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检查方法 > 中医针灸的二十六种刺法被中医界保密10
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检查方法 > 中医针灸的二十六种刺法被中医界保密10
竹均
感谢与您相遇,您与的默契从这一刻开始,本期播出的将为您介绍现代人急需认识的一门科学,让我们共同学习修身养性、开发智慧,播撒大爱及健康生活饮食的经典......
1、输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李氏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央(?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古人将深部近骨处的肌肉叫做“分肉”,故称“分刺”。用此针刺法针刺环跳、秩边穴等,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素问·调经论》中说“病在肉,调之分肉”,即此意思;《灵枢·官针篇》讲:“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
6、大泻刺:这是一种用铍针切开引流,排脓放血的刺法,所以称之为“大泻刺”。目前此法基本归属外科范围。《灵枢·官针篇》说:“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
7、毛刺:这是一种浮浅刺法,用以治疗皮肤表层的痹证。现在各种特制的皮肤针,如梅花针等,大多是受此种刺法的启示改进而成。如临床上所见的“皮神经炎”所致的局部皮肤麻木不仁等均用此法治疗,效果满意。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
8、巨刺: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9、粹刺:《灵枢·官针篇》有“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谓燔针是以火烧针,将针烧红后刺入皮肤,要求速进速出,如用手探汤。用来治疗寒痹证,不宜用来治疗局部灼热、肌肉弛缓的“热证”。《灵枢·经筋篇》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粹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
10、偶刺:这是用手在胸背部按压,寻找有压痛的部位,也就是直对病痛所在,然后一针刺在胸前,一针刺在背后,用来治疗“心痹”病,避开内脏以免损伤。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而刺,所以称“偶刺”,亦称“阴阳刺”。在临床中治疗脏腑病时所用的“前后配穴法”或者是“俞募配穴法”,就是这种刺法的发展。
11、报刺:这种刺法是用来治疗没有固定疼痛的病证。如果疼痛是上下窜走的,用针直刺而入,在留针的过程中用左手沿病痛所处上下按摩,然后出针再刺。“报”有“复”之意,因刺之而复刺,故称之为“报刺”。与临床中的间歇运针法有类似之处,不过报刺是出针后再刺,后者是在针刺过程中反复提插刺。正如《灵枢·官针篇》说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此法临床中较常用,如“坐骨神经痛”等病均采用这种刺法,效果满意。
12、恢刺:这是从肌腱的侧傍刺入,直对肌腱一前一后横卧多向透刺,用来松解肌腱挛缩的一种方法,可治疗“筋痹”。由于多透刺,能扩大针刺的针感直达病所,所以称“恢刺”(古时“恢”作“大”解)。“恢刺”和后面所要讲的“关刺”,虽同属于刺肌腱的方法,但二者各有其特点,前者是从侧旁刺入,横针多向透刺;后者是从正面刺入,单向直刺。临床中参合应用较多。《灵枢·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筋痹也。”
13、齐刺:这种方法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所以名叫“齐刺”。这种方法又称之为“三刺”,用来治疗寒痹证中受病较深而面积不大的病例,如腰痛、颈椎病等。《灵枢·官针篇》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泻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14、扬刺:这种方法是在正中直刺一针,四周斜向中心横卧透刺四针的一种方法,用其来治疗受病部位较浅而相对来讲范围较大的痹病。这种刺法分散而浮浅,含有“扬散”的意义,故称之为“扬刺”。《灵枢·官针篇》曰:“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在临床中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腱鞘囊肿等病。后世有医家认为皮肤针中的“梅花针”,是扬刺法的演变。
15、直针刺:这种方法是一种沿皮卧针直刺的方法,临床上适宜于治疗寒气较浅毋须深刺的疾病。因邪浅针深,反致引邪深入,故从皮刺之,用泻浅表部的寒邪。李氏使用此刺法治疗,如阳白穴下透鱼腰,地仓向后横刺颊车等。正如《灵枢·官针篇》讲:“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16、输刺:这种刺法是将针直入直出,取穴少,刺得深而留针久,深入而慢退针,此系从阴引阳之意,用来治疗气盛而热的病症。“输”有“通”的含义,故名为输刺,后世医家“透天凉”手法和理论均是据此而来的。这与临床中常用的强、重刺激针法相似。《灵枢·官针篇》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气盛而热者也。”
17、短刺:《灵枢·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皮。”其所谓“短”是慢进针的意思,是要慢慢进针,并摇动针体使针入至骨,上下提插,上快、下慢(皮下快提慢插)。这种刺法乃从阳引阴之意,以治寒气入骨的“骨痹”症。李氏说后世医家的“烧山火”刺法和理论大多是据此而来的。
18、浮刺:《灵枢·官针篇》曰:“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这种刺法是斜针浅刺,以治疗属于寒性的肌肉拘挛的疾病。浮刺、毛刺、扬刺同属浅刺,但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本法是斜进针而向肌层横卧透刺。近代应用的皮内针法,就是浮刺法的演变。如临床上可用阳陵泉卧透向下远端治疗胫骨前肌及腓骨长肌的痉挛性下肢疼痛等。
