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颈胸腰椎骶髂关节手法复


四、推头拉颈侧扳法:体位: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手法:医者一手掌抱扶于患者对侧颈椎,另一手掌压住患者近侧耳颞部,两手协调用力,反向顿挫推-拉(提),闻及响声,复位成功。注意:此法对老幼体弱及骨质疏松者不宜采用。

五.卧位摇正法:(一)体位:分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三种,根据患椎偏移方向,决定取何种卧姿。(二)手法:医者坐于床头,两手协调进行侧方或前、后方向摆动头颈部,完成复位

胸椎复位手法

由于胸廓结构特殊,胸椎后方除了有一对后小关节外,还有肋—椎关节,肋—横突关节等,加上肋骨的支撑作用及胸骨的固定作用,使胸椎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各关节的活动度则较颈、腰椎明显减小(属微动关节),因此由于外伤劳损、风寒湿邪致软组织炎症、粘连及体位不良等,一旦导致胸椎椎体偏歪错位,其复位矫正的难度亦较颈、腰椎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胸段脊神经及脊柱前方之交感神经链(丛)分布范围广泛,不但包括躯干,而且大部分胸腹腔脏器均受其支配,因此,胸椎不同节段病变还可造成呼吸、消化、循环等多系统、多脏器的复杂病变,形成所谓“脊柱相关疾病”,容易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复杂性和增加治疗上的难度。由此,我们认为,胸椎(及其他节段椎体)的整脊复位手法乃成为治疗许多脊柱相关内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胸椎属微动关节,复位难度较大,因此,临床上,我们常常联合采用两种以上手法,以达到完全复位之目的。在许多情况下,还首先要对明显疤痕、粘连的组织进行必要的针刀松解,在此基础上再施以手法复位,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则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下面介绍作者常用的—些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一)体位: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mm),患者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二)手法: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患者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说明:1、一些流行手法多令患者吸气后再呼气,或吸气后突然咳嗽呼气,当呼气尽时医者突然用力向下按压。作者经研究后对此加以改进。即令患者吸气后憋住气,再按压。理由是:我们认为,肺吸足气后憋住,犹如轮胎打足了气,才能经受得住外力按压,且内外反向作用力恰好交汇于背部胸壁(犹轮胎壁),才能达到使胸椎复位之目的。如果呼气尽再用力按压,则此时肺被相对压缩变实,医者按压之外力将很容易沿背部胸壁传导到胸膜及被压缩变实之肺脏,反易造成胸膜肺心等内脏损伤,安全系数较小。2、掌根与皮肤成60°角时推按较90°垂直下压复位效果要好,因胸椎后关节之关节面呈冠状面,前后重叠排列,且棘突向尾端倾斜互呈叠瓦状覆盖,若垂直下压,反使错位之胸椎小关节面互相紧贴,不利于复位成功。3、如有牵引床或助手协助,使椎体关节处于拉伸展开状态,则复位效果更好。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一)体位: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二)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按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一)体位:患者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二)手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近患者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患者背后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患者肘部,另一手抱握住患者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患者肘臂之上。令患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患者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患者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后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三)说明:1、此法主要借助于医者上身体重及在上之手用巧力弹压,通过患者上肢的杠杆作用,将下压力量对称地由患者双肘部→上臂→肩胛骨→背部胸壁→错位椎体,进行链式传导。而垫于患者背部之手作为支点,并形成反作用力,两手之作用力瞬间交汇于错位之椎体,即可达到复位之目的。2、令患者双手用力抱肩,其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固定肩关节,不让其滑动,使自由上肢与上肢带形成一个杠杆整体,便于力之有效传导,以达到椎体;二是依靠患者双手用力自我保护,防止医者用力下压时损伤肩关节而引起疼痛。3、此法医者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但复位效果确实可靠(较其他方法成功率更高)。无论对于何种类型、何种方向的移位均有效。(以不变应万变也)

四、坐位扳肩法:体位:患者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患者前面,两腿夹住患者双膝,以固定患者骨盆。手法: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患者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患者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患者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说明:1.病变胸椎复位时的定点可由低头及弯腰度数来决定。一般规律是:位置越高,弯腰/低头度数越小;位置越低,弯腰度数越大,并可以肉眼观察躯体旋转螺纹与正中线交叉处来定点,同时以拇指触摸棘上韧带张力变化来判断定点。2、此法方便易行,只需1人操作,不需助手,且不受场地条件限制。3、若患者体胖,或医者力量较小,可将患者一肩顶于医者胸前作为支点,两手合抱于另一肩腋下作为力点,进行反向扳旋复位。

