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痛风,已然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了,而痛风也不仅仅只发作于年老之人,现如今,痛风也渐渐向年轻人靠近。经历过痛风的人,对其发作的痛苦,定是刻骨铭心。夜半三更,美梦正香甜,痛风突然发作,剧烈的疼痛让您从美梦中猛然惊醒。那个中滋味,是难以言表的苦楚。痛风,是多少人心中的痛?如何解除痛风的痛苦?看神奇的火针疗法,如何一显“针”功夫!
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趾、指等关节红肿疼痛,或伴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认为,痛风是人体内嘌呤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骨和肾脏中,从而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
多以单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为特点。可伴发热、头痛等症。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物、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足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痛风石)。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必要时做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脏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1湿热蕴结
下肢小关节卒然红肿热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暗,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瘰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痰浊阻滞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漫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瘰”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院痞闷。舌胖质暗、苔白腻,脉缓或弦滑。
4肝肾阴虚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被杖,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1取穴
主穴:阿是穴、行间、太冲、内庭、陷谷。
配穴:湿热蕴结加丘墟、大都、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委中,痰浊阻滞加丰隆、阴陵泉,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均取患侧穴。
2操作方法
足部腧穴用粗火针,踝关节以上腧穴用细火针。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双足垂地,在足下垫几层报纸。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烧至通红甚至白亮,对准穴位速刺疾出,深度为0.2~0.5寸。每穴点刺1~3针,足部腧穴以出血为度。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ml以内,每周治疗1~2次。针后,嘱患者在48小时内保持针孔清洁,24小时内不要着水。
3要领及注意点
火针点刺阿是穴和经穴每穴出血量要尽量多些,这样疗效会高些,最好能到10ml以上,但一般不超过30ml。针刺深者,要严格保持针眼局部洁净。
李某,男,62岁。年10月11日初诊。
主诉:痛风2年。2年前,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查血尿酸高,医院诊断为“痛风病”。经服用秋水仙碱、羟基保泰松等药物后症状缓解。但服用秋水仙碱后胃肠不适、腹泻,且每隔3~5个月该处肿痛发作一次。查患者右足第一跖趾关节及足背肿胀,肤色紫红。伴有头晕目眩,形体肥胖,胸脘痞闷,舌胖质暗,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湿热痰瘀蕴结。遂在患侧痛点、太冲、内庭、大都、太白处用粗火针点刺放血,总计出血量约为50ml,治疗3次后肿痛消失。嘱其调整饮食,戒烟酒,增强运动。随访1年未见复发。
对于“痛风”病名,历代医家均有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由上可见,传统中医认为痛风的病机在于风寒湿浊闭阻皮肉筋骨,久则郁而化热而发病。现代医学所说的“痛风”还散见于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等病症的论述中。
针灸三通法治疗痛风疗效卓著。所选主穴行间、内庭为荥穴,“荥主身热”;太冲、陷谷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本病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郁而化热所致。采用火针放血,一方面“以热引热”、“火郁发之”,郁热之邪可随血而去;另一方面,在肿痛处放血,可迅速祛除“宛陈”之血,起到止痛消肿、化湿除痹的作用。辨证配穴,可治病求本,巩固疗效。
痛风可以由饮食、天气变化如温度气压突变、外伤等多方面因素引发,特别是摄入高嘌呤食物、大量饮酒是引发痛风的主要原因,对此要高度重视。高嘌呤的食物有动物内脏、深颜色的肉类、西式浓肉汤、鸡精、海鲜、鹅肉、部分野生动物、硬壳果(如花生、腰果等)、菜花类、豆苗、笋、豆类等;植物幼芽中嘌呤含量中等,但也不可多食。
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我治痛风常用的处方用药:土茯苓、萆薢、苡仁、威灵仙、泽兰、泽泻、秦艽是泄浊解毒之良药,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则可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曾取以上药物制成“痛风冲剂”,经六年来系统观察,大多数病例在服药2~3天后,症状有显著改善,继续服用,可以获愈。
至于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如关节僵肿,结节坚硬者,加炮甲、蜣螂、蜂房等可破结开瘀,既可软坚消肿,亦利于降低血尿酸指标。如在急性发作期,宜加重土茯苓、萆薢之用量,并依据证候之偏热、偏寒之不同,而配用生地、寒水石、知母、水牛角等以清热通络;或加制川乌、制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可收消肿定痛、控制发作之效。体虚者,又应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至于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沙、芒硝、小蓟、茅根等。
病案举例案1
夏某,男,55岁,干部,年3月14日就诊。
主诉:手指、足趾小关节经常肿痛,以夜间为剧,已经5年,右手食指中节僵肿破溃,亦已两年余。
病史:5年前因经常出差,频频饮酒,屡进膏粱厚味,兼之旅途劳顿,感受风寒,时感手指、足趾肿痛,因工作较忙,未曾介意。以后每于饮酒或劳累、受寒之后,即疼痛增剧,右手食指中节及左足趾内侧肿痛尤甚,以夜间为剧,医院就诊,作风湿性关节炎处理,曾服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药,疼痛有所缓解,时轻时剧,终未根治。两年前右手食指中节僵肿处破溃,流出白色脂膏,查血尿酸高达μmol/L,确诊为“痛风”,即服用别嘌呤醇、丙磺酸等药,症情有所好转,但因胃痛不适而停服,因之肿痛又增剧,乃断续服用,病情缠绵,迄今未愈。
检查:形体丰腴,右手食指中节肿痛破溃,左足大趾内侧亦肿痛较甚,入暮为剧,血尿酸μmol/L,口苦,苔黄腻,质衬紫,脉弦数。右耳翼摸到2枚痛风石结节,左侧亦有1枚。
诊断:浊瘀痹(痛风)。
治疗:泄化浊瘀,蠲痹通络。
处方:土茯苓60g,生苡仁、威灵仙、葎草、虎杖各30g,萆薢20g,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g,地鳖虫12g,三妙丸10g(包煎)。10剂。
3月25日二诊:药后浊瘀泄化,疼痛显减,破溃处之分泌物有所减少,足趾之肿痛亦缓,苔薄,质衬紫稍化,脉细弦。此佳象也,药既奏效,毋庸更改,继进之。上方去三妙丸,加炙僵蚕12g,炙蜂房10g。15剂。
4月10日三诊:破溃处分泌已少,僵肿渐消,有敛愈之征;苔薄,衬紫已化,脉小弦。血尿酸已接近正常,前法续进,并复入补肾之品以善其后。
上方土茯苓减为30g,去赤芍、葎草,加熟地黄15g,补骨脂、骨碎补各10g。15剂。
10月5日随访:手足指、趾之肿痛,迄未再作。
案2
郭某,男,57岁,农民。
年1月7日初诊:确诊痛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均已多年。双手