19、阴刺:《灵枢·官针篇》说:“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此法是同时取用左右双侧相对的穴位(主要指阴经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取足少阴经内踝后的太溪穴治疗寒厥病证等,所以称为“阴刺”。李氏常用本法配合留针或间歇运针,或加用电刺激等,止痛和镇静均获速效。
20、傍针刺:这种针刺法是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入一针的一种方法。另一说法是正刺(直刺)即刺经,傍刺即刺络。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故称为“傍针刺”。《灵枢·官针篇》讲“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和“齐刺”法相似,都以加强局部疼痛的刺激量为目的,但只是在用针数量上略有差异。临床中均是相互综合应用。
21、赞刺:《灵枢·官针篇》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赞是赞助其消散之意,是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似手探汤之势,使患处痈肿尽快消散,所以称之为赞刺。
22、半刺:其法是浅刺于皮部,急速发针,不可刺伤肌肉,犹如拔一根毫毛那样,可以祛除皮肤表浅部的邪气。又因肺主皮毛,所以半刺法和肺脏相应。《灵枢·官针篇》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毛,皮肺之应也。”李氏常用此法疗伤风发热、咳嗽、喘息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如发热、咽炎等疾病点刺少商、鱼际等常获良效。
23、豹文刺:此法是一种多刺法,针刺病变部的前后左右,针刺点如豹的斑纹一样,以刺中经脉为标准,这种刺法与前面的“赞刺”、“络刺”相似,其目的在于刺中血脉,使之出血。由于心主血脉,所以这种刺法与心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应也。”临床适用于治疗红肿热痛等病症。
24、关刺:这种刺法是直刺四肢关节部,筋的尽端,如犊鼻穴、曲池穴等。筋的尽端,可以治疗筋痹证,不过针刺时要注意,不能出血,免使营血耗损。因肝主筋,所以关刺与肝脏相应。如《灵枢·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此法临床中也较常用。
25、合谷刺:这种针刺法是一种三、四针拼凑在一起,形状象鸡足的刺法。这里讲的合谷并不是指合谷穴,是指针刺于肌肉丰满之处,如刺风市穴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刺腰阳关穴治疗腰腿痛。因脾主肌肉,故此刺法能应合于脾。如《灵枢·官针篇》讲:“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26、输刺:这种刺法是直入直出,不多捻转,将针深刺至骨部,可以用来治疗骨痹。《灵枢·官针篇》讲:“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这种刺法和前述“输刺”相似,临床上可以相互为用。由于肾主骨,故本法与肾气相应。
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
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
春天泡脚,升阳固脱;
夏天泡脚,除湿去暑;
秋天泡脚,肺腑润育;
冬天泡脚,藏精温肾;
热水泡脚,如吃补药;
中药泡脚,胜吃补药;
天天吃只羊,不如中药泡脚再上床。
用中药泡脚是利用热水促进药物渗透进人体的作用,既可保证药物能通过脚部透达周身经络,又不会出现口服药物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中药熏蒸是中医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其能借助水蒸气扩张足部的毛细血管,使中药的有效成份充分地通过毛血管循环至全身经络,再循经络运行到五脏六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的作用。
然后再加水调温浸泡三十分钟左右,通过双手对自己做自我按摩,使药物更好刺激足部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睡眠,防治各种血管疾病,防治糖尿病,调整血脂、血压,防治中老年风湿性关节炎,同时也是养生美容和减肥的好办法。中药泡脚对糖尿病足、便秘、小儿遗尿、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和抗衰老均有一定的效果。
生姜泡脚
脚凉怕冷,用生姜一块(像枣大这么一块姜)用刀拍扁,红花、取一份用纱布包好放在水里一起烧开,再加一勺盐泡脚。
红花泡脚
活血化淤,药店买一两红花分成10份,取一份用纱布包好放在水里烧开,然后加一勺盐,先熏脚后泡脚,治腰酸痛。(泡脚的水一定满过脚踝骨)
艾叶泡脚
可治疗呼吸系统毛病去风寒。药店买一两艾叶分成五份,每次取五份之一艾叶用纱布包好放到锅里用水烧开,先熏脚,然后再泡脚,水温40到50度的时候,再把双脚放入水中泡脚,红花、艾叶泡脚,可治脚凉腰酸。
花椒水泡脚
可防脚臭、脚汗、脚气、抓一把花椒用沙布包好放到锅里用水烧开后,双脚先熏等水温能下脚的时候就开始泡脚。
另:
艾叶和花椒泡脚,可治疗皮肤病如湿疹。
红花加盐泡脚,可治疗腿静脉曲张。
醋泡脚
在泡脚水里放一勺到两勺醋可治脚后跟干裂,有软化足跟骨刺的作用。
小苏打加盐泡脚
可平稳血压,先放一勺盐把水烧开,然后放小苏打,血压偏低就少放些偏高就多放点。严重的高血压,再加上芥沫面。(芥沫面和小苏打主要是降血压)
干姜、桑枝泡脚:
患风湿病、怕冷、怕凉、脾胃虚寒的人,适合用具有温通作用的中草药,如干姜、桑枝。
杏仁茶叶方
痛经的女性,或者脚干、皮肤干燥的人,用点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芍、益母草、当归、艾叶等。