五、改良膝顶法:体位:患者取坐位。背向医者。手法:医者立于患者身后,双手分别穿过患者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患者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患者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患者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三)说明:“膝顶法”早已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实践中尚存在某些不足,因此作者对其进行了一定改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流行手法多采患者双手十指交叉于颈后,医者将患者双肘部垂直后拉之方法。本人将其改为患者双上肢下垂或两手交叉于胸前,术者穿过腋下抱住肩前部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前者的弊端是,当双手置颈后时,上肢处于后伸状态,两肩胛骨处于内收内旋位而互相靠拢,脊柱中央将形成一条“背沟”,加上背肌处于紧张收缩状态,此时胸椎被掩盖和保护于沟中,膝盖难以直接接触移位椎体,复位不易成功;而且向后拉伸上肢,易损伤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患者往往易感到疼痛。经改良后,患者背肌放松,胸椎暴露充分,直接与医者膝部接触。复位易于成功,且患者不会感到肩部疼痛。2.患者上身后仰60’靠于医者膝部,医者再向后上方呈60‘角提拉双肩和胸廓,这样使患部胸椎小关节处于拉伸展开和一定程度失稳状态,符合力学方向,复位易于成功。3.令患者吸气及憋气,目的为不伤及胸膜及肺部,理由已如前述。

六、槌击法: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方法:以左手拇指指腹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代替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

腰椎复位手法腰椎复位手法有数十种,各具特色,且均有效。但作者认为手法应力求精炼准确、高效轻巧,务求实用,而不宜过于繁杂,更不必摆花架子。尽可能不依赖助手或牵引器械等特殊设备。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本人经长期实践摸索改进,提出以下几种实用方法供参考。

一、侧卧斜扳法:(最常用)体位:患侧在上,上半身侧卧,双下肢伸直,臀部以下前倾呈俯卧状,腹部贴于床面,医者立于床边。面向患者。手法:医者左手从患者腋下穿过,前臂抵于胸大肌肌腱部,手掌抵于背部作为支点以固定上身。(为防止患者肩关节疼痛,还可令患者双手抱住医者上臂)。医者右手前臂平放置于患者臀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上肢压于其上;左手引患者上半身略后仰,右手将臀部向下按压,使患者整个身体呈“麻花状”纵向旋拧,当达到最大限度时,医者双臂借助于杠杆作用同时反向用力,顿挫按压,此时即可闻腰椎复位响声,手法成功。

说明:1.此法可借助腰部屈曲程度来决定需要复位腰推节段之高低,高位者腰部基本仰直,向下逐步加大屈曲弧度,即可定位。2.有明显隐性脊柱裂及严重腰椎滑脱者,禁用扭腰斜扳手法。3.手法熟练后则不必拘泥于节段定位,无论上下段均可一次成功。4.健侧需同法调整,以达到双侧力学平衡。5.针刀松解后再手法复位,效果会更好。

二、抱腋转腰法:(一)体位:患者坐位,助手在前扶住患者两侧髂前上棘或大腿外侧根部以固定骨盆。(二)手法:医者从后方穿过腋下抱住·双肩,令患者上身后仰,医者在拉伸牵引状态下,以腰椎为枢钮,将患者上半身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用力顿挫旋扭一下,可闻及复拉声响;同法再向对侧旋扭一下,术毕。(三)说明:以上两法适用于急性腰扭伤,小关节交锁,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所致之疼痛及腰椎偏歪错位,腰椎侧弯等症。前一种方法更常用,也更方便。

三、仰卧屈膝压腹法:

(一)体位:患者仰卧,臀部(骶部)垫枕,枕头上缘与病变腰椎之下一椎体上缘平齐,患者屈髋屈膝,两踝关节交叉,双手重叠,置于腹部。(二)手法:医者站立床旁,一手扶住患者双膝,一手扶住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用力将患者双膝向腹部弹压3次,术毕。

四、俯卧压骶法:(一)体位:患者俯卧,双臂置于体侧,腹部垫枕,使枕头下缘与病椎下缘平齐。(二)手法:患者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前臂置于骶骨部,先震动颤压数次,然后借助上身体重,向下用力弹压3次,术毕。(三)说明:以上四、五两法,适用于I°一Ⅱ°腰椎向前滑脱(滑移)而无椎弓根崩裂者(X线斜位片,“狗颈”无断裂)。

