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与脏腑的关系及诊断


一、眼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可以说目为肝之官,心之使,阴阳之所会,宗脉之所聚,营卫魂魄之所常营,神气之所生,气之清明者也。总之,目与五脏六腑、经络筋骨、精神气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在望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察五脏六腑的变化,对某些病症的诊断,具有“见微知著”的意义。

(一)眼为筋骨血气肌肉之部

《灵枢﹒大惑论》认为,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此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筋骨肌肉气血,又分属于五脏,后世医家据此发展为五轮学说,《秘传眼科龙木论》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并以此测相应脏腑的病变。

(二)眼为五脏六腑之部

据《黄帝内经》所述,因为肝属风主筋,所以黑睛称为“风轮”,属肝与胆。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内外眦的血络称为“血轮”,属心与小肠。因为脾主肌肉,所以眼险称为“肉轮”,属脾与胃。因为肺主气其色白,所以白睛称为“气轮”,属肺与大肠。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所以瞳人称为“水轮”,属肾与膀胱。另有八廓之说,以八卦方位分应脏腑。

1、眼睛的什么组织称为“肉轮”

肉轮,是指在西医学中所说的上下眼睑,其包括皮下组织、脸板、脸结膜和脸皮肤。在五脏里面属脾,在六腑里面为胃。中医认为,肉轮在五行中属土,主全身肌肉。我国眼科历来重视脾对于眼的主要作用,认为“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机,不能归明与母”,人体部位的名称,又名土轮,即我们的眼睑,是眼的五轮之一。在《银海精微》说:“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脾土为后天的根本,无论全身疾病或者还是眼科的病患,都必须要主要调理脾胃,否则就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达到充分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为什么“血轮”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

血轮:五轮中的血轮是包括内眦、外眦和附近的巩结膜。在五脏中为心脏,在六腑中为小肠,主全身之血脉,称为血轮,在五行中属于火。我国中医认为,目得血才能看见事物,但是心火太旺盛,筋脉就会沸腾,眼睛有内眦和外眦之分,一般认为内眦为心包络,外眦属于心。心是顺应所有的血脉的,如果血液倒流,就会损伤眼睛。但凡五脏气血的盈亏,都会表现在我们眼睛的两眦,一般为血脉经络的显现,我们通过观察就能知道身体的疾病。

3、为什么说“气通则血通?

五轮中的气轮是指球结膜、眼球筋膜及巩膜。气轮在五脏中为肺,在六腑中为大肠。肺主气故称气轮。在我们的五行中属于金。中医讲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三种元素的混合统一体。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地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另一种为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4、气的生成

先到精气:来自父母。脏腑定位在肾(命门)。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清气: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运动中医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运动形式。气在不同脏腑则有不同表现形式。气流布全身各处,走到脏腑就叫脏腑之气,到血脉内外则称营卫之气,至经络则称经络之气等。

气的种类——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

(1)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2)宗气:由清气及谷气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3)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二:十二经脉(精专营气);任督,阳跷、阴跷。

(4)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腑经络的组织结构、并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储存。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气是人体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人体起着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所以说“气通则血通,血通则百脉畅通”。

人体之气构成表:

元气: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又被称为“原气”、“真气”。它主要由先天之精生化而成,禀生以后,又要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

宗气:是由水谷之气化生,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所以又能称为“卫阳”。卫气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肤、抵御外邪的功能。

营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精粹、富有营养的部分。它除了有营养全身的功用外,还能化生血液。

卫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它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

5、“风轮”在眼诊中占有怎样的重要地位?

五行中的风轮是指虹膜,包括眼角膜。在五脏中为肝,在六腑中为胆,肝胆在五行中属木,主生风,所以称为风轮。肝主藏血,主疏导,与胆相表里。一般来说,我们中医讲的肝脏,和现代医学讲的肝胆很不一样,除在胆汁的分泌和储藏外,其他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如藏血、精神情志、主筋等方面。我们中医讲肝脏,在功能方面还涉及脊椎、植物神经、心血管、生殖、大脑、内分泌等内容。中医认为,肝在整体的外在表现中将血与气贯注在眼睛,风轮在无轮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医眼诊中它具有重要作用。

6、“水轮”与肾和膀胱有着怎样的关系?