苦杏仁45g,绿茶10g。将上述药一同入锅,加水毫升,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1小瓶药液外搽脸部及手臂,余下的药液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足30分钟。20天为1个疗程。可滋润皮肤,消炎杀菌,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防治皮肤萎黄、黯黑、粗糙及痤疮、疥疮。
当归桂圆方
当归40g,桂圆肉2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与ml开水一起倒入盆中,先熏蒸擦洗面部,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可养血益颜。适用于黑色素沉着、皮肤老化等。
山楂当归方
山楂、当归各16g,白藓皮、白蒺藜各15g。将上药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取一杯代茶频饮,余液与毫升开水—起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泡洗双脚,每天1次,每次熏泡40分钟,10天为1疗程。补血疏肝,散郁祛瘀。适用于面部黄褐斑。尤其适用于产后服用避孕药,而使面部长黄褐斑的妇女。
日常养生足浴配方
当归15克、黄芪20克、红花10克、苏木10克、泽兰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细辛6克、黄芩15克、酸枣仁15克。用上药加水煎至毫升,去渣后倒入足浴盆,每晚睡前泡脚30-40分钟,配合脚步自我按摩手法。
气虚足浴配方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内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血虚足浴配方当归2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川断15克,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内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治感冒或感冒头痛配方:
在热水中加食盐约50克左右,50--70克生姜。泡脚时,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互相搓擦,水凉时可续加热水2--3次,可泡至全身微微汗出,待水尚温时及时擦干脚部,盖上被子痛痛快快地睡一觉就好了。
治咳嗽配方黄麻10克、胡椒40粒、老姜30克、生白矾30克。
治头痛配方白附子10克、川芎20克、白芷20克、细辛10克、葱白5根。
治失眠配方磁石60克、丹参20克、远志15克、夜交藤30克,或酸枣仁20克、远志20克、合欢皮10克、朱砂5克水煎去渣,加热水至毫升泡脚每晚睡前一次。或吴茱萸40g,米醋(白醋)适量。用吴茱萸煎汁,加入温水,再加入米醋,配合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每晚睡前一次。
治痛经配方蒲黄20克、五灵脂20克、香附20克、延胡索20克、当归2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没药10克。上药加水毫升,煮沸15分钟后离火,先以药液蒸气熏双脚,待温度适宜后将双脚浸泡于药液中。每次浸泡15--20分钟,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剂药重复使用两天。于经前3天左右开始用药,连用3--5剂,连续用3个月经周期。也可小茴香g单煎泡脚,每日一次。水用足浴盆浸泡双足30分钟。
治双足水肿配方楠木,桐木各适量。用上药煎汤后加温水,用按摩足浴盆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治足跟痛配方寻骨风3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王不留行15克。上药煎水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减肥配方冬瓜皮g,茯苓g,木瓜g。水煮去渣后,混入足浴盆内浸泡双足每次30--40分钟,至微微出汗。每日一次,20-30天为一疗程。
脚底皴裂配方桂枝15克、银花15克、红花20克,加水煎煮后倒入足浴盆内泡脚30分钟,每日一次。
足部冻伤桂枝、茄秧、白芷、防风、细辛各15克,水煎加热水至毫升浸足。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在上方中添加加姜一大块:煮开,适用初起风寒感冒,风湿,类风湿和关节病。
加红花一小把:纱布包煮开可用两次,适用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腿脚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
加盐一平勺:适用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痛,性急爱生气,急噪心烦,上火下寒,腿脚肿胀。
加花椒20-30粒:适用脚汗,脚臭,脚气,湿疹。
加艾叶一小把:煮后用,适用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加茄子枝或红辣椒适量:防治习惯性冻疮。
加银杏叶适量:防小儿腹泻。
加芹菜叶适量: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
体质比较虚弱,经常头痛,咳嗽,到了冬天手脚发凉的配方:
用“艾叶10、桂枝15、川芎10、羌活15、防风10、生姜20、花椒10、红花10、威灵仙15”用水煮沸,待温度适宜就泡脚,如果泡一会水冷了可以再冲进开水再泡,多准备一瓶开水就好了,最好是睡前泡,泡了搽干就睡觉,不要用冷水再冲洗。可以治疗冻疮或者怕冷的。如果有冻疮,最好可以加“茄子根”2棵一起煮。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妥善处理。
始初,默契是一场交谈,说了就懂了。后来,默契是一个眼神,看到了就明了。最后,默契是一种信念,想到了就心安。长按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