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八八大腿部位


董公景昌先生(-),山東平度縣人,始自其先祖曾以針灸醫術救人,氏家道小康,十八歲在原籍設立針灸診所,服務桑梓,不計診費,抗戰時期,離鄉從戎,勝利後解甲歸里,後在青島設立針灸診所。未幾年,戰禍蔓延即重行入伍。民國四十二年以舊病復發請準退役蟄居台北,重操舊業,並為軍界同志義務應診。董氏羈身軍旅,先後達十三年,每於軍旅人空傯之際,為同胞施針治病,卅年來診治病患近四十萬人,即乙省登記可稽者達十萬人以上。以董氏針法異於正統,取穴尤其奇驗,在針灸學術上夙自令成學派,殊為針灸學者所推崇。

八八大腿

穴名

通關穴

通山穴

通天穴

定位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上五寸。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上二寸處是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通關穴直上四寸處是穴。主治心臟病、心包絡(心口痛)、心兩側痛,心源性之風濕病、頭暈、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腦貧血。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通關、通天、通山三穴大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針,高血壓者雙足只許各取一穴。

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昏、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针深五分至八分。

主治:同通关穴。

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四寸。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通关穴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能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说明:①通关、通天、通山三穴为治疗心脏及血液液循环要穴,盖伏兔穴为脉络之会(见针灸大成),即在通关、通山连线中央点上,经络(均隶属胃经)相同,部位毗邻,因此效果近似;②除上述各证外,尚可治疗下肢浮肿,通天单用治膝盖痛亦有效。

穴名

內通關穴

內通山穴

內通天穴

定位通關穴向內橫開五分。通山穴向內橫開五分。通天穴向內橫開五分。主治半身不遂、四肢無力、四肢神經麻痹、心臟衰弱、中風不語、心臟機能失調引起之腰酸背痛、四肢無力。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一起使用,成為直三針倒馬針法。

穴名

姐妹一穴

姐妹二穴

姐妹三穴

定位通天穴向內橫開一寸上一寸。姐妹一穴上二寸五分。姐妹二穴上二寸五分。主治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經期不定、子宮癢、腸痛、胃出血、輸卵管不通、卵巢炎、無月經等婦科諸疾。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半。姐妹穴兩腿六穴通常同時取穴下針,形成倒馬針法。

穴位:在通山穴向內橫開一寸、上一寸。通山穴在通關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正五寸。)直上二寸。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六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輸卵管不通、月經不調、卵巢炎、子宮癢、無月經症、腸痛、胃出血。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一到三寸。

針感:酸麻脹感。

穴位:在姐妹一穴直上二寸五分。姐妹一穴在通山穴向內橫開一寸、上一寸。通山穴在通關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正五寸。)直上二寸。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六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輸卵管不通、月經不調、卵巢炎、子宮癢、無月經症、腸痛、胃出血。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一到三寸。

針感:酸麻脹感。

穴位:在姐妹二穴直上二寸五分。姐妹二穴在姐妹一穴直上二寸五分。姐妹一穴在通山穴向內橫開一寸、上一寸。通山穴在通關穴(在大腿正中線之大腿骨上,距膝蓋橫紋正五寸。)直上二寸。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六俯神經、腎分支神經。

主治:子宮瘤、子宮炎、輸卵管不通、月經不調、卵巢炎、子宮癢、無月經症、腸痛、胃出血。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一到三寸。

針感:酸脹感。

穴名

感冒一穴

感冒二穴

定位姐妹二穴向內橫開一寸。感冒一穴直上二寸五分。主治重感冒、發高燒、發冷、感冒頭痛。同感冒一穴。兩穴加配下三皇穴可治男科陽痿、遺精等症。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感冒一穴、感冒二穴同時取穴,針向腿中心斜刺,進針速度不宜太快。

穴名

通腎穴

通胃穴

通背穴

定位在膝髕骨內側上緣。在通腎穴上二寸。在通胃穴上二寸,通腎穴之上四寸。主治陽痿、早洩、淋病、腎臟炎、糖尿病、腎虧之頭暈腰痛、腎臟性之風濕病、子宮痛、婦科赤白帶下、腎盂炎、膀胱炎、子宮炎、高血壓、胃腸炎、尿蛋白、喉乾水腫、小便濁臭、背痛等症。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半。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兩腿四穴)配針。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其他各症之補針。通腎、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為治療婦人流產之補針,連續治療半月即無流產之虞。

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四寸。针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通胃穴

运用:

①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

②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③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穴,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虑。

说明:

①通肾、通胃、通背均位于大腿内侧黑白肉际之斜线上。

②通肾穴除治疗上述症状外,还可治疗口干、喉痛。

③上述三穴配合主治肾脏炎、全身浮肿、四肢浮肿、脚背红肿极为有效,两侧六针齐下,并无大碍。

④上述三穴治疗肩峰痛亦极有效,通胃穴单治胃病可立即见效。

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阳痿、早泻、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通胃穴部位:在通关穴上二寸。针深三分至五分。

主治:同通关穴,又治背痛。

穴名

明黃穴

天黃穴

其黃穴

定位在大腿內側之正中央。在明黃穴上三寸。在明黃穴直下三寸。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脹大、脊椎長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機能不夠引起之疲勞、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另外,其黃穴亦為治療黃疸病之要穴之一。另上三黃亦為治療婦科病之主要配穴,可調理婦女月經週期不順所引起之諸症。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天黃、明黃、其黃三穴同時取穴下針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脹大、肝機能不夠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瘡。三穴合稱上三黃穴,為董氏針灸中治療肝病有名的常用穴。

穴名

木枝穴

木全穴

定位在其黃穴上一寸五分。在其黃穴直下一寸五分。主治黃膽病、黃膽病之頭暈、眼花及背痛、膽囊炎。黃膽病、膽囊炎、膽結石、黃膽病之頭暈、眼花、背痛,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明黃、木枝、其黃及木全、其黃、木枝兩組穴位輪流下針,可治黃膽病、膽囊炎及膽結石止痛。木全穴單獨取穴治脊椎骨及足跟痛。定位在膝蓋內側之中央點及其下二寸。主治嗓子啞、失音、喉炎。針法與應用針深三分至五分。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治疗失音、音哑确实有效。治疗扁桃腺甲状腺肿大、喉咙肿痛亦有疗效。

穴名

駟馬下穴

駟馬中穴

駟馬上穴

定位膝髕骨外緣直上七寸五分,即通關穴上五分向外齊開一寸處。駟馬下穴直上二寸處。或患者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內橫開三寸。駟馬中穴直上二寸處。主治肋骨痛、肋膜炎、肺機能不足所引起之腰痛、肺弱、肺病、肺結核、肺癌、胸部挫傷、胸背痛、鼻炎、耳聾、耳鳴、耳炎、面部神經麻痹、眼發紅、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癬、各種皮膚病、皮膚過敏、青春痘、下肢扭傷、甲狀腺腫、乳腺炎。針法與應用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經痛,單足取上、中、下三穴,其餘各症兩腳六針同時取之,形成倒馬針法,可提高療效。此三穴為治療所有“氣”病之主穴。

驷马三穴为治疗肺脏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种皮肤病效果也好。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耳病(耳鸣,重听)亦有卓效。

本穴治疗胸痛,胸肋痛,胸连背痛均有效。

                       

风市横三五,上二下二佳。                  

称名为驷马,肺群必不差。                  

肋背坐骨痛,肋膜鼻炎夸。                  

耳聋鸣鼻炎,哮喘痹面颊。                  

特效乳房痛,皮肤诸症佳。                  

扭伤甲腺肿,不遂写风华。

定位在膝關節外側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主治面部麻痹、面部神經跳、口歪、眼斜。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定位在大腿外,下泉穴之直上二寸。主治同下泉穴。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定位在中泉穴之直上二寸,下泉穴直上四寸。主治同下泉穴。治左用右穴,治右用左穴。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上、中、下泉三穴同時取穴下針。定位在髕骨外側上角直上一寸,向內橫開三分。主治針扎後氣血錯亂,下針處起包疼痛,或西醫注射後引起之疼痛,跌打損傷、精神刺激、疲勞過度之疼痛。針法與應用針三分至五分。下針後將針緩緩轉動,病痛解除即取針。

穴名

金前下穴

金前上穴

定位在髕骨外上角之直上一寸。在金前下穴上一寸五分。主治胸骨外鼓、肺弱、羊狗瘋、頭痛、肝弱、皮膚敏感。針法與應用針深五分至一寸。金前上下兩穴雙腳同時配穴下針。

穴名

下九里穴

上九里穴

中九里穴

定位在大腿外側中央線之中點。即十四經風市穴外開五分處。在駟馬中穴外五分,又下五分處。在上九里穴與下九里穴之中央點。主治背痛、腰痛、腰脊椎骨痛、半身不遂、神經麻痹、脖頸痛、頭暈、眼脹、手麻、臂麻、腿痛、神經無力。另上九里、中九里亦治心經之臂痛、眼痛、腎氣不足之腹脹。針法與應用針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1071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