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如何治疗 > 高频在康复中心的应用
当前位置: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症 > 如何治疗 > 高频在康复中心的应用
介绍高频之前,小编先说一下高频在我们科室所治疗的病症
1、慢性炎症:例如胃炎、肺炎、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肾炎、妇科炎症、痛经等...
2、降低患者骨骼肌、平滑肌张力,临床观察降低平滑肌张力较明显,例如肩周肌肉、髋部肌肉、逼尿肌等存在张力高的患者
3、无热量非热效应促进伤口愈合、神经纤维的生长以及慢性炎症。例如外周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
下面内容是我们理疗一位治疗师精心整理的关于高频的内容,也会简单提到低、中、高频的不同点
定义:医学上把频率>kHz的交流电称为高频电流。应用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高频电疗法。
一、高频电流的分类:
1、按波长分:
电疗名称
波长范围(m)
波长(m)
频率(MHz)
共呜火花电疗
-
-
0.15-1
中波电疗
-
1.
短波电疗
-10
22.12、11.06
13.56、27.12
超短波电疗
10-1
7.37
40.68
分米波电疗
1-0.1
0.69、0.
.9、32.78
厘米波电疗
0.1-0.01
0.
毫米波电疗
0.01-0.
0.
注:共鸣火花电疗现在很少见了
2、按波形分类:
(1)减幅振荡电流:振幅逐渐变小至消失的电流,如共呜火花。
(2)等幅振荡电流:幅度恒定不变,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
(3)脉冲等幅振荡电流:有规律性间断的振荡电流。通电时间小于断电时间。有脉冲超短波,脉冲短波等。
3、人体电荷在高频电流作用下的变化总结:
(1)电解质离子(A)及带电胶体(B)在高频电场中发生快速振荡
(2)氨基酸型偶极子(C)将发生急剧旋转,神经鞘磷脂型极性分子(D)将发生钟摆状的摆动
(3)乳脂、红细胞等带电颗粒(E)沿电场分成排列成串珠状。
上述改变中,A和B的振荡,C的转动,D的摆动均可互相摩擦和与周围媒质发生摩擦,当强度足够大时均可产生热。这都是高频电疗产生热效应的主要原因。
E的串珠状排列,在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下亦可发生,这种变化可能改变了组织的理化性质,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高频电疗产生非热效应的原因之一。
当电流足够大时,将产生热效应,强度小时可产生非热效应。高频电疗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均由这两种效应引起。
二、高频电流的特征:
1、热效应与非热效应:高频电流的主要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组织吸收电能后转变的内生热,而非体外热辐射的加热,此热效应作用较深较均匀,且根据波长频率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可控制产热的分布;高频电以不引起产热的电场强度作用于人体,也可以改变组织的理化特征,从而产生非热效应。
2、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电极离开皮肤时,皮肤和电极间的空气间隙构成是一个电容,皮肤和电极相当于电容的两个导体,高频电可以通过电容,所以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也是高频电疗的优点之一。由于采用交流电,故没有电解作用。
3、对神经肌肉无兴奋作用:由于高频电流频率超过10万Hz,不能产生离子堆积及破坏膜的极化状态引起除极和兴奋作用。
低、中、高频电流生物物理特征
特征
低频
中频
高频
对神经、肌肉兴奋能力
每一周期均胡可能引起一次兴奋
综合多个周期才能引起一次兴奋
无、不能引起兴奋
热效应
无
稍有
有,且明显
电解作用
明显
多无,半波时有
无
组织对电流的阻力
大
中
小
电极能否离开皮肤
不能
不能
能
生物物理作用
离子移动,电解,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
作用于神经,血管,肌肉
热及非热效应
三、高频电对人体的作用:
(一)热的生理和治疗作用:
1、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
(1)直接作用于感觉神经,降低其兴奋性
(2)热作为一种与痛冲动同时传入中枢的兴奋,在痛觉传导通路的某一环节上干扰了痛冲动的传导而导致痛感的减弱或消失。一般只有在温热条件下才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当加温到45℃时,则会出现灼痛感。
2、增强血液循环:
(1)直接或间接通过轴突反射使小动脉血管扩张。
(2)热能引起组织蛋白的微量变性,形成组胺等血管扩张物质。
3、加强代谢:
(1)热促进了分子的运动使物质经膜交换和弥散的过程加强。
(2)适当的热作用可增强酶的运动,组织代谢也随之加强。
(3)热加强了血循环,使O2和营养物质输送加强,同时也加速代谢产物的排除。温度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平均增加13%左右,温度每增加10℃,氧化率增加2.5倍。
4、降低肌肉(平滑肌和横纹肌)和结缔组织张力,可以缓解痉挛和减轻疼痛。
5、增强免疫功能:在温热的作用下可使体内的抗体和补体增加,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加强。当温度升到38-40℃时,吞噬作用增加%。因此增加了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二)非热效应的生理和治疗作用:在高频电疗中无热量虽然不足以引起人的感觉,但能对机体产生影响。如无热量高频电疗可以使植物加速生长发育,使动物神经纤维再生加快,白细胞吞噬作用加强,控制早期急性炎症的发展。此量主要用于急性炎症。
四、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方式:
