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一.拔罐适应的人群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凡针灸,按摩疗法适宜的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例如以下各科诸多疾病均可进行拔罐治疗,而且见效快,疗效显著。1.内科疾病:感冒、咳嗽、哮喘、胃脘痛、腹痛、眩晕、风温、暑湿等。2.外科疾病: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等。3.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4.妇科疾病: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等。二..拔罐禁忌的人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事故发生,或者延误患者的治疗,以下病症应当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1)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2)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3)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宜用拔罐治疗。(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7)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8)过饥,醉酒,过饱,过度疲劳者均不宜拔罐三.几种常规拔罐疗法(一)单罐法。(二)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法。留置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它可用于拔罐治疗的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三)多罐法(神经节段拔罐法)。多罐法即多罐并用,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病变处肌肉较丰满的疾病,或敏感反应点较多者,可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情吸拔数个至10余个。(四)闪罐法((五)针罐法。(六)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行罐法或旋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涂上一层薄薄的润滑油。四.拔罐时体位的选择其原则是:能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使患者舒适持久;方便术者操作;五.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二)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三)特殊部位拔罐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四)中间结合,强调脊椎1.颈椎部,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2.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六.拔罐的操作步骤:拔罐前做好准备: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七.拔罐时注意事项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2、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3、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过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闪拔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4、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5、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6、针刺或刺血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须持消毒部位洒精完全挥发后方可拔罐。否则易灼伤皮肤。7、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患者在过饥、过饱、过劳、过渴、高热、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孕期,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8.拔罐后颜色鉴别拔罐后皮肤在真空负压下的作用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皮肤隆起和充血、瘀血发生。如果皮肤充血、瘀血的颜色较鲜红,皮肤隆起的程度不明显,则为实证、热证;如果皮肤充血、瘀血的颜色较暗红发紫,皮肤隆起的程度较明显,则为虚证、寒证。对瘀血性质的辨别,主要根据出血块的色泽、水分的多少进行辨别,如颜色鲜红、不易结块,表示病情较轻;颜色黑紫,块大黏腻,则表示淤阻较重。水分多则表示湿重,若为黄水则为湿热,若为清水则为寒湿。八.拔罐的功效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
拔火罐中医传统治疗长按下方
白癜风的治疗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jcff/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