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饮食健康 > 肾气足,百病除,补肾十四法
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饮食健康 > 肾气足,百病除,补肾十四法
好消息:微中医中药‘巴渝良医’交流中医中药心得,分享医疗资源。加邀请进群,请注明名称,方便回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人体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之功能,右肾辖五脏(心、肝、脾、肺、肾)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激发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1、外劳宫补肾法。
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2、搓腰眼:
“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每次便后,用搓热反双手搓肾脏36次,你会感到腰部发热;
3、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4、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5、小指头提水法:
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常练小指头提水法可以强肾。日本有些人长期用此法强肾后,70多岁还能生育。
6、倘若再添加以膝盖逆时针走路法(走圆圈路)的锻炼,靠人体自身练出的功能,就能治好肾亏、肾衰之疾患。
7、双手握拳,拳心虚空,贴在肾腧位置,利用膝关节的上下抖动进行反复摩擦,双拳不动,双脚随着身体抖动轻微起踮,感觉到腰部轻微发热为止。
8、按摩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无副作用的伟哥或伟嫂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肾虚、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可祛痘、祛斑、祛眼袋浮肿、祛黑眼圈、美白肌肤、增强记忆力、改善听力及视力、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9、按摩关元穴(即丹田,位于脐下四横指处):
千年野山参
经常用手指点压、按摩刺激,具有培补元气、调气和血、益肾健腹,增强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腹痛、腹泻、便秘、阳痿、遗尿、头晕、失眠、痛经等症。
功能:能让人恢复青春活力,可治疗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性欲减退、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气、真精凝聚之所,为人体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有利于延年益寿。
10、按摩耳朵: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1)提拉耳垂法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2)手摩耳轮法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3)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4)搓弹双耳法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5)双手拉耳法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6)双手掩耳法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7)全耳按摩法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8)双手扫耳法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11、常念“吹、呵、嘘、呼、唏、斯”,增强肾心肝脾三焦肺的功能。
发“吹”音:“吹”与肾相应,肾属水,故有滋养肾水的功效;心脏对应的是“呵”音,肝脏对应的是“嘘”的音,脾对应的是“呼”音,三焦对应的是“唏”的音;肺对应的是“斯”的音。
反复做6—9遍,发音的时间长一些,次数多一些。
12、健脾通胃肠气保健法:
双手重叠,顺时针绕肚脐揉腹,以通为主,可促进胃肠气通畅,逆时针绕肚脐揉腹,则以补为主,可起到健脾作用,便秘患者,多顺时针揉,脾虚者,则加逆时针揉,每次~下,每天1~2次。
13、有事无事“大拇指按在无名指根部”,包括睡觉,魂魄定位。
14、坚持体育锻炼
“肾主骨,骨为肾之余”,体育锻炼可以取得养筋健肾、舒筋活络、畅通气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功效。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练拳、舞剑等,都是不错的锻炼项目。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中药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好消息:微中医中药‘巴渝良医’交流中医中药心得,分享医疗资源。加邀请进群,请注明名称,方便回
揉三穴祛斑
太冲、合谷和血海,人体自生的祛斑法宝。每晚睡前坚持按揉三穴位3分钟,祛斑彻底,即使您素面朝天,自信依然满满。