肾精充足。人体之精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素问·脉要精微论》谓:“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说明眼之能视,有赖于充足的精气濡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眼的视觉是否常,与肾所受藏脏腑的精气充足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肾生脑髓。《黄帝内经》中说:“肾生骨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脑和髓异名同类,都由肾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连属于脑,也是就关系到肾。因此,肾精充沛,髓海丰满,则思维灵活,目光敏锐。如果肾精亏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目无所见。

肾主津液,上润目珠。《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又说:“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如津液在目化为泪,则为目外润泽之水;化为神水,则为眼内充养之液。所以,眼内外水液的分布和调节,与肾主水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肾与膀胱脏腑相合,互为表里。在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中,膀胱主要有储藏津液、化气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气化作用主要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此外,膀胱属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袭,也常引起眼病,所以必须引起重视。

(三)眼为经络阴阳之部

据《内经》记载,直接与眼目有联系的经脉有:足太阳、阳明、少阳,手太阳、少阳,手少阴,足厥阴,任脉、督脉、阴阳跻脉。经筋则有:足太阳、阳明、少阳,手太阳、少阳,且太阳为上睑,阳明为下睑,少阳结于目眦为外维。据《灵枢﹒论疾诊尺》篇载,赤脉从上向下者,属太阳病;从下走向上者,属阳明病,从外走向内者,属少阳病。又据《灵枢.热病》篇载,目赤从内眦始者,属阴硚病。《灵枢﹒大惑论》认为,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眼睑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眦为阳,内眦为阴。

(四)脏腑在眼的分布

眼睛之所以能辨别万物,原因在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精气不能充足流畅地注入眼睛,就会影响眼睛的正常功能。脏腑在眼睛的分布如图所示:

二、望眼诊病

中医从整体出发,认识到眼睛虽然为人的局部器官,但它与全身特别是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又说:“诸脉者,皆属于目。”可见,望眼诊病在面诊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等的变化来判断病位,辨别疾病性质和推测预后。

(一)眼睛发黄(体内湿热/瘀血/脾虚血亏)

以眼睛发黄,并伴有尿黄、面黄、身黄为主要症状,一般先从眼黄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称为发黄。这一症状在《内经》中被称为“黄疸”,以后历代书籍中有“黄瘅”“谷疸”“酒疸”“女劳疸”“阳黄”“阴黄”等名称。

1、诊断

(1)体内湿热会使人的眼睛和身体都发黄,且黄色鲜明,症见发热,口渴,身倦无力,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舌苔黄腻,脉象滑且跳动急速。

(2)体內瘀血会使人眼睛发黄,然后身休发黄,其色晦暗,面色青紫或黧黑;或胁下有肿块,疼痛不舒;或有低热;或大便漆黑;脉弦涩或细涩。

(3)脾虚血亏会使人眼睛发黄,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爪甲不荣,舌质淡,脉濡细。

2、病因

(1)体内湿热出现眼睛发黄,是由于湿热蕴结中焦,熏蒸肝胆,胆液外泄,浸渍于肌肤而发黄。根据湿热的不同程度又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湿热并重三种症候。

(2)体内瘀血出现眼睛发黄,通常是由于肝郁气滞,日久成瘀;或因湿热黄疸迁延不愈,湿郁气机不利,瘀积肝胆,胆汁疏泄失职而发黄。

(3)脾虚血亏出现眼睛发黄,是由于劳倦内伤或久病,使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胆汁外溢而发黄。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眼睛和身体都发黄,且黄色鲜明

体内湿热

2

身休发黄,色泽晦暗,面色青紫或黧黑

体內瘀血

3

肌肤发黄无光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

脾虚血亏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二)上眼皮下垂(中气下陷/身体感受了风邪/气血瘀滞)

上眼皮下垂,是指眼皮下垂,难以抬举,影响眼腈看东西,轻者半掩瞳仁,重者黑睛全遮,垂闭难张。上眼皮下垂,一般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性上眼皮下垂多双眼同病,由遗传或先天发育不全引起;后天性上眼皮下垂,多单眼发病,得之于病后创伤或其他原因。

1、诊断

(1)中气下陷会使人的上眼皮下垂,起病较缓,上眼皮缓慢下垂,逐渐加重,轻者半掩瞳仁,重者黑睛全遮,垂闭难张,病人瞻视往往仰首提眉,久则额部皱纹深凹,甚则需以手提睑,方能见物。全身体弱乏力,形寒气短,四肢虚软,舌淡质嫩,脉虚沉微。或见脱肛,妇女或见子宫脱垂。

