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在国内的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养鸡业的发展。并且该病在不同地区的致病菌血清型差异很大,导致发病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加之临床防治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不断产生。本文主要从病原、发病机理对大肠杆菌病进行阐述,并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实验室诊断确诊,从而为防止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在治疗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一定依据。
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简称E.coli)引起的禽类非肠道传染性疾病的总称。鸡大肠杆菌病以幼雏和中雏发生较多,发病较早的为4日龄,通常以1月龄前后的幼鸡发病较多;资料表明,鸡大肠杆菌病居鸡细菌性疾病之首,占33%,我国每年因大肠杆菌病死亡鸡万多只,经济损失3亿多元。本文主要从病原体、发病机理,对该病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实践,重点对该病多型的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进行阐述,并针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该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
1病原菌特性
大肠杆菌属肠杆菌科埃希氏属,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的小杆菌,不形成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菌毛,一般认为菌毛是鸡大肠杆菌致病所必需的。
大肠杆菌是需氧及兼性厌氧菌,适宜培养温度37℃,适宜PH7.4。在普通培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37℃培养24h形成圆形,微突起、光滑、湿润、乳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普通肉汤培养基中生长24h呈均匀浑浊。在麦康凯平板上37℃24h培养成红色菌落,伊红美蓝平板上37℃24h培养,形成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大肠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柠檬酸盐利用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气体。
2血清型
大肠杆菌目前有个O抗原,个K抗原,60个H抗原和17个F抗原。O抗原是光滑型细菌溶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其化学组成是多糖-磷脂复合物,并含耐煮沸的蛋白质。K抗原是含有2%还原糖的聚合酸,这种抗原与细菌的毒力有关,存在于细菌表面,℃加热1h可被破坏。H抗原与细菌致病力无相关性,是由蛋白质组成,加热至℃可被破坏。F抗原与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有关。
国内报道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种类较多,有80多种,各地的血清型种类差异较大。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低,为该病的防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大肠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规消毒药物能在短时间将其杀死。由于抗菌药物使用广泛而不合理,使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给治疗和药物预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3发病机理
按照致病力将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高致病性、中致病性、低致病性)、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条件性致病大肠杆菌三种类型。高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可直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机体。菌株借助菌体表面的黏着因子与上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互补的受体结合,完成定殖,从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在全身组织增殖,导致机体发病。条件性致病大肠杆菌为家禽肠道和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在正常情况下,鸡的防御系统(主要是机体黏膜屏障系统和免疫系统以及体内有益菌群)的抑制足以能够抵御这些常在菌的自然感染,但是一旦鸡的防御系统受到破坏,常在致病性大肠杆菌就会乘机侵入机体内,进入血液增殖,引起鸡发病。鸡大肠杆菌病引起的各种病变,主要是大肠杆菌造成的,在其病变形成过程中,内毒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大肠杆菌的致病性。
4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4.1脑炎型
临床症状:病鸡食欲减退,双翅下垂,不愿走动,闭目昏睡,排白色水样稀粪,且多数病鸡出现转圈,扭颈等神经症状,最后导致瘫痪,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病鸡消瘦,腹腔中积有半透明黄色液体,心包膜增厚附着大量渗出物,肝脏肿大,肺淤血水肿,肠系膜粘连,肠管内充满气体,脑组织发炎充血。
4.2眼型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采食减少,精神沉郁,呆立,两翅下垂,闭目缩颈,拉黄白色稀粪,粘在肛门周围。病鸡出现眼睑肿胀,羞明,流泪,瞳孔逐渐出现白色浑浊,眼球萎缩,坏死。
病理变化:病鸡角膜白色浑浊,眼球萎缩,坏死;剖开胸腔可见气囊壁浑浊,增厚,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附着;心包膜增厚,心包膜和胸腔粘连,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4.3关节炎型
临床症状: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怕冷扎堆,不愿走动,呆立,食欲不振或废绝,喜饮水,排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污染白色粪便,两翅下垂,关节麻痹。