脸上突然发现斑斑点点的,尤其是鼻梁和颧骨。平时工作压力在,老郁闷,感觉胸口气不顺,爱吧气,好想长长也口气,好像能把积压在心里的郁闷排也去似的,偶尔内脏会有针扎一样的疼痛,疼的地方也不定,但是很快就能好。
这是肝郁气滞血瘀。肝主疏泄,负责疏通能力退化,长期郁郁寡欢,情绪不能发泄,就会使肝的疏通能力退化,气运行的管道就会越越来越堵。所以感觉胸口憋着一团气,老想把这团气给“叹”出来。气为血帅,是推动血行的动力,气不走了,那血也走不动了。河流缓慢,淤泥会变多,血行缓慢,脸上这些星星点点的色素沉淀也就多了。所是游走不定的,瘀血不定发生在什么地方,所以内脏会突然有小疼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身体很快就能调整过来。
这时要祛斑,光靠往脸上抹东西是不够的,“相由心生”要调整内环境才行,这就是要恢复肝的疏导功能,外加活血化瘀。
肝的“出气筒”在太冲穴上,也就是脚背大拇趾的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向后,在脚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用手指或者头钝的东西按压都可以。还要配合合谷穴,中医称合谷为“开四关”,它能调全身的气机。将食指拇指并拢,合谷就在手背后肌肉最高点。每天睡觉前各刺激两穴位3分钟,闷气就都出去了。
活血化瘀的穴当然非“血海”莫属,每天坚持点揉两侧血海3分钟。
饮食建议:
坚持每天早餐前空腹喝一大杯温水。
平时用玫瑰花、月季花泡水吃饭,或者熬粥时放些花瓣进去,因为玫瑰、月季能疏肝解郁。每天喝一杯西红柿汁或者多吃西红柿可以预防雀斑。
祛斑食疗菜谱:
用当归12克,石决明30克锤碎,用纱布包好,红枣6枚,生姜5片,羊肉做错,放入砂锅中,加入特别是清水,中火煲3小时,用精盐调味即可。
外洗方:
白芍(去黄),白术(去斑),白茯苓(去斑,有小毒),白芷(美白),各适量,磨成粉,加牛奶或蜂蜜调成糊状敷脸30分钟。
每晚用胡萝卜加牛奶涂在脸上,第二天早上洗去。
番茄汁,加入适量蜂蜜和少许面粉调成膏状,涂于面部20-30分钟。
红花、桃花各10克用水浸泡后洗脸。
心病还需心药医,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心情愉悦。多参加户外活动,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沟能这,心情好了,斑才祛得快。
留住乌黑秀发的秘密
怎样让秀发保持乌黑光滑柔顺,是美女的一大必修课程,每晚泡脚后刺激双侧太溪和涌泉2-3分钟,从内部来为头发补充营养。
每到梳头洗头时,头发一大把一大把地掉,性质干枯没有光泽睡觉不实,老做梦,容易醒,牙龈肿痛、牙齿松动。这是肾气不固了。肾为先天之本,就是身体的基础。肾气不固了,就像大厦的根基动摇了,那处于最上面的头发、牙齿自然不能稳稳地呆着。肾五行属水,肾气虚,也就是体内的水少了,那靠水压制的火就变旺了人就要上火,所以牙龈又红又肿。五脏里的火脏是心,心火烧得太旺,人被要扰得心神不宁,睡觉也不踏实。
想从根儿上解决烦恼,也就是说,这儿可以直接与肾的原气沟通,是补肾的“近道儿”。手指从内踝最高的地方向后捋,跟腱前的凹陷就是太溪穴所在。
每天坚持用手指按揉太溪穴,除了有酸胀的感觉,还要有串向脚底的麻麻的感觉。这儿也可以艾灸,每天睡前艾灸半根艾条即可。肾不虚了头发、牙齿就有了坚固的根基,自然能健康生长。肾水足了,心火有所克制,自然不会四处滋事了,人也就能安安稳稳的睡到大天亮了。
涌泉是人体最“忍辱负重”的穴位,因为它的位置在脚底,第二和第三趾缝与脚跟的连线,差不多在正中线上,这钉线的中上三分之一就是涌泉。
它是肾经的井穴,穴如其名,肾经的经气就像稍差水一样从这儿涌出。它除了补肾之外,还能降浊气,把过旺的心火向下压。这也是足疗的必用穴。每天睡前用手指按压3分钟,或者艾灸,想省事的话,还可以用大脚趾顶另一只脚的穴位,轮换进行。
操作方法:
睡前先用热水泡脚5-10分钟,使脚充分放松。按揉或者艾灸双侧太溪穴2分钟,务必产生酸胀或麻的感觉,然后刺激两侧涌泉穴3分钟。
饮食建议
多吃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黑色的东西。因为五色(青赤黄白黑)中与肾相对的是黑色,所以黑色的食物可以补肾。
怎样让皮肤干净而清爽
每天敲打胆经,点揉太冲,那老爱附在脸上的讨厌灰尘就不风了,皮肤变得干净,面貌顿时清爽。
有些女孩老给人灰头土脸的感觉,脸色偏黄,没有光泽,像蒙了灰尘,但是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平时情绪不好,老叹气,没什么食欲,遇事老犹豫不决。有的还会在额头两侧长暗红色的痘痘,并且不容易消退。
这是胆经出问题了。《黄帝内经》说胆经是,提到“甚者面微有尘”。胆被称作“中精之府”,是藏胆汁的,胆汁味苦,黄绿色的,能排泄到小肠助消化,主要代谢油脂。如果老是情绪不好,肝胆之气就会郁住,胆汁不能正常排泄,会影响消化,没食欲,嘴里发苦。日子久了,油脂不能正常代谢,附在皮肤表面,会出现脸色偏黄,面微有尘。同时额头两侧胆经循行处也会长痘。
这时要敲胆经,配合揉太冲
胆经是最长的一条经,走在身体的两侧。最简便的刺激胆经的方法是坐着的时候,两个拳头分别敲打两腿的全部外侧,要从上向下顺着经络的方向。经络通了,面微有尘的症状自然消失。胆经的气血在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时最旺盛,此时敲胆经最好。但是没有晚睡习惯的人可以退而求其次,先三焦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晚上9点到11点,因为两经同属少阳经,可谓一母同胞。
太冲的操作方法同上。
操作方法
敲打胆经5分钟左右,至两腿两侧胆经部位微微发热。然后点揉两侧太冲1分钟即可。
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因为心情不好跟肝胆问题是恶性循环的保持好心情有助于解肝胆之郁。
怎样拥白里透红好肤色
想做白皙美女,就要坚持每天早上7-9点按揉或艾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不必选用任何昂贵的化妆品,皮肤照样可以白里透红。
