指压穴道法,置于上方的拇指可以左右相互更换。      9.治疗晕车晕船   晕车、晕船的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三种:   一是胃肠虚弱。由于睡眠不足或疲劳过度而引起胃弱,再加上交通工具的震动使消化能力减低,增加胃的负担。总之,这种情况是因胃的运动受到抑制,胃的出口紧闭,胃和胃壁的入口松弛,胃内之物无法送抵肠部,反而倒反口腔,产生呕吐。   二是内耳的平衡器官产生反射作用而晕车、晕船,这种类型的防止方法,只要塞上耳栓就可以了。   三是自律神经失调所引起,自律神经因外界的刺激,在体内产生固定功效,如果在自律神经不安定场所,因刺激丧失平衡,也会引起呕吐。 

  治疗晕车晕船的穴位与指压法   “鸠尾”穴是对治疗晕车晕船能产生速效的穴位。它位于身体前中心线之上,在最底下肋骨稍下之处。只要一边吐气一边按压此处6秒钟,如此重复10次便能调整胃的功能,不再有欲吐的感觉。   如果每日指压“第二厉兑”穴,可根治晕车症。“第二厉兑”穴位于脚的第二趾趾根外侧2厘米处。只用拇指和食指,一边吐气一边揉约6秒钟,如此重复10次,连续20天不间断,就可根治晕车晕船症。      10.穴道指压法止嗝   打嗝是由于横膈膜不规则痉挛所引起,在吸气同时,筋肉突然收缩,使喉咙紧闭,由于这种活动而产生奇怪的声音。打嗝原因很多,一般都是由于暴饮暴食之后突然喝冷饮、热饮或食物,或吃刺激性食物也会引起打嗝。如果是因这种原因而打嗝,那不必操心。   其实有许多是属于危险性打嗝。例如因胃癌、胃溃疡、胆结石、腹膜炎、肝脏病等所引起的打嗝。如果是事先毫无征兆地突然打起嗝,且无法止嗝时,这是一种疾病,应多加注意。其它因腹部手术后,横膈膜之下有脓或是因心脏病也会引起打嗝。第四颈椎所产生的神经会支配横膈膜,因此颈椎或脊椎有毛病时,也会打嗝。   

  止嗝的穴位及指压法   指压“气舍”穴对止嗝非常有效。“气舍”穴位于锁骨根部稍中之处,可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在压时,张嘴边说“啊——”边进行效果更好。若将肌肉放松,仰卧进行,也很有效。如此重复5次就可止嗝。      11.穴道指压法止咳   咳嗽是想咳出喉咙、气管、支气管内的异物,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若有异物进入气管之内,则在咳痰之时也会一并咳出。总之,咳嗽的产生是因痰或空气中灰尘、汽车废气、瓦斯、烟味等刺激气管所产生。如果是喉头炎、支气管炎的话,因它直接刺激气管所以才会咳嗽,支气管炎咳嗽时会连及胸部。其他如胸膜、食道、肝脏、心脏有病之时,也会产生反射性咳嗽。   咳嗽是因身体受到刺激的防御作用,如果一味吃药,想抑制咳痰的话,会使痰积累在气管,得到反效果,这点必须加以注意。暴饮暴食、疲劳过度等等都会对咳嗽有害,平常必须加以注意,在咳嗽初期,就应医治。   喉头炎会使声音嘶哑,因此在咳嗽时,先用热毛巾将颈部烫温之后再用穴道指压法治疗,就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果颈部附近感到凉冷可能会继续恶化。如果是气喘吐痰的话,大都是支气管炎。此时在胸部和背部用温湿布使它保持温暖的话,颇具特效。

