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髀关穴
Bìguānxué
」
概述:髀关为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
穴名解
髀指大腿,关即机关(此指髋关节),穴在大腿髋关节附近,故名髀关。
通内达外之处为关。髀,指股部及下肢。膝上大骨为髀,上端为杵,接柱髀枢,下端为槌,连接于胻骨,穴当二者交关之处。穴在髀股前方,膝上1尺寸处。其经气由小腹斜走髀股外侧,乃由小腹之阴,达于股前之阳也。凡属经络之气,当阴侧与阳侧互通之处,不论横通斜通,多称关,称门,即阴阳交关之意。
所属部位
大腿
髀关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髀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
髀关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当缝匠肌外侧,与会阴平高处;或于髌外上1寸处取穴(《类经图翼》)。
另说髀关“在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乙经》,“伏兔后,骻骨横纹中”(《医学入门》);“约伏兔后一寸许”(《循经考穴编》广注)。
髀关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髀关穴的位置
髀关
髀关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髀关穴的位置(肌肉)
髀关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取法
髀关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条肌肉之间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取穴。
仰卧位,于髂前上棘至髌骨底外缘连线与臀横纹延伸线之交点处取穴;或屈髋时,平会阴,当缝匠肌外侧凹陷处取穴。
仰卧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膀胱经)相对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屈股,大腿前髂前上棘与髌底外缘连线和会阴相平的连线交点处即是。
穴位解剖
髀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骨直肌、股外侧肌。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股外侧皮神经。皮肤由腰丛的股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股外侧静脉及旋髂浅静脉,阔筋膜,包裹阔筋膜张肌,此肌由臀上神经支配。股直肌和股外侧肌由股神经支配。两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之间→股直肌→股外侧肌。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阔筋膜张肌和股直肌→股外侧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股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神经、股神经肌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分布。
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
髀关有疏经活络的作用。
髀关有强腰膝,通经络的作用。
髀关穴治腰痛膝寒、足麻不仁、小腹引及喉痛多效,以其有牵引下行之力也。与用牛膝、大黄等药,治阳亢充血头痛,意同。用针与用药,可以互参。
主治病症
髀关穴主治髀股痿痹,下肢不遂,腰腿疼痛,筋急不得屈伸,膝股痿痹,股内筋急不得屈伸,足麻木不仁,下肢瘫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腹痛,下肢麻木,痿痹,腰膝冷痛,腹痛,股内外肌痉挛,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8~1.寸。
一般直刺1.0~1.5寸。
直刺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传导至膝部。
直刺1.5~.5寸,局部酸胀,可向股外侧部扩散,以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斜刺.0~.0寸,针尖向上,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髋部,以治髋关节痛。
针尖向内,使股前部酸胀,并向膝关节处放散,以治下肢疾患。
---灸法
可灸。
艾炷灸~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0分钟。
配伍
髀关配环跳、风市、足三里、承扶,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痹。
髀关配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疼痛。
髀关配环跳、伏兔、足三里,治下肢痿痹。
髀关配风市、伏兔,治股外侧皮神经炎。
特效按摩
用力按揉髀关5分钟,可治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膝寒、股内筋急不得屈伸等症。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膝寒痹不仁,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腰痛,足麻木,膝寒不仁,痿痹,股内筋络急,不屈伸,小腹引喉痛。
《备急千金要方》:主膝寒不仁,痿痹不得屈伸。
感恩有你
中国老张
非著名艾灸从业人员
本平台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问题请及时就医。
中国老张,愿做大家艾灸路上健康的守护者。有艾灸问题记得留言或咨询俺哦.
感谢大家的分享与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rhzl/11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