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华诞育英才,再创辉煌新征途
编者按:
年3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分会主办的“上海市神经损伤与神经重症监护论坛”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为上海市医学会百年华诞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以“神经损伤及神经重症监护”为主题,共设8场大会报告,4个分论坛,其中首次特设护理专场,就神经损伤的救治进展及神经重症监护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来自国内外的神经外科专家学者相聚上海,再次掀起一轮学术思潮。大会群英荟萃、好戏连台,每一位优秀的专家学者都紧扣“神经损伤及神经重症监护”的主题,各自命题,积极交流,成果共享。其研究各有千秋,内容精彩纷呈,向国内外神经外科同行展示上海神经外科工作者的风采同时也有效增进本市及外省市同行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开拓了广大神经外科同仁的思维和视野,使医学界的同仁们得到了精神和专业方面的双收获。整个会场从始至终人气爆满、气氛热烈,与会者纷纷表示学有所获、受益匪浅。
开幕式
百年荣光再谱华章——合力推动神经外科工作“做大”、“做强”、“做精”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钟平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神经重症是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脑血管意外、神经肿瘤手术等创伤都离不开神经重症平台,神经重症的发展对于临床医疗有极大的帮助。本次论坛的召开对于普及神经重症知识,推动临床神经重症工作的创新大有裨益,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加强神经重症方面的交流分享,进一步促进神经外科的规范化发展。
▲本次大会由胡锦教授主持
▲毛颖教授
上海市神经外科分会名誉主委、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医院副院长毛颖教授表示,目前医疗机构面临着学术影响力和手术量的双重考验,医院不但要“做大”、“做强”,还要“做精”,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并提高医疗质量,这也是今后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医院神经外科今年将于工作中推广神经急救的概念,把神经重症、危重病科和神经创伤三位一体地融合发展。本次论坛是从“做精”的角度为神经外科重症的发展提供平台,希望上海能够形成独特的海派神经外科风格,与国际接轨,合力把上海的神经重症、神经监护、神经创伤做得更好。
▲周良辅院士
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终生名誉主任委员周良辅院士指出,本次论坛主题为“神经损伤及神经重症监护”,会务组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就神经重症监护方面展开讨论,希望各位与会代表能有所收获和提高。3月的上海春色满园、鸟语花香,也希望各位代表能利用此机会见证上海的发展。最后周院士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大会报告
周良辅院士:非惊厥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
无惊厥性癫痫(NCS)又称脑电图癫痫(EP),指仅有EEG异常、不伴临床可见抽搐的癫痫。NCS反复或持续发作30分钟则称NCSE。周良辅院士详述了非惊厥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提高神经外科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NCS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分为全身NCS和局灶NCS,连续脑电图监测是NCSE唯一诊断方法,需要与麻醉和麻醉剂、抗生素、延迟脑出血、吸毒等原因鉴别。该疾病死亡率18%-%,NCSE引发脑局灶缺血缺氧后预后不良。NCSE的治疗包括一般处理,控制癫痫,水电解质处理,并发症防治,原发病处理几个方面。最后周院士总结,NCS和NCSE在神经外科并不少见,但易被忽略和误诊。对原因不明的意识障碍、瘫痪、失语应想到它们,并及早用EEG加以鉴别。延误诊断、不正确处理可增加它们的致残致死率。开展多学科、多中心合作研究,规范整治方案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黄胜坚教授:神经重症之从生到死的关怀
医院的黄胜坚教授从人文的角度讲解了神经外科重症的医疗关怀。目前随着医疗向产业化、商业化、集团化发展,高费用而低质量的医疗屡见不鲜,医患关系逐渐恶化。对于健康照护体系,我们需要新的思考方式。医疗照护的核心应是提升价值,但有的医疗系统或许提供不错的质量,却没有创造出够好的价值。目前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创造出高价值的医疗照护体系。高价值的医疗照护必须由医方和病方共同创造,急重创新趋势逐渐向个性化,沟通,器官捐赠,舒适尊严照护等方向发展。重症核心品质需要同理心的沟通,熟练讨论预后,有效共同决策以及落实于临床实物与教学中。失去人性关怀光靠高端科技也不能完成高质量的照护,不要用无效医疗代替沟通。
CraigerAnderson教授:重症中风患者的医疗管理证据
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的CraigerAnderson教授从评估、护理、治疗三个方向论述了重症中风患者的医疗管理。评估可以从临床症状、诊断与辅助检查几方面,包括病史评估、生命体征、神经科检查、NIHSS/GCS评分、凝血/肌钙蛋白等实验室检查、CT等影像学检查、心电图等。护理方面,HeadPoST研究的最新数据表明,急性卒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平躺或坐卧位对于预后或肺炎发生率并无区别,然而坐卧位患者感觉更加舒适。治疗方面,早期强化降压治疗meta分析显示,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于血肿增大方面并无优势,PATICH研究也表明早期、快速、持续血压控制对于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并无显著差异。目前CraigerAnderson教医院合作,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颅内出血影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江基尧教授:颅脑创伤路在何方?
