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上肢及手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是康复治疗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康复,降低了患者的肢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在一系列的康复治疗方法当中,一种新术式----健侧颈七(C7)神经移位术,充分展现了其在脑卒中后上肢手功能康复中的跨时代意义与价值,给脑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图1颈七移位示意图
什么是“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
健侧颈七(C7)神经移位术是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首创的移位术式,该手术应用于一侧C5-T1神经根(全臂丛)完全从脊髓撕脱,即患侧上肢完全瘫痪、无外周神经与中枢有联系的情况下,切取对侧即健侧的第七颈神经根通过神经桥接方式与患侧上肢的正中神经吻合,以恢复患手的部分功能。同时健侧第七颈神经根切取后不影响健侧上肢的功能。
健侧颈七(C7)神经移位术:将健侧上肢颈七神经近端-患侧上肢颈七神经远端连接(通过3-4股腓肠神经桥接)。
图2臂丛颈七神经根图示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动物模型研究证据:
在脑缺血的大鼠模型中,行颈七神经移位术,通过前肢不对称实验和抓取实验10个月随访发现,实验组在上肢功能的恢复与提高上要高于对照组,证实了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上该术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图3动物模型
由图4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后,相当于在原有解剖结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交叉,这在人体神经解剖结构上具有创新色彩,更换了患肢已经破坏的大脑控制皮层,结合康复使瘫痪的肢体获得再次恢复的可能。
图4颈七移位后所形成的“第二交叉”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上肢手的功能恢复:
(1)恢复患肢的伸肘与伸腕功能,从而提高触摸与抓握功能;
(2)打断了γ环路,降低患肢痉挛,使患者能够提高各种活动能力,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
(3)患侧大脑拥有更多的外界感觉信息传入,从而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患者康复案例:
举例而言,一例25岁的脑外伤患者,在伤后1年半时上肢手处于痉挛严重且不能进行伸肌运动,行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后再结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2年半时出现腕背伸功能,如下图,目前该患医院手外科随访以及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当中。
图5腕背伸gif动图
健侧颈七神经根的特别之处:
(1)桡神经含有最多来自C7神经根纤维,主要控制上肢的伸肘、伸腕和伸指功能。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伸肘和伸腕功能障碍是上肢手功能恢复的重点和难点。患者在不具备良好的伸肘、伸腕功能的情况下,就无法很好地进行触碰物体,所具备一定程度的抓握能力也无法完成具有功能意义的抓握动作。研究结果证实,健侧C7-患侧C7的神经移位可以很好的恢复患肢的伸肘、伸腕功能,继而是触碰和抓握功能显著的提升。
(2)C7神经富含感觉和运动纤维,是牵张反射γ环路的一部分,切断患侧的C7神经可以打断过度兴奋的γ环路,使患肢的痉挛状态获得一定的好转。痉挛状态的缓解可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患肢原本受限的运动功能。
(3)解剖学研究证实,C7神经的感觉纤维延伸至上肢另外四大主要神经内,在移位后,患肢的大部分信息可以通过健侧C7神经根传入同侧皮层,这样就可以促进患肢整体的功能恢复。研究发现,患者除了伸肘、伸腕功能恢复明显外,其他的运动功能如前臂旋转、拇示指对捏、手掌抓握和其他一些复杂功能在不同的患者恢复到了不同的水平,说明将C7作为受体神经有促进患肢整体功能恢复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也认为这种移位方式同时能够促进患肢复杂运动功能的恢复。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康复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其在脑卒中上肢手功能康复中的具体机制:
前期许多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中枢神经损伤后脑的可塑性代偿机制,其中包括同侧运动通路的代偿、损伤灶周围健存皮层的代偿、损伤的皮质脊髓束和次级运动区的恢复等。而在这些研究中,对于从健侧皮层至患肢的同侧运动通路代偿的研究最为广泛和热门。
神经功能影像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同侧运动皮层(包括初级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的兴奋对于脑卒中患者上肢手的功能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目前普遍认为中枢损伤后上肢功能恢复同时依赖于损伤部位周围皮层和健侧皮层的代偿作用。但是一般情况下椎体交叉处同侧投射的神经纤维只有交叉神经纤维的10%,健侧半球受限于稀疏的解剖通路而无法很好的发挥其强大的代偿功能。同时,由于同侧运动通路在可兴奋性上较弱,很容易受到交叉神经纤维的抑制。因此同侧运动通路需要有效的方法去加强来释放健侧大脑的代偿潜能。
前期研究证实,健侧C7可以诱导同侧运动皮层对于患肢的直接控制,术前,痉挛的肢体通过C5-T1神经根至椎体交叉受到对侧半球的支配。而我们通过移植神经将健侧的C7神经根和患侧的C7神经建立了连接。术中,患侧的C7神经在出椎间孔出被切断,健侧C7在尽可能远端切断。健侧C7神经根的近侧断端与患侧C7神经根的远端通过3-4股腓肠神经进行连接。患肢通过新建立的神经通路和椎体交叉与同侧健康的运动皮层进行连接,C7神经的神经纤维显著的增加了同侧皮层对于患肢的投射,从而成为患肢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基础。fMRI和PET的结果都提示,健侧C7神经再生后会诱导健侧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其与患肢的功能恢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建立在增强同侧运动通路、使健侧皮层的代偿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的基础上,使脑卒中患者上肢手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图6大脑康复机制
如图6所示,行健侧颈七(C7)神经移位术后,我们研究提示与推测,脑卒中患者两侧大脑半球对患侧肢体控制存在着这样的可塑性变化:首先是由患侧同侧皮层(也就是健侧大脑皮层)进行对患侧肢体的功制,随着中枢与外周之间的进一步衍化与跨半球重组,出现双侧大脑皮层对对患侧肢体进行控制,最后随着中枢与外周之间的交互与脑功能的重建,实现对侧皮层(即患侧大脑皮层)对患侧肢体的有效控制,促进患者上肢手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GharbawieOA,GonzalezC,WhishawIQ.Skilledreachingimpairmentsfromthelateralfrontalcortex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拉萨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lcbx/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