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5种方法


低分子肝素钙容易引起注射部位以及周围出现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这个问题真头疼。

来源:护士学习笔记

低分子肝素钙作为抗凝的常用药物,好处非常多,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使用广泛,半衰期长,药物副作用小。

但是有个头痛的问题,容易引起注射部位以及周围出现皮下出血,甚至皮下血肿。

正因为这样,严重影响这种药的依从性,而且,一旦皮下出血就会限制再一次的注射范围,影响疾病的恢复。

如下图,就是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引起的皮下出血:

上图来源护士笔记pro护士圈

皮下出血发生的原因?

一方面注射时针头与皮肤不垂直,内外穿刺点不在同一位置,拔针时只按压外面的针眼,出现皮下出血。

另一方面由于针尖和针梗上附着的药液被带入刺破的血管的针眼处,发生皮下出血。

所以,现在我们只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就能减少皮下出血了。

正因为这样,临床上很多护理人员开始研究如何减少皮下出血的方法(注射前建议查患者凝血功能):

一、按压方法

1.注射毕停留片刻后按压拔针时,针头内仍充满药液,药液溢出渗漏于皮下组织,进入破损的血管,改变血管的通透性,从而引起皮下出血,因此注射毕停留10秒,右手回抽针栓,拔针,用干棉签按压,可使针尖药液全部滴入皮下,避免拔针时药液返流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引起出血。需要按压:5-10分钟。

2.还有一些学者研究结果表明,拔针后用棉签按压,增加了药物对注射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如用力较大,易引起毛细血管壁破裂出血,形成局部淤血。注射时捏起皮肤成皱褶,以使毛细血管弯曲,不易受到破坏,且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故无需棉签压迫。来源《护理学报》年第4期《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不同按压方法对局部皮下出血的影响》

二、轮换注射部位

有人专门做了这张卡轮换注射,中间的圆圈是对着肚脐眼。

三、注射需捏起皮肤

四、将空气一起注入(目前效果比较好)

排气传统注射应排气后注射,此时针头上附有药液。低分子肝素有抗凝作用,排气后针尖上附着的药液,在注射时带人穿刺点,则穿刺处血管渗血,易导致局部皮肤痕疲。

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注人,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有空气

五、垂直进针

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度,快速刺人皮肤。改进方法为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0.8~1.2cm(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造成皮肤淤血的程度轻。

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若针头不慎刺人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癖斑。而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而且,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使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垂直进针时进针速度快,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损伤组织较少,不易损伤神经末梢或对神经末梢损伤较少传统进针时针头在皮肤内行程长,针头斜面对组织的切割面积大,损伤组织较多,以至针头不慎损伤神经末梢较多,表现为患者疼痛较明显因在真皮层中胶原纤维较细,细胞成分较多,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丰富。

拇指和示指回抽针栓,无回血后用拇指推动针栓,药液推完后,少量气泡进入针头腔内起封堵药液外流作用,垂直拔针,按压请参考本文第一部分(按压)。

出现皮下淤血怎么办?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出现注射部位瘀血、瘀斑,在临床上很常见,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即会自行吸收。也有同行认为,用硫酸镁湿敷会恢复快。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

yxjxxg

yxj.org.cn

请注明:医院+科室+姓名

要求:word,原创,拒绝一稿多投!

小编









































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疗效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cjby/39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