(2)风邪侵入络脉会使人上眼皮下垂,起病较急。忽然上眼皮下垂,且兼痒如虫行,头痛目胀,舌红,脉浮浅且跳动急速。

(3)气滞血瘀会使人上眼皮下垂,这种人有明显眼部或头额部外伤史,这种人上眼皮下垂是因外伤所致。

2、病因

(1)中气下陷出现上眼皮下垂,多因饮食不节或忧思伤脾,又因平素脾胃虚弱,以致中气下陷而成。

(2)风邪侵入络脉出现上眼皮下垂,是因外感风邪,入里中络,筋脉受损所致。风善行而速变,故发病急速,临床常见忽然上眼皮下垂,风盛则痒,上冲头目,则头痛目胀。

(3)气血瘀滞出现上眼皮下垂,主要是眼部或头额部遭受外伤,瘀血阻滞经络,胞睑纵而不收,或筋脉已断,气滞血瘀,胞睑无力提举。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起病较慢,全身体弱乏力,形寒气短

中气下陷

2

起病较急,且兼痒如虫行,头痛目胀

有风邪侵入络脉

3

有明显眼部或头额部外伤史

外伤导致气滞血瘀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三)眼睛发红(体内有热/感染了病毒)

眼睛发红,是指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在《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均称“目赤”。其后历代医家,根据目赤的病因、病症等不同特点分别又有“暴风客热”“天行赤眼”“赤痛如邪”“大小眦红”等名称。

1、诊断

(1)外感风热会使人出现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兼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舌苔薄白,脉浮浅且跳动急速。

(2)天行时邪会使人出现白腈红赤灼热,眵多粘结,怕光羞明,眼涩难睁。或先患一眼而累及两眼,或两眼齐发。传染性很强。

(3)邪热潜伏在络脉中,常见白睛淡红,表面有赤脉纵横,虬蟠旋曲,丝脉粗细稀密不等,久而不愈。

(4)酒毒蕴蓄在体内,常出现在嗜酒患者身上。表现为白睛渐渐黄赤,眼涩干痒,兼见湿热内蕴之症,舌苔黄腻。

2、病因

(1)外感风热而眼睛发红,主要是感受风热之邪而发,一般多发生于风盛之时。

(2)天行时邪而眼睛发红,是因感受时气之毒而发,多偏于热盛。发病急且传染性强,往往是一人发病,迅即传染,广泛流行。

(3)邪热潜伏在络脉而眼睛发红,多因诸热性眼病失于调治,转变而成。或因经久冒涉风沙以及长期近火烟熏,或长期从事精微细致工作,目力过劳,以致热郁血滯而发病。

(4)酒毒蕴蓄在体内而眼睛发红的人,必有长期嗜酒病史,酒毒内蕴,脾弱肝旺,湿热上行,两目渐渐黄赤。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白睛暴赤,热泪如汤,羞明隐涩

外感风热

2

白腈红赤灼热,眵多粘结,怕日羞明

天行时邪

3

白睛黄赤,眼涩干痒,伴有舌苔黄腻。

常见于嗜酒的人为酒毒内蕴所致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四)瞳神散大(体内有火气在上升)

瞳神散大是指瞳神较正常开大,甚至展缩失灵,散而不收,黄仁仅剩窄细如线的症状。本症在《兰室秘藏》中称。“瞳子散大”,在《证治准绳》中则称为“瞳神散大”,还有称为“瞳仁开大”“瞳仁散大”“瞳仁散杳”的。

1、诊断

(1)气阴两虚会使人出现瞳神散大,视物如在云雾之中,患眼干涩不爽,头晕目眩,体倦乏力,心烦少寐,口咽干燥,舌苔黄质红,脉濡细。

(2)阴虚火旺上炎会使人出现疃神散大,视物模糊,目赤眵结,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红苔少,脉虚细且跳动急速。

(3)暴怒伤及肝脏会使人瞳神散大,视物昏蒙,面红目赤,胸闷胁痛,烦躁不宁,嗳气少食,舌红苔薄,脉弦。

2、病因

(1)气阴两虚而出现瞳神散大,属于虚证。多是由心肝火盛所致,气不摄敛,阴失濡养,故瞳神散大,视物如在云雾之中,常伴有头晕目眩,口咽干燥,肢倦乏力等症。

(2)阴虚火旺而出现瞳神散大,为本虚标实。多由肝肾阴虚所致,阴虚于下,火旺于上,故瞳神散大,目赤眵少而结、常伴有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