1、直接接触法:电极直接与人体皮肤或粘膜接触,这多用在频率低,不易通过电容的高频电疗中。中波属此类,已淘汰。
2、电容场法:电极与皮肤相距一定距离,人做为介质在电极之间,构成一个电容。频率较高的电流才能通过,短波,超短波。
3、线圈场法:一根电缆包绕人体一圈,通过电磁感应,可使类似于多层圈状结构的人体产生涡流。主要用于短波中。
4、辐射场法:当频率很高时,电磁波的波长很短,很多特点与光相似,这时可以将电磁波引入一个类似于灯罩状的辐射器中,使电磁波从辐射器中照到人体上。主要用于频率很高的微波中。
五、治疗剂量:
治疗剂量
温热感
皮温(℃)
间隙(cm)
电流(mA)
灯管亮度
无热量(Ⅰ级)
无
无变化
4
50
不亮
微热量(Ⅱ级)
轻微温热
增加-2
2
80
微亮
温热量(Ⅲ级)
明显
增加2
1
明亮
热量(Ⅳ级)
温热尚能耐受
增加2以上
1
-
很亮
短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10m的高频正弦交流电所产生的高频电磁场作用于人体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短波疗法。短波电疗以温热效应为主,故又称短波透热疗法。
常用频率13.56MHz,波长22.12m,或27.12MHz,波长11.06m。
一、短波电流的生物物理学特征:
1、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由于频率高,电容的容抗下降到只有数百或数十欧姆,电流易于通过,因此在短波治疗时电极可以离开皮肤。这使操作变得简便,而且还有很多优点,如适用于治疗凹凸不平的部位;隔着衣物可以进行治疗等。
2、作用较为均匀:短波范围频率较高,体内组织电容对这种电流的容抗较小,因此易于通过组织内电容及电阻。结果电流在组织中的分布均匀。
3、短波线圈场作用的特点:①避免脂肪过热,重点作用于肌肉等电阻小的组织。②作用不够深,由于涡流主要在电阻小的肌肉等组织中产生,电磁能量大多消耗在这些组织之内,因此在深于肌层的组织中无更多的能量。这就使得线圈场的作用很难达到肌层以外的深度。
4、短波电容场作用特点:①易出现脂肪过热现象。短波电流通过时,脂肪中的产热为肌肉的5.7倍,由于脂肪中血管较小,热量不易被血流带走,其温度升高比供血丰富的肌肉还要高。因此在电容场治疗中易出现脂肪比肌肉热得多的现象,称为脂肪过热。②调节间隙大小,可以使短波作用于深部。
二、短波的治疗作用和原理:
1、改善组织血液淋巴循环:中等剂量的短波能促进深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有明显的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现象,能促进病理产物的排除,有利于亚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吸收与消散。中小剂量的短波可加速淋巴回流,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增强,使人体的免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镇静、止痛、缓解肌痉挛:短波的热作用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平滑肌及骨骼肌痉挛。
3、改善器官的功能:①促进肺内慢性炎症吸收,改善换气功能。②短波可使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胆汁分泌增加。③作用于肾区,可使肾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促进排尿,使肾功能得到改善。④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改善机体的适应能力。⑤作用于胃肠区,可以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改善营养、分泌、吸收功能,并有止痛作用。⑥促进骨折愈合和神经再生。⑦增强单核吞噬细胞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
4、大剂量的短波电流可以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滞其修复。
5、脉冲短波的非热效应:用于治疗急性炎症。
三、治疗技术与方法:
(一)主要技术指标:常用短波电疗机,输出波长22m,11.06m,频率13.56MHz和27.12MHz,最大输出功率-W,采用电磁感应和电容场法,以连续波或脉冲波输出。
(二)电极:
1、电容场法:园形或长方形电极。放置方法:并置法,对置法,单极法。电极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可用毛毡或毛巾做衬垫,也可用空气。
2、电缆电极法:盘缆法、緾缆法(<4圈),圆盘电极(鼓状电极)
(三)治疗剂量:无热、微热、温热量、热量。急性病变用脉冲,无热量;慢性病变用微-温热量,肿瘤用热量。15-20’/次,1/日,10-15次/疗程。
(四)注意事项:
1、治疗室需绝缘,木地板,木床,治疗仪接地线。
2、治疗部位不能有金属物品。
3、治疗部位应干燥,禁止穿潮湿的衣物进行治疗。
4、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不平整时应加衬垫,使间隙加大;在骨突部位应加厚衬垫,以免电力线集中穿过引起烫伤。
5、电极宜大于病灶,电极板以及电缆线均不能直接接触皮肤。
6、输出导线不能交叉或打圈,不能相碰,否则会发生短路,电缆烧毁等影响治疗。电缆线不能直接接触病人皮肤,用毛巾隔开。
7、每次治疗时必须调节调谐旋钮,使机器处于谐振状态下工作。当治疗剂量不合适时,可通过加大电极间隙或降低电压来调整。
8、治疗中病人不能接触机器或其他金属物,经常询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剂量,特别对感觉障碍者。
9、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高。高频电作用于半规管可引起头昏。
10、当日进行X线诊断或治疗的部位不宜进行治疗。
四、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各种亚急性和慢性炎症。骨关节退行性变。血肿,关节积液,血栓性静脉炎恢复期。肌纤维织炎,肌肉、韧带劳损。肌肉痉挛,平滑肌的痉挛。