脸色苍白,少光泽,没有食欲,甚至见到吃的就想吐,浑身没劲儿,整天没精打采的,动不动就头晕眼花、拉肚子。
这些都是因为脾胃功能弱。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是全身能量的来源。脾胃功能弱的时候,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自发调节,少吃东西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同时再好的东西吃进去都不能吸收,这样体内能源不足,所以感觉没劲儿,没精神。原料不足,气血生成少,不能滋养皮肤、头眼、脸上就没血色,没光泽,还会头晕眼花。“脾主升清”,也就是负责把食物中的营养向上送,脾功能弱,升的力量不足,所以拉肚子,这就好像举东西举到半截没劲了东西就会重重地砸下来。
提高脾胃功能最好的穴位就是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保健大穴。《灵柩》有“邪在脾胃.........皆调于足三里。”足三里在小腿外侧,弯腿的时候,把四指并拢放在膝盖下,小腿骨外侧一横指既是。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揉3-5分钟,或者用按摩捶之类的东西敲打,使足三里有酸胀、发热的感觉。时间最好先在早上7-9点,这时胃经气血最旺盛。
还可以用艾灸。艾条很便宜,而且很好买,随便一家卖中药的药店里就胡。把艾条点燃后,放在离皮肤2厘米高的地方,具体根据每个人的耐热程度决定,要让足三里有温热的感觉但又不觉得很烫,每次灸一根或者半根艾条。可以在睡前一个小时左右灸,灸过以后要喝一杯温开水。
饮食建议
多喝粥,比如小米粥、大米粥等容易消化的东西,切忌暴饮暴食、多食肉类、油腻的东西。
怎么改善粗糙、爱起疙瘩的皮肤
要想皮肤细腻光滑有弹性,别只盯着化妆柜,坚持每天上午9-11点按揉或艾灸两侧列缺3-5分钟,半月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皮肤粗糙,爱起小米粒一样的疙瘩,上面还有小黑头,尤其是胳膊和腿上密密麻麻的,摸起来棘手,夏天不敢穿裙子和短裤。
这是肺的功能不好。“肺在体合皮”,管理汗孔的开合。肺的功能不好,汗孔就不能正常开关了。而皮肤代谢的垃圾是要随着汗液排出去的,汗孔半开不开,垃圾过不去,就要在毛孔堆积,慢慢把毛孔堵住了,所以会在那儿起小疙瘩。而胳膊外和大腿更是很少出汗的,所以这儿的疙瘩最密集。
想标本同治就要找列缺,同时候办法多出汗。
列缺是肺经上的的穴位,又是三经交会穴,能同时调节肺经、大肠经和任脉,可以通经绝路、调肺气。所以《资生》说它“主汗出”!肺的功能正常了,汗孔当开则开,当合则合,体内垃圾自然排得畅通无阻。
两手交握,左手食指在右腕背部,食指下就是列缺穴,打到之后直接用食指按压3分钟就可以,肺经经气最旺盛是在早上3-5点,正是睡觉的时候,我们的按压可以改在上午9-11点脾经最旺的时候脾经跟肺经最亲近,它们是同名经,一个手,一个在足。除了手指按压,还可以用热毛巾敷,或者艾条灸。
多出汗的方法很多,最好的就是运动和喝水。
曾经有个女孩胳膊上长了很多这种小疙瘩,去医院试了各种药膏都没用。我告诉她是肺的问题,多出汗把毛孔打开就好了,她半信半疑,但坚持了每天跑步锻炼,用她自己的话是“身上的衣服从来没干不定期”。结果半个月过去,人苗条了,小疙瘩也不见了。喝水里面也有学问。大夏天的,毛孔都开着呢,一杯“沁人心脾”的冰水灌进去,鸡皮疙瘩立马起来,还能有汗吗?所以水要喝温热的,还要慢慢喝,直到皮肤微微出汗。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中药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好消息:微中医中药‘巴渝良医’交流中医中药心得,分享医疗资源。加邀请进群,请注明名称,方便回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每个穴位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内关穴:养颜养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岁至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病,只能笼统说是更年期综合症,或者亚健康。
实际上按照古人的说法,女人一到这个年龄段,基本上身体就到了衰退的阶段,女子的衰老首先从阳明经开始,慢慢地导致三条阳经气血逐渐衰退。头为诸阳之会,气血不能上达于面部,皱纹和斑点就产生了。人的美实际上与气血息息相关。心主神,其华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脸上,所以女人养颜首先要养心。
内关穴所属的这条经络叫心包经,通于任脉,会于阴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内关穴的真正妙用,在于能打开人体内在机关,有补益气血、安神养颜之功。内关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内侧,腕横纹上两寸,取穴时手握虚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以腕横纹为准并齐,食指点按的地方就是内关穴。这个穴位在养生上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点揉,以略感酸痛为宜。
2、外关穴:“聪耳神穴”
传统的道家医学认为,出现暂时性听力问题,是人体阳气不足的表现。那么外关在此刻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按摩外关穴具有充实三焦的元阳之气,并引导元气出纳运化于一身的效果。这个穴位淤阻的时候,会引起耳膜弛缓不收,塌陷的耳膜无力恢复常态。