  止咳的穴位及指压法   在第五胸椎上部左右2厘米是“厥阴俞”穴,只要在此处用力压6秒钟,不论是咳嗽或喉咙有异物存在,立即止咳。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边吐气边进行,只要重复三次就能见效。另一种方法是在锁骨中间“天突”穴采用相同指压方法,止咳效果也非常显著。如果小孩的话,不妨减轻压力,增加次数,也会收到相同的止咳功效。      12.穴道指压法止屁   一般人都知道利用屁可知道盲肠手术成功与否。换句话说,放屁不仅表示手术成功,肠道通畅,也证明身体健康,所以如果强忍放屁,那对身体有害。   屁是因肠道内食物经异常发酵而产生的瓦斯,换句话说,是肠的机能减退,无法将食物完全消化,产生所谓“不完全燃烧”,使瓦斯积累起来而成。因此务必使肠机能恢复活泼,杜绝“不完全燃烧”,这样就会抑止放屁。   此处所介绍的穴位有助于恢复肠机能,而且对止屁能立杆见影,如果有一天你需要的话,不妨照下列止屁方法试试。   止屁指压法   首先由肋骨下端旁边两侧向腹部抚摸,由此直下之处是能止屁,且有助于提高肠机能的部位。先慢慢吐气,边按抚此处6秒钟,如此重复3次,既不痛苦,也能止屁。但是如果用力过猛,可能在那一刹那会放屁,这点应多加注意。   这个部位在转换心绪上也具有相当功效,如果内心焦躁不安,无法集中意志时,对此处加以按摩也很有效。      13.穴道指压法止痰   痰是喉咙到肺部之间的气管粘膜所产生的液状物,它掺杂有空气中的灰尘、病毒,平常是不会产生的,当心脏功能衰退或呼吸器官生病时才会产生。而且痰的浓淡情形也会因疾病的种类而异。   水零零的痰,含有小水泡,如果呈现粉红色,显示有心脏病的可能性。支气管炎或急性肺炎初期也会咳出粘液性质的痰,但是肺结核或支气管炎的话,会带有“脓”。如果是支气管气喘,最初会有粘液性,但随着病的渐渐痊愈,它会变成水零零状。如果痰中带有血丝的话,乃是重病,这种情形很少例外。   对于痰或咳嗽的刺激,可从病状和程度加以判断。咳痰时,不可让身体受凉,尤其是背部和胸部千万不可吹风着凉,也不要吸进灰尘或烟尘。有时咳痰容易,但也有时无论你怎么咳也不出来。痰是病症的一种,如果一味想将它抑制在体内,这倒不见得好,为了不使体力消耗过度,用巧妙技巧将它咳出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止痰或镇咳之药不可胡乱使用,必须视症状使用。应该找出咳痰的原因,采用根本治疗方式。

  止痰的穴位及指压法   “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和第四胸椎中间向左右2厘米处。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在此强压6秒钟,如此重复三次,这时你所感受的喉咙异物便会消失净尽。小孩指压不可太强,但应增加次数。      14.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   本来鞋子选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脚部,现在为了美观,才会导致脚痛、脚累、骨骼变形等等。能支撑体重,能稳健的行走,这样的脚才是健康的要枢。因此应该尽量选择适合自己脚型的鞋子,但事实并非如此。   穿上高跟鞋使自己的脚变形,这种想借助鞋来增高自己,实际上并非用脚站立,而是用脚尖站立,因此脚尖使劲日久,关节就会变弯曲,由于趾节骨、中足骨、脚腕关节等受到不良姿势的压力,所以会感到疲倦。生活中我们的确应该懂得点儿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的常识。   

  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的穴位及指压法    治疗穿高跟鞋倦累感,只要指压“临泣”就有效。所谓临泣穴是脚小趾和第四趾根中间向上4厘米左右之处,只要一边吐气一边强压6秒钟,重复20次即可。

  还有一种是用两手拇指按压脚掌心不着地处,要领同前。不论你穿高跟鞋是否感到倦累,最好采用此法,如果不加按摩,倦累感由小积大,到时候就很难恢复了。这种去除穿高跟鞋的倦累感的办法,是使你能过愉快日子的重要常识。









































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sjk/11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