(3)暴怒伤及肝脏而出现瞳神散大,多是由肝气凌逆所致,肝郁不达,怒则气上。故瞳神散大,视物昏蒙,带伴有面红目赤,胸闷胁痛等症。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视物如在云雾之中,眼干涩,体倦乏力

气阴两虚

2

视物模糊,目赤眵结,耳鸣耳聋

阴虚火旺

3

视物昏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

暴怒伤及肝脏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五)眼睛不停眨动(肝虚血少)

眼睛不停眨动是指眼睑开合失常,时时眨动、不能自主的症状。多与肝脾两脏有关,但有虚实不同。这一病状常发生在小孩子身上。

1、诊断

(1)肝经风热会使人两眼不断眨动,眼睑筋肉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能自主。或伴发热,或致风搐,舌苔薄白,质红,脉细且跳动急速。

(2)肝气乘脾会使人两眼睑时时眨动,面色发青,夜卧易惊,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细。

(3)肝虚血少会使人双睑连眨不止,眼部涩痒,常以手揉眼,时轻时重。甚者入暮不能视物。舌淡红,脉濡细。

2、病因

(1)肝经风热而出现眼睛不断眨动,多是由于风热侵袭肝经,引起内风,循经上扰,故眼睑筋肉上下左右如风吹,频频眨动,不能自主,甚则手足搐动。

(2)肝气乘脾而出现眼睛不断眨动,是因肝气过盛化风,脾土受侵所致。

(3)肝虚血少而出现眼睛不断眨动,多是由于肝血亏损,血虚生风,眼睑筋肉失于滋养,这纯属虚证。症见双睑连眨不止,兼感涩痒难忍。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眼睛不断眨动而不能自主

肝经风热

2

两眼睑时时眨动,面色发青,体倦乏力

肝气乘脾

3

双睑连眨不止,眼睛涩痒,时轻时重

肝虚血少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六)眼内障(阴精不足)

眼内障是指瞳神内黄精混浊,逐渐发展成翳障,影响视力,甚至失明的症状。因其从内而蔽,所以叫做内障。《目经大成》中说:“此症盖目无病失明,金井之中,有翳障于神水之上,曰内障。”多见于老年人,也有因胎患或外伤震击所导致。

1、诊断

(1)脾虚会使人出现视物模糊,不能久视,视久则酸痛,渐致失明。兼见面色?白,肢体倦怠,气怯懒言,食少纳呆,舌淡,脉虚细。

(2)体内阴气亏损会使人出现视觉昏花,常见空中黑花撩乱,继则视歧,睹物成二体,瞳种气色呈淡白或淡黄,逐渐转为全白而失明。

(3)体内火盛会使人出现视物昏花,眼前蝇飞蝶舞,或若垂蟢,或若薄烟轻雾,不痛不痒,渐渐加重而失明。

(4)受到惊震会使人出现眼珠顿挫损伤,瞳神内黄精逐渐混浊,视物昏蒙,甚则只辨三光。

2、病因

(1)脾虚而出现眼内障,多因饥饱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气弱,升降失司,清阳不能充养瞳神。

(2)体内阴气亏损而出现眼内障,多因年高体弱,或房劳过度,阴精耗伤,不能充养目窍。

(3)体内火盛而出现眼内障,多因劳心竭思,过食辛热炙博,暴怒念郁,肝木不平,内挟心火,蒸灼神水、神膏,瞳神内黄精混浊。

(4)受到惊震而出现眼内障,多是由于外伤,触动神水,神膏,损及黄精而混浊,所以目视昏蒙。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视物模糊,不能久视,兼见面色?白

脾虚

2

视觉昏花,将一物看成两物

体内阴气亏损

3

视物昏花,眼前蝇飞蝶舞,不痛不痒

体内火盛

4

眼珠顿挫损伤,瞳神内黄精逐渐混浊

受到惊震所致

5

建议立即去就医

(七)针眼(体内有热毒/脾气虚弱)

眼生偷针,俗称“针眼”“眼疮”,是指在眼脸边缘生小疖。因其眼睑内应脾胃,而脾胃属土,故有。“土疳”“土疡”之称。本症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目眦疡”。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之为“针眼”,指出本症是因“热气客在眦间,热搏于津液”所成。