病理变化:剖开胸腔气囊浑浊,有干酪物质,肝脏肿大,有白色纤维素性物质附着,心包膜覆盖有白色的渗出物;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卡他性炎症;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4.4输卵管炎型
由于腹部气囊感染或阴道和泄殖腔上行性感染而使输卵管受损伤。有大量干酪样物质积存于输卵管内,导致腹部膨大,输卵管扩张,管道变薄,管壁肿胀、潮红,产蛋停止。病鸡出现渐进性消瘦,最后死亡。
4.5肉芽肿型
临床症状:病鸡一般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活动减少或离群呆立,羽毛失去光泽,鸡冠发暗,排白色水样稀粪或腹泻。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和盲肠出现典型的肉芽肿,肉芽肿还可见于肝脏、肠系膜、脾脏、小肠。肉芽肿大小不一,从米粒到鸡蛋大,为黄白色。切开肉芽肿,小者切面多汁,有弹性;大者中心坚硬,呈黄白色,其外有坚硬的被膜,呈蓝灰色,有时大结节内还有许多小结节。
5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5.1采集病料
根据疾病类型及性质采集病料。一般败血症型从心脏、肝脏采集;呼吸道感染型从气囊、心包液和肺脏取材;其他病型从病变组织采集,病料应尽可能从新鲜尸体上采集。
5.2染色镜检
无菌条件下取病料涂片,分别用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见到美蓝染色的涂片有蓝色、单个散在、中等大小的杆菌;或革兰氏染色的涂片有红色、单个散在、中等大小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可疑为大肠杆菌,然后对细菌进行分离培养。
5.3细菌的分离培养
无菌条件下,用无菌接种环采病料接种到麦康凯和伊红美兰培养基中,37℃24h,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成红色,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菌落;伊红美兰培养基产生紫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则可进一步判为大肠杆菌。
5.4生化试验
从分离培养的疑似菌落中,挑取一些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及生化培养基中培养。结果为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靛基质为阳性,柠檬酸盐为阴性,氰化钾为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硫化氢的即为大肠杆菌。
6大肠杆菌的预防与治疗
目前鸡大肠杆菌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现有的疫苗不能有效防治;二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广泛产生,使发病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且也增加了药物防治成本;三是养鸡场综合防治措施不完善,饲养管理水平不高,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外界条件。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6.1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饲养水平,注意保持鸡舍内温度,湿度和适宜的通风,如果发生应激,应在饮水中加入抗应激药物可缓解应激症状。种蛋、孵化厅及鸡舍内外环境要搞好清洁卫生,及时打扫鸡舍内的粪便,保持良好的通风,可大大降低大肠杆菌的发生。定期对鸡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是防治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措施,可用一些刺激性较轻的消毒剂。
6.2选择适宜药物
选用高敏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同时补多维饮水,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脱水,用乳酸诺氟沙星拌料,治疗3天后,用微生态制剂拌料3天,以增加肠道有益菌的数量,l周后,鸡群恢复正常。因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是一种典型的应激病,在正常鸡肠道内有10%~15%的大肠杆菌是潜在的致病性血清型。由于各种应激因素造成鸡体抵抗力下降,潜在的大肠杆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导致机体发病,所以要做好预防控制工作。阿米卡星常规剂量饮水,按克可溶性粉剂加水千克,连用1天;重症病鸡肌肉注射庆大霉素(5ml/20万IU)每羽鸡1—1.5万IU,连用5天。全群供应复合维生素B饮水。
6.3防止继发感染
雏鸡感染大肠杆菌病后,往往容易继发或并发沙门氏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霉形体病,巴氏杆菌病,法氏囊病等疾病,增高病鸡的死亡率,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防止并发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6.4正确选择合理的疫苗
目前人们为了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选用的毒株越来越强,病毒在机体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中复制的同时也会损伤细胞,虽然损伤轻微,也加大了大肠杆菌的感染机会。因此,在对鸡群进行免疫时,应正确选择合理的疫苗,避免只追求免疫效果而选择较强毒株的疫苗。
6.5选择正确的药品
众邦兽药的杆菌灭对治疗大肠杆菌有独特的疗效,本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包括、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支原体等引起的病鸭厌倦、不食、眼和鼻孔有分泌物、下痢、粪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共济失调和抽搐、病理剖解为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以及腹膜炎等。鸡大肠杆菌、鸡白痢、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腹膜炎、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肠炎。
感谢您的阅读,如需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