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腓rdquo同寻常疑


作者:邹秀丽;邹颖;杨基兰

单位:医院超声医学科

术后记录:术中见右小腿腓肠肌外侧头深面可扪及一椭圆形包块,约4cm×2cm×2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表面光滑,移动度差,血供差,无明显搏动及波动感。术后诊断:右小腿包块待诊:血管瘤?

病理诊断:

(右小腿包块)颗粒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S(+),CD68(+),Calretinin(-),SMA(-),Desmin(-),GFAP(-),HMB45(-),Ki-67(+,约5%),Vimentin(+)。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年首先由Abrikossoff描述,认为GCT来源于肌肉细胞,又称其为“肌母细胞瘤”。年,Fisher等通过超微结构研究认为,GCT来源于(神经)雪旺氏细胞,近年来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肿瘤属于神经组织源性软组织肿瘤。

GCT常表现为单发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可累及全身各部,头颈部好发(头颈部皮肤及皮下组织50%,舌40%,乳腺6%,呼吸道,食道等),也可见于腮腺和胰腺等,发生于四肢骨骼肌者罕见。GCT好发年龄为40-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GCT超声表现:低回声,边界欠清,形态多不规则,周边回声增强,部分病灶内可见回声衰减,且多数表现为血供不丰富。但该例血供较丰富。

GCT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包块周边环绕高信号。该例GCTMRI的主要相同点是包块T2WI周边环绕高信号。该层环状高信号对诊断肌起源GCT有一定特征性。

GCT术前不易诊断,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因GCT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建议扩大切除至病灶周围1-2cm,以保证切缘阴性,否则有复发或恶变的风险。

鉴别诊断:1、肉瘤:一般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基本清楚,无包膜,后方声衰减不明显。二维表现与颗粒细胞瘤相似,但彩色多普勒可见肿瘤内血流信号丰富,频谱表现为高速高阻。

2、神经纤维瘤:表现为中等回声肿物,边界清,内部回声呈网状改变;

3、神经鞘瘤:多发生于周围神经主干,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肿物,边界清,周边有明显包膜回声,血供较丰富,后方常有回声增强效应,可见条束状神经纤维样回声与肿物相连;

4、硬纤维瘤:表现为均匀低回声肿物,后方声衰减,瘤内含有强回声点状结构;

5、肌间脂肪瘤:多表现为椭圆形或梭形,边界清楚,可见包膜,内部呈均质细点状或细条状,后方无回声改变,肿块内部无血流信号。

6、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增生形成,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型,为良性增生性病变,其内可见网状血管分隔,无包膜,随探头加压而变形,可见较明显血流信号;血管腔常有血栓形成伴有机化或钙化。

7、增生性肌炎:是肌纤维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的炎症,临床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融合性结节,肿块生长迅速,边界不清,可有疼痛或触痛,超声表现为沿肌纤维走行的梭形稍高回声肿块,肌纤维间可见长条状宽窄不一的低回声带相间隔,横切面表现为特征性“龟裂纹样”表现。

诊断体会:因该例患者为首次就诊发现该包块,且该包块超声表现为低回声,边界尚清,形态欠规则,且内部为高速高阻血流信号,不易与其它恶性肿瘤相鉴别,其内部回声衰减可能与术中发现质硬相关,且该包块超声表现上周围回声稍增强或许和MRI上周围环绕高信号有关,虽然该病少见,也应考虑到颗粒细胞瘤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明博,王金锐,林洁,陈文,崔立刚.超声在肢体肌内颗粒细胞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7(03):-.

[2]库雷志,马明平,俞顺,吴航.右大腿股外侧肌内非典型颗粒细胞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3(02):-.

[3]李俊,张爱兵.软组织颗粒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2(22):-+.

[4]向川南,张明伟,姚健.乳腺颗粒细胞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医学信息,,32(2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lcbx/116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