1、诊断

(1)外感风热会使人出现胞睑局部轻度红肿热痛,病变较为局限,触之局部有硬结及触痛,常以近眦部为多。初起微痒微肿,继则赤痛不能按压,轻者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数日后溃破排脓始愈。

(2)体内热毒炽盛会使人出现胞睑红肿热痛明显,或肿连颧额,或白睛肿胀,局部红肿疼痛不能按压,晚上尤其严重。

(3)脾虚气弱会使人出现眼睑有微红肿块,疼痛不明显,肿块时起时消,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或一个眼睛好了另一眼睛又发病,或两眼同时反复发作。

2、病因

(1)外感风热而出现针眼,是由于感受到了外来的风热之邪,客于胞睑,阻滯经络,以致局部气血瘀滞而成。

(2)热毒炽盛而出现针眼,多因过食辛辣炙热之物,以致热毒蕴积上冲,发为本病。

(3)脾虚气弱而出现针眼,常见于胃虚的患者,因胞睑内应于脾,脾虚于内,外应睑胞,风热余毒蕴结,留滞胞睑,余邪未尽,以致针眼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脾虚又兼见食少便溏等症。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眼睑局部轻度红肿热痛,局部有硬结,触痛

外感风热

2

眼睑红肿,热痛明显,晚上尤其严重

热毒炽盛

3

眼睑上肿胀如豆粒状,触之痛

脾虚气弱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八)眼睑肿胀(体内有热积聚/湿气停滞)

眼睑肿胀,是指上胞下睑肿胀不适。本症在《灵枢﹒水胀》中名为“目窠(ke)上微肿”在《素问﹒评热病论》中被称为“目下肿”。《金匱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为“目窠上微拥”。《诸病源候论》中称为“目风肿候”。《证治准绳》中则称“肿胀如杯”“脾虚如毬”,前者为外障实邪,后者乃气虚所致,后世医家多从其说。

1、诊断

(1)肺脾积热会使人眼睛赤痛,热泪时出,怕光羞明。继则眼睑肿胀,紅肿如桃,疼痛拒按,痛引头额,或伴恶寒发热。舌红,脉跳急速。

(2)脾虚湿滞会使人上胞浮肿,虚肿如球,患处喜按,拭之稍平,少顷复起,目不赤痛,或兼目痒。脉弱,舌胖苔薄白。

2、病因

(1)肺脾积热而出现眼睑肿胀,多因热邪入里,或饮食失节,以致肺脾积热,壅热上攻,燥火客邪,血分热盛,热积胞睑,发而为病。《银海精微﹒胞肿如桃》中说:“此乃脾肺之壅热,邪客于腠理,致上下胞肿如桃,痛涩泪出。”

(2)脾虚湿滞而出现眼睑肿胀,多因脾胃气虚,中气不足,运化失司,水湿停于胞睑所致。因虚而浮肿,故按之不痛,且患处水湿稍散,眼睑肿胀稍平,继而水湿复聚,顷复如故。风为肝之气,脾虚则风邪更易侵入,若兼风邪则见口痒。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眼睛赤痛,怕光羞明,眼睑肿胀

肺脾积热

2

上眼睑浮肿而不痛,按压则好转

脾虚湿滞

3

医院

(九)两眼无神(体内血气亏损)

两眼无神,是指两眼神光不足。轻者自觉视物无力,眼皮酸困;重者形羸(lei)色、昏不知人。《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中说:“神光者,谓目中自然能视之精华也。夫神光原千命门、通于胆,发于心,皆火之用事。”《银海精微》中说:“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朦眩晕。”说明了神光与全身脏腑精气的关系。

1、诊断

(1)体内阴血虚亏会使人两眼光彩不足,自觉视物昏朦,易于疲困。头昏耳鸣,肢软乏力,心悸失眠,潮热盗汗,舌红或舌淡,脉细数或虚软无力。

(2)体内精气衰败会使人两眼内陷,目视无光,瞳仁散大,目不识人。形羸(lei)色败,喘急异常,二便失禁,或两手循衣摸床,或语无伦次。

2、病因

(1)体内阴血虚亏而出现两眼无神,其病因有四:①劳心思虑太过,心脾受损,心脾血虚,血不养睛。②外伤、虫兽伤或妇人产伤失血太多,血虚眼目失养。③久病失治,气阴两虚,目失濡养。④饮食失节,纵酒恣欲,房劳伤肾,肾精虚亏,精血不能上充。《景岳全书﹒目疾门》中说:“眼目一症……既无红肿,又无热痛,但或昏或涩或无光,或年及中衰,或酒色过度,以致羞明黑暗,瞪视无力,珠痛如抠等证,则无非水之不足也。”