(二)禁忌症:恶性肿瘤(大功率热疗除外),有出血倾向,活动性肺结核,妊娠,身体局部有金属物,有以及起搏器者。
超短波电疗法
应用波长10-1m的高频等幅振荡电流在人体所产生的电场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超短波电疗法。常用频率40.68MHz,波长7.37m,功率-W。
一、治疗作用和原理:作用于机体产生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因频率较短波高,非热效应显著,热效应比短波更深,更均匀。
(一)产生机制:
1、热效应:由于频率高,组织容抗小,电流很容易通过,不良导体甚至像骨等介质也能通过,电力线分布较均匀,而且深。它主要以位移电流方式通过机体组织,以介质损耗方式产热。超短波疗法采用电容场法进行治疗,人体做为介质置于两个电极之间,产热方式同短波电容场法。因超短波频率高于短波,人体对超短波的阻抗更低,所以在脂肪不厚时,可以作用到较深的部位,作用也较均匀。双极对置时可达到骨部。脂肪过厚时,作用深度会受到影响,可通过增加电极间隙和增加机器输出电压来解决。
2、非热效应:超短波较短波明显。非热效应原因:①乳脂、红血球沿电力线成串珠状排列。②电子、离子、电介质旋转、振动。③对频率组织有选择作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细胞,能产生最大吸收,产生热量,虽不感觉热,但仍有生物学效应。④超短波振荡,离子,偶极子旋转振荡,与周围组织接触多,物质交换多,产生生理学作用。
(二)治疗作用:
1、对心血管作用:中小剂量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有利于水肿的消散,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组织营养代谢改善。中等剂量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使血管舒张,血流加快。剂量过大时,可使血管麻痹,淤血等。
2、对神经系统作用:可抑制感觉神经起镇痛效果,中小剂量可以加速神经纤维再生,使传导速度提高,过大则抑制其再生。中小剂量作用于头部,会出现嗜睡等中枢神经抑制现象,大剂量可使脑脊髓膜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增高颅内压。可兴奋迷走神经,调节相应脏器,血管的功能。由于大脑组织和脊髓顷超短波具有较显著的敏感性,所以对脑组织和脊髓的种种炎症具有直接消炎作用。
3、对网状内皮系统及免疫功能的作用:中小剂量时吞噬能力加强,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大剂量时抑制。
4、内分泌系统:对内分泌腺尤其是性腺非常敏感,大剂量时可引起性腺功能或形态学方面的改变。作用于肾上腺区时,髓质有明显充血,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作用于脑垂体,可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增加,血糖有短时间的上升,其后迅速下降。
5、对脏器的作用:可缓解胃肠痉挛,增强粘膜的血供和营养,改善吸收和分泌功能。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可使肺部血管扩张,改善呼吸功能。使肾小球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泌尿增多。
6、对血液和造血器官的作用:中小剂量可使血沉加快,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嗜伊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数增多,凝血时间缩短。小剂量还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大剂量则抑制。
7、对生殖系统:小剂量可调节性腺的功能,大剂量则抑制。
8、对新陈代谢:小剂量可刺激组织新陈代谢,使酶活性增加,氧化过程增加,从而促进了肉芽和结缔组织的再生,加速伤口愈合。
9、对炎症的作用:抗炎作用显著,其机制为:
①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血管渗透性增强,局部白血球和抗体升高,使炎症病灶迅速局限,病理产物和细菌毒素加速排出,消炎药物比较容易进入病灶。
②使病灶部位的PH值向碱性转化,缓解酸中毒,使治疗部位Ca++增加,K+下降,组织兴奋性降低,局部渗出减少,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
③有明显的脱水作用:促使病灶组织干燥,避免水肿的损害作用。
④使网状内皮系统和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补体、凝集素增加,提高了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
⑤纤维母细胞及纤维分裂增加,使结缔组织的再生增强,血管内皮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增加,肉芽组织增生,加速伤口愈合。
⑥超短波作用下可给细菌造成不良的生长环境,间接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同时,超短波电场的振荡和内生热作用也有直接抑制细菌的作用。
⑦超短波能使感觉神经兴奋性降低,抑制传导,止痛。
二、治疗技术与方法:
1、电极:采用电容场法,板状电极,应比病灶截面积稍大,1.2:1。
2、电极间隙:间隙大小决定电场作用的深度和均匀性,间隙小时电力线密,集中在表浅处;间隙大时电力线分布均匀,作用较深。对凹凸不平的表面,应加大间隙,避免形成灼伤。浅组织病变1-50px,深部组织3-px。
3、放置:①对置法:作用较深;②并置法:作用较浅,面积较大;③单极法:适用于小面积,小功率。
4、治疗剂量、时间、疗程同短波。
5、注意事项同短波。
6、适应症和禁忌症同短波。
云南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早期症状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rhzl/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