上海交通大医院的江基尧教授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颅脑创伤临床诊疗与科研水平,促进中国高质量的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我们应该:
1、推广和实施《指南》和《专家共识》,规范中国颅脑创伤救治流程和技术方法;
2、建设一流NICU、培养一支高水平颅脑创伤医护队伍,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监护和诊治水平,如上海医院NICU分设大、中、小三个医疗单元,基本实现神经重症患者多模式监护的仪器配置,为患者实时接受神经影像学检查提供了便利;
3、加强重症颅脑创伤患者多模态脑监测技术,正确指导临床个体化精准治疗,如利用ICP监测指导临床是否需要去骨瓣减压术;
4、积极开展中国颅脑创伤循证医学研究,取得一批中国颅脑创伤原创成果,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有:长时程亚低温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创伤性昏迷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催醒随机对照研究;
5、积极开展前瞻性大数据疗效比较研究,提高中国颅脑创伤的国际影响力。
张赛教授:神经创伤新进展
医院张赛教授通过解析多项临床试验带来神经创伤新进展。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安全组合方式系统回顾表明,VPS与PEG组合放置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在可接受的范围,因此VPS并不能被看作PEG的禁忌症,建议PEG在VPS7-10天之后放置。一项德国研究表明,通过DC颅窗行选择性脑低温能够减轻TBI开颅术后脑损伤程度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选择性局部低温疗法最适宜于因局灶性脑损伤致ICP升高而早期行DC的患者,对弥漫性脑损伤DC术后效果欠佳。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增加创伤性颅内出血风险的荟萃分析显示,由于目前文献有限,伤前使用APT与高tICH高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量效关系尚不能确定,但APT的使用应被看作是mTBI颅内并发症的风险因素。伤前使用过APT的mTBI患者,临床医生应当高度注意,必要时进行CT扫描或收入院观察治疗。
唐宇平教授:ICH临床进展
年一项研究表明,中国脑出血病人死亡率高达49.9%。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唐宇平教授详细介绍了目前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脑出血的预后不良因素包括血肿扩大、脑室出血、血肿量30ml、高龄、颅后窝血肿、平均动脉压mmHg等。脑出血的普通CT征象有SwirlSign,blendsign,blackholesign等,增强CT则可见extravasationsign。值得注意的是CTA上出现的“斑点征”(thespotsign)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因子,与之相关的评分(spotsignscore)是原发脑出血患者院内死亡及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有望用于筛选危险人群及早进行相关止血治疗。目前ICH的降压治疗仍有争议,推荐分层降压,非快速且持续降压。rFⅦa、血小板输注治疗可能是治疗ICH的有效办法。
钟平教授: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患者的70%-80%,是卒中中预后最差的疾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的首位,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钟平教授重点论述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大多数患者均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进行外科治疗。脑实质出血手术方式包括手术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导航血肿穿刺抽吸术、脑室外引流、ICP监护等;对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脑室内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脑室引流/溶栓药物、脑内窥镜血肿清除和脑室造口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腰椎穿刺引流术等,目前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推荐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高血压脑出血的康复治疗和预防复发也至关重要。
神经重症新进展分会场1:
内容丰富多彩,基础与临床研究密切结合
神经重症新进展分会场一共安排了10场专题发言,学术交流的内容包括“aSAH的围手术期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bjs/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