(2)体内精气衰败而出现两眼无神,是病势垂危的征兆。脏腑精气衰败,不能上行于目,则两目内陷,暗淡无光。瞳仁内应于肾,久病穷必归肾,肾精衰败,则瞳仁神光自散,故双眼内陷,暗淡无光,瞳仁散大,目不识人为其辨证要点。本症是精气衰败、阴阳竭绝的危重病症。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两眼光彩不足,自觉视物昏朦

阴血虚亏

2

两眼内陷,瞳仁散大,目不识人

精气衰败

3

医院

(十)眼睛流泪(体内肝血不足)

眼睛流泪是指泪液无制,溢出眼外。《素问﹒解精微论》有“风见则泣下”的记述。《神农本草经》称之为“泪出”“泣下”。《证治准绳﹒七窍门》将其归纳为“迎风冷泪”、“迎风热泪”、无时冷泪”、“无时热泪”四类。

1、诊断

(1)肝经虚寒会使人出现迎风流泪,常见于年高血虚之人。主要表现为遇风则冷泪频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唇淡甲白,舌质淡,脉细。严重的则伴有肢冷身凉,口中和,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2)肝肾两亏会使人出现常流冷泪,遇寒则更严重。初起泪止如无病症,久则冷泪长流。伴有眼目昏眩,瞻视不明,耳鸣耳聋,失眠遗精,腰腿酸软,舌苔白,脉细弱。

(3)体内阴虚火旺会使人出现不时流热泪。主要表现为白天常流热泪,晚上则干涩,伴有头晕目暗,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脉细且跳动急速。

2、病因

(1)肝经虚寒而引起的眼睛流泪,多由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2)肝肾两亏引起的眼睛流泪,多由房事不节,精血衰少,或悲伤哭泣,伤阴耗液,致肝肾两亏,阴损及阳,泪液不能节制所致。

(3)体内阴虚火旺引起的眼睛流泪,多由肝肾阴虚,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遇风则冷泪频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

肝经虚寒

2

常流冷泪,伴有眼目昏眩,耳鸣耳聋

肝肾两亏

3

白天流热泪,晚上则干涩

阴虚火旺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十一)白睛上长小泡(心火上升/脾胃湿热)

白睛上长小泡,是指白晴表面有形如玉粒的小泡样颗粒,隆起一个或多个,周围赤丝环绕,眼部隐涩不爽,畏光流泪。若小泡样颗粒生于风轮边缘,并有赤脉自气轮牵绊者,则称为“白膜侵睛”。

1、诊断

(1)风热犯肺会使人出现白睛上有泡样颗粒隆起,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周围赤丝环绕,目赤痒痛,热泪如汤,眵多难睁,口渴,舌红苔微黄,脉浮且跳动迅速。

(2)心火上乘会使人出现白睛上生出小泡样颗粒,多在接近眦部或两眦脸裂部风轮边缘上,目赤涩痛,舌尖红,脉且跳动急速。

(3)脾胃湿热会使人出现白睛上有小泡样颗粒,且部位不固定。患眼眦部或眼睑潮热糜烂,头重体倦,胸闷不舒,舌红苔腻,脉细软无力且跳动急速。

2、病因

(1)风热犯肺而出现白睛上长小泡,多是由于风热之邪,入内犯肺,肺火亢盛,滞结而成。风胜则目痒且痛。热盛则目赤多眵,热泪如汤。

(2)体内心火上乘而出现白睛上长小泡,多因邪热入里,心经受邪,久而化火,火邪郁滞,心火上乘。或因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滞结而成。

(3)脾胃湿热而出现白睛上长小泡,多因饮食失节,或思虑太过,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内蕴,复感热邪,或湿郁生热,湿热搏结所致。

3、面部临床表现

4、诊断流程

1

泡样颗粒在白睛部位此起彼伏,目赤痒痛

风热犯肺

2

白睛部位有小泡样颗粒,目赤涩痛

心火上乘

3

小泡样颗粒部位不固定,眦部或眼睑潮热糜烂

脾胃湿热

4

建议立即去就医

□觉得文章好,识别下面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cjby/58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