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
不管您是学生还是物理治疗、骨科、整脊、运动按摩、运动治疗、健身教练或者是瑜伽、普拉提等临床工作者,将姿势评估放入治疗过程中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姿势评估可以帮助您清楚是否有哪些肌力或肌筋膜失衡,以及这些失衡是否造成个案的疼痛或功能异常。
今天,我们介绍姿势评估的入门,更多的病案将在往后的学习中分享。
姿势评估--人体运动链检查关键点:
人体运动链检查关键点:
足和脚踝
膝盖
腰-骨盘-臀部
肩部
头和颈椎
前面观检查要点:1)脚踝是否直并平行,不内转,不外旋2)膝盖是否和脚趾方向一致,没有内收,没有外展3)骨盘与髂后上棘是否在同一个横向平面上4)肩部有没有耸肩或圆肩5)头部是否自然中立位,有没有倾斜或旋转
侧面观检查要点:6)脚和脚踝:自然位置,大腿与足底垂直7)膝盖:自然位置,有没有屈曲或超伸8)腰-骨盘-臀部:在自然位置,骨盘有没有前倾或后倾9)肩部:正常脊柱后凸的曲线,有没有圆肩10)头部:自然中立位,有没有过度前探
后面观检查要点:11)脚和脚踝:脚跟竖直并平行,没有过度内转12)膝盖:自然位置,有没有内收或外展13)腰-骨盘-臀部:骨盘与髂后上棘是否在同一个横向平面上14)肩部:没有耸肩、圆肩,肩胛骨内侧边界基本平行15)头部:自然中立位,没有倾斜或旋转
常见的三大异常姿势的分析:
肩关节扮演着连接上肢和躯干一个重要角色,这是关节位置和环绕关节周围的肌肉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肩关节活动的过程中,肩胛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将所有会影响肩关节动作的结构连接在了一起。肩胛骨若在正常位置发生不平衡的现象,会损害到所有作用在肩胛骨上的肌肉功能,特别是使肩胛骨旋转地肌群,将无法在此情况下有最佳的运作。肩胛骨的动态稳定,需要肌肉动作相互协调和适当时机的肌肉启动,肌肉功能若有缺陷则会导致肩胛骨位置不当,则会损害到肩关节。
肩胛骨之所以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主要是由肩胛骨和胸壁交界处形成的动作然后再结合着肩关节的活动执行需要完成的动作。
肩胛骨必须产生大范围的动作,但是在适当平衡下,肩胛骨和胸廓则维持着一定程度的相互靠近的位置。肩胛骨相对于胸腔的各种动作问题(肩胛胸廓运动异常)可能有很多异常模式。
肩胛骨上面附着着16块肌肉,而由于我们的日常行为姿势导致着我们的圆肩驼背形态,使我们的胸小肌等下回旋肌肉很容易紧张且容易外展,而经常提肩却容易使我们的斜方肌、肩胛提肌紧张,所以日常的行为习惯很容易使肩胛骨移位。
对于评价肩胛骨的位置是否发生位移需要从五个方面来看:
1、肩胛骨平面与水平面呈30——35度
2、站立时肩胛骨上平第二胸椎,下平第七胸椎,而趴着时,上角平第一胸椎,下角平第六胸椎
3、肩胛骨上角应和肩峰处于一个水平面
4、当肩关节完全外展时,其肩胛骨下角应该处于腋中线。这个能判断出肩胛骨下回旋肌的紧张程度。
5、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椎的距离为患者本人的3—4指。
很多时候,我们去评定患者的肩胛骨位置会发现,很多人的肩胛骨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他们一不会出现疼痛,而不会出现活动受限,但他们的肩胛骨位置正确吗?这是一种代偿周期,而肩胛骨是否移位更好的证明应该是双侧对比肩胛骨位置,如果双侧对称,则可能表示患者可能正常。如果一侧符合标准,而另一侧有位移,则可能出现异常。
肩胛骨的位置评定对我们诊断肩关节疼痛和活动是否受限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如果能把肩胛骨的位置变化方向确定后,就能针对使肩胛骨产生位移的肌肉进行处理,这样,我们就可以精确诊断了。
而我们常见的翼状肩,会表现为当肩关节向前推东西或做摸背动作时,肩胛骨内侧突出的一种现象。
负责将肩胛骨固定在胸廓的前锯肌出现肌肉无力,是肩胛骨内侧缘突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斜方肌无力也是使肩胛骨相对胸廓出现突出,造成肩胛骨内下侧翼状突起。针对这些症状所作的运动治疗,目标是改善肩胛骨的稳定度,并集中运动加强斜方肌与前锯肌,使肩胛骨更贴近胸廓。
肩胛骨运动的主动肌:
肩胛骨上提:斜方肌上部肌束、小菱形肌、大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骨下降:斜方肌下部肌束、前锯肌下部肌束、胸小肌和锁骨下肌。
前伸:前锯肌和胸小肌
后缩:斜方肌中部肌束和大、小菱形肌。
上回旋:前锯肌下部肌束和斜方肌上、下部肌束。
下回旋: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小肌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对软组织引起的下肢疼,有较为明显的指导意义。臀部肌肉较多,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
1
臀部上内区疼痛的常见软组织损害特点为:
疼痛在臀上内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
①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为臀上皮神经损伤,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
②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
③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
④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症状影响范围也不一样,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
北京白癜风治疗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ysjk/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