外关穴在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弯腰捡东西,起得比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动了,稍微一动就疼痛难忍。采用针刺和推拿来治疗,在双外关穴针刺,同时让他做腰部前后左右扭转活动,十几分钟后腰痛完全消失,活动如常。外关为三焦经之络穴,它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中间,与内关相对的地方。外关通于阳维穴,具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不仅对急性腰扭伤有奇效,还对关节炎、颈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痛
落枕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苦不堪言。落枕还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黄帝内经》里记载,列缺穴主要治疗偏头疼、头疼、落枕等疾病。《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列缺穴很好找,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两手虎口交叉,当食指尖所到凹陷处,便是该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弹拨。
4、后溪穴:治疗颈椎腰椎病
后溪穴怎么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如果你坐在电脑面前,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坚持下来则对颈椎、腰椎确实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5、照海穴:治疗咽痛
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既有滋肾清热的功效,还能让身体的三焦功能顺畅起来。
取穴时把两只脚心对齐,在内踝下有一个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见上图)。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要闭口不能说话,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3到5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闭口不说话,是为了使升发的津液易于滋润喉咙,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会激发肾中精气,引水液上行,滋润喉咙,虚火得到肾水的滋润则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脉穴:身寒者的纯阳大药
“腰背屈强腿痛”,是明显的膀胱经感受寒邪之气后的受凉之象。因为阳跷通膀胱经,而申脉本身就是膀胱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所以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配上小青龙汤服用,表里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体内的寒邪在短时间内排出体外,又能恢复自身的阳气,是一个祛寒回阳的妙穴。
申脉穴是阳跷与太阳膀胱经交会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简单,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处。人体受到寒邪之后会缩成一团,瑟瑟发抖,这在中医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脉穴有伸展脉络之意,可以快速调动人体阳气,阳气足则寒邪自散。
7、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
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应该首先调胃。脾统血,主运化。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产生痛经,有时还会伴随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公孙穴在人的足内侧缘,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指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就是属于你自己的公孙穴了。
8、临泣穴:升发身体少阳之气
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带脉是沿人体肚脐一圈,像是人体正中系了一条玉带,能约束纵行之脉,增强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联系,是关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条保健经脉。在使用这个穴时,可采用蜷腿坐的姿势,它在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经常点按会比专业的足疗效果还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中药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sjk/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