1、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腹压增大(犹如“皮球”充足气,可以耐受高压),当医者瞬间用力下压时,此压力可通过患者双手传导至肤壁,再通过腹腔内高压而传递至所需复位之患椎,但不会伤及腹腔及盆腔脏器,原理同前述胸椎复位手法。2,无论仰卧位或俯卧位,手法复位后应即予以腰围固定2周以上。3、腰椎I°一Ⅱ°滑脱者,椎体一般多无骨折,只是前后纵韧带、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松驰,致使椎体由于前凸剪力而向前滑移(如肥胖者重心前移,腰凸加大,剪力随之增大),因此手法复位之后,应绝对卧床休息3—4周(后期可在床上功能锻炼),使损伤的韧带及软组织得以修复,以巩固腰骶椎的复位状态。4、若腰椎滑脱超过Ⅲ°以上,则多有椎弓根崩裂,宜行手术矫正,复位往往是徒劳的,且易造成骨折部位新的损伤,当属禁忌。

5、复位后的卧姿:①如患者习惯仰卧位,则应取双下肢屈曲位,双足可平放于床面。臀骶部垫一薄枕或棉垫。切忌下肢伸直仰卧,以防加大腰部前凸的剪力。②如患者喜欢侧卧,则应屈髋屈膝,避免伸腿挺腹。

6、复位后之床上功能锻炼法:“不倒翁”翻滚操(自取名)手法复位后卧床体息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滚动式功能锻炼,具体方法是:仰卧低头,下肢屈曲,双手抱于月国窝上方之大腿下端,使整个身体呈蜷曲状或半球状,并以臀部为支点,当屈膝一仰头时,身体向头端滚动;反之,当低头收腹起坐时,利用双足跟下蹬之力带动整个身体向足端滚动。如此,每天锻炼2次,每次翻滚20—30次。切记:①无论向上或向下滚动时,双手均应始终抱住膝关节后方,只是抱膝之力度、松紧应随身躯滚动而有所变化。②若双手抱住膝盖前下方之胫骨上端,则患者无法实现“自我滚动”,达不到锻炼目的。

骶髂关节错位复位手法

临床上大家经常把骶髂关节错位想象的过为复杂,分什么这错位,那错位,搞的刚学的朋友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检查,爱友一看就能学会。我运用正骨方法治疗此病以有很长时间,一般很轻易就可治疗好,为我科治疗最为简单的治疗手法。具体方法如下:

1、检查,比双腿长度(身体要平躺伸直,不可歪斜,不然易出现偏差,一定要比双脚内踝,不能比脚跟,比脚跟是错误的)

2、检查后会出现一腿长,一腿短的结果。

3、一腿长,一腿短的结果可以按这种情况分析:问患者哪条腿痛,若痛的那条腿短,就把它向下拉,若痛的那条腿长,就用正骨的方法,把它变短。方法很简单,安全易学。

治疗前一定要先询问病人有没有外伤,排除股骨颈骨裂,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以上疾病也可以造成双腿不等长的现象。敬请大家千万注意。

治疗手法如下:

1、对于腿短的手法治疗很简单(其实就是该侧骶髂关节上移位造成的)让患者平躺与硬板床上,医者双手紧握患侧脚腕处,令患者屈膝数次,趁患者放松之即,用力向下牵拉,力量随患者身体状况而定,力量可稍大些。一般很安全,然后比较双腿,只要长短一样就表示复位成功。

2、对于腿长的治疗也很简单(其实就是该侧骶髂关节下移位造成),让患者平躺与硬板床上,患侧靠床边,医者用左手(或右手)紧抠住患侧腹股沟处(即股骨颈内侧)一手令患者屈膝,膝盖方向对准对侧肩关节(若左腿,即对准右侧肩关节,这一点很重要,方向一定要对)下压与腹部之上,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扶膝盖之手用力寸劲下压,紧抠在患侧腹股沟处之手要抠住但不用力,一般一次即可复位。然后双腿对比,等长即成功。很好用,大家试试,不明处请告诉我。这个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不分上下,旋转什么移位,一用就灵,只要是骶髂关节错位,完全可以治疗彻底。????









































北京治疗白癜风在那个医院比较好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rhzl/22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