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已经陆续撤回,医院一支ECMO团队却在疫情将收尾之时,逆行出发,赶赴武汉。记者
周 医院重症监护室,从死亡线上被拉回的病人醒来,眼中急切地想要表达什么。医院护士叶明明读懂了他眼神中的含义,帮病人拿来本子和笔。病人吃力地写下一个名字,那是他的女儿。这位病人,几天前成功脱离ECMO,如今正在康复的过程中。他是医院ECMO医院后第一位实施ECMO支持治疗的病人,他的成功脱机和逐步康复,是对ECMO团队最大的肯定。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已经陆续撤回,医院一支ECMO团队却在疫情将收尾之时,逆行出发,赶赴武汉。3月7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派出一支精英团队启医院,这支队伍被看作是“仁济尖刀连”,由心脏外科、心脏外科监护室、神经外科监护室和重症医学科的2名医生和6名护士组成,他们都是ECMO和CRRT等生命支持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的逆行,给武汉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窗口,为危重症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ECMO脱机病人将转院进行康复治疗作为托底集中收治新医院之一,医院承担着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任。重症患者病情普遍比较复杂,有肿瘤合并新冠肺炎的,有心血管病合并新冠肺炎的,几天前,外院转到医院十多名尿毒症合并新冠肺炎的病人,这些病人本身免疫力就比较差,治疗风险比较高。仁济ECMO团队赶赴武汉,正是为了给危重病人更多的治愈希望。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支援医院,医疗队领队、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介绍,医疗队负责的病区,有一段时间迎来收治危重病人高峰,为了尽最大努力抢救危重病人、竭力降低死亡,医院紧急申请增援,医院ECMO小分队接到指令后火速出发。ECMO团队队长、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维俊告诉《新民周刊》,团队到了医院以后,发现患者的病情要比想象严重得多,尽管一些危重症病人已经用上了最好的抗感染药物和营养支持,但仍然面临极大的死亡风险。“这正是张院长顶住压力让我们来武汉的目的。病人的肺功能被病毒侵蚀,而ECMO能起到的一个作用正是代替病人的心肺功能,维持病人的生命。”ECMO,俗称“叶克膜”,是重症医学里最复杂的医疗技术,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的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ECMO的支持治疗,为临床医生赢得了救治病人的时间。医院ECMO团队到达后的第五天,第一位需要ECMO抢救的病人出现了。“病人是1月下旬发病的,到医院的时候病情非常严重,气管插管,带着呼吸机过来的。由于长期感染高烧不退,处于一种高消耗状态,用药以后病情缓解也不是很明显,仍然有二氧化碳储留的现象。于是我们为他进行了气管切开,接上了ECMO。”王维俊介绍,ECMO的上机时间很有讲究,太短不能达到支持目的,而太长又容易引发凝血、出血、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带来致命危险。ECMO团队就是要在这条生命的平衡线上为病人寻找最佳的时机。这位最终转危为安的病人,其实也曾经历惊心动魄的决断过程。ECMO上机第七天时,患者临床检查结果显示其肺功能显著改善,减流量测试评估尚可,但发现膜肺性能(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不充分)明显下降。此时,要么撤机,要么更换膜肺继续支持治疗,但因为血源紧张(病人本来就有贫血症状),又是夜间,下一步采取何种治疗措施,需要有人拿出方案。这一夜,领队张继东反复核实各项检查和评估结果,果断决定当夜撤机。“枪坏了,要拼刺刀。”王维俊记得张继东副院长的话。撤机成功后,患者经历了耐药菌感染、高烧、营养供给等问题,总联络员庄捷发挥外科专业优势,给病人插十二指肠营养管,后来又调整抗生素,病人身体终于逐渐恢复。为了帮助病人渡过难关,王维俊在岗位上连续坚持了36个小时,团队的其他医护人员同样日夜守护。经过小时的精心治疗,这名病人顺利脱机,脱机后,他的身体仍然非常虚弱,感染也有一些反复,但意识已经完全恢复。目前,医护人员仍然在密切地观察他的身体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边控制感染情况,加强营养,一边帮助他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经过大家的精心治疗,病人已经逐渐康复。”“张继东副院长在,我们就有信心。”王维俊说。王维俊告诉记者,上医院各个科室,许多常规、经验、习惯不尽相同,如果对同一个病人的治疗处理上出现不同意见,张继东副院长会让大家各自充分发表意见,他再结合大家的意见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得到一个条理清楚、目标明确决定。“虽然作为领队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但张继东副院长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lcbx/1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