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中的应用


随着麻醉学的进步和发展,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nerveblocks)已经成为麻醉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的日益普及,新型长效局麻药罗哌卡因的问世,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用于手术麻醉和术后镇痛取得了显著进展。

常用的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1.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plexusblock)体位、定位、麻醉药用量及适应证与传统的肌间沟或腋窝入路相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可精确定位拟阻滞神经。使用50mm穿刺针,在1.0mA刺激电流下寻找和定位神经。根据所支配肌肉的收缩情况,可以精确定位臂丛的每个分支并加以阻滞,每支以8ml局麻药阻滞即可。其判断如下:腋神经:肩外展;肌皮神经:肘屈曲;桡神经:伸肘、伸腕及伸指;正中神经:屈腕、第2、3指屈曲;尺神经:第4、5指屈曲、拇内收。2.股神经阻滞(femoralnerveblock)病人体位为平卧,下肢外展、外旋,使股神经靠近皮肤,阻滞易成功,特别对肥胖病人更适宜。穿刺点确定: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外侧1.5cm处。采用50mm穿刺针与皮肤成30度向头端刺人,进针2~4cm定位股神经,引发出股四头肌群颤搐及膑骨跳动。此法操作简便、安全性大、特别是对急诊开放性骨折病人生理功能影响小、肌肉松弛满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是下肢膝关节以下开放性骨折清创固定术的良好麻醉方法。3.腰丛神经阻滞前路腰丛阻滞:定位同股神经阻滞,注药同时需按压注药点下方30秒,需要注入20ml以上药物,使局麻药向头端通过股管进入腰肌筋膜鞘达到腰丛,可同时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故又称为“三合一”神经阻滞。虽可有效阻滞股神经,但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因此,前路阻滞对止血带耐受较差,不适合较长时间使用止血带的手术。后路腰丛阻滞(posteriorlumbarplexusblock):患者侧卧,髋关节屈曲,手术侧向上,髂嵴连线上距中线4~5cm为进针点,电刺激引发股四头肌颤搐定位,穿刺针深度一般在7~8cm左右,确认腰丛,注0.4%~0.5%罗哌卡因25~35ml。

4.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nerveblock)

后侧入路(Sims位):患者侧卧,阻滞侧下肢在上,屈膝屈髋,在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作一连线,此线中点的正下方4~5cm处为穿刺点,垂直进针,深度一般在6~7cm左右,一旦出现腓肠肌收缩,伴有足跖屈或背屈,说明已接近坐骨神经,注0.4%~0.5%罗哌卡因20~30ml。

5.胸部椎旁间隙神经阻滞(thoracicparavertebralblock)

可以采取俯卧位、侧卧位(阻滞侧向上)

或坐位进行穿刺,根据手术所需确定拟阻滞节段的椎体棘突,向术侧旁开棘突2~3cm即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约2~5cm(成人),触及横突,然后将针回撤斜向下在横突下端骨面进针,深度为垂直进针时深度增加1~1.5cm,回抽无血后即可给药。从皮肤到椎旁间隙的距离一般为4~6cm,局麻药一次用量为每个节段5~6ml。进针过深可能导致气胸;进针点靠内则有可能形成椎管内阻滞。适用于腋窝、乳腺及胸壁等部位手术,也可为胆囊或胸部手术后镇痛。

神经阻滞方式的选择下肢神经分布广泛,主要来自腰丛、骶丛。腰丛神经由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闭孔神经组成,股神经为腰丛最大的分支,分布于股内侧肌肉、及膝关节;坐骨神经为骶丛主要分支,分布于大腿后侧,小腿及足部肌肉和皮肤。某些手术或镇痛由于相对范围较大,又往往需要止血带,可采用腰丛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阻滞范围可覆盖整个下肢区域,如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胫骨手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等;亦可视手术区域给予单支神经阻滞,如小腿血管瘤切除采用坐骨神经阻滞、单纯大腿肿物只用腰丛阻滞即可。胸背部浅表手术可根据手术范围确定需多个椎旁阻滞联合应用。









































白癜风怎样能治好
治疗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rhzl/22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