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欣执笔范卫君主审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分会
1前言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均居癌症发病率和死因之首,全球每年发病约2,,人,每年有超过1,,人死于肺癌。在我国肺癌的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据《年中国肿瘤年报》报导我国肺癌年发病率:57.63/10万,肺癌年死亡率为48.87/10万,绝对数均排在世界第一。
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在没有转移的情况下外科切除是治愈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约80%的肺癌无法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多数肺癌患者在传统的放化疗中获益有限,因此许多新的局部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局部消融治疗等。
局部热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已经应用在早期肺癌的治疗,每年治疗肺癌患者的例数迅速增加。肺部转移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目前已证实经皮热消融也可以有效地治疗肺部转移瘤。为了融合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理念并与国际接轨,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微创技术的发展,提高肺部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医院肺癌微创诊疗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规范热消融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操作技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制定了“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年8月25日在郑州召开的“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上,在吴沛宏教授的提议下,由范卫君、叶欣教授发起,经过与国内多名专家反复研究和磋商后,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分会”(简称“分会”)筹备组。
年10月25日-26日在济南“分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中国肺癌微创综合治疗学术交流会”。“分会”由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名专家组成,分跨专业有肿瘤科、放射介入科、胸外科、放疗科、呼吸科、生物治疗和基础研究等。在此次会议的年度工作会议上,一致同意由范卫君和叶欣教授牵头起草“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专家共识”(简称“共识”)。
“共识”草案形成后,在年12月-年2月期间反复多次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广泛争取了“分会”各位委员的意见,根据各位委员提出的宝贵意见,先后3次修改“共识”草案。年3月1日在济南召开了“共识”定稿会,国内有关肿瘤微创诊治领域的18位知名专家出席会议。按照“尊重循证医学证据,融合国际诊疗理念,体现我国特色,便于临床实践和操作”的原则,在会上各位专家言语锋锐、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删繁就简,最终达成了本“共识”。
2肿瘤热消融的概念
肿瘤热消融是针对某一脏器中特定的一个或多个肿瘤病灶,利用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直接导致病灶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或凝固性坏死的一种治疗技术。在我国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卫办医政发[]84号)。
3局部热消融技术
热消融治疗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冷冻消融术(cryoablation)、激光消融术(laserablation)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激光消融术和HIFU在我国较少用于肺部肿瘤的消融治疗。
3.1射频消融
RFA是目前治疗实体瘤应用最广泛的消融技术,其原理是将射频电极穿刺入肿瘤组织中,在kHz-kHz的高频交变电流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的离子相互摩擦、碰撞而产生热生物学效应,局部温度可达60℃-℃,当组织被加热至60℃以上时,可引起细胞凝固性坏死,RFA消融体积取决于局部射频消融产生的热量传导与循环血液及细胞外液间的热对流。
7年12月美国FDA批准了RFA可以用于肺部肿瘤的治疗,年以来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年版)》(卫办医政发[]22号)均推荐RFA可以用于早期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肺癌患者的治疗。
3.2微波消融
MWA一般采用MHz或MHz两种频率。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肿瘤组织内的水分子、蛋白质分子等极性分子产生极高速振动,造成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在短时间内产生高达60℃-℃的高温,从而导致细胞凝固性坏死。由于辐射器将微波能集中在一定范围内,故而能有效地辐射到所需靶区,微波热辐射在肺内有更高的对流性和更低的热沉降效应。
3.3冷冻消融
氩-氦冷冻消融是目前较成熟的冷冻治疗技术。其原理是高压氩气可以冷却至零下℃,氦气可使零下℃迅速上升至零上20℃-40℃,通过这种温度梯度的变化可以导致:
①靶组织蛋白质变性;
②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和“结冰”效应造成细胞裂解;
③微血管栓塞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等。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北京白癜风医院的地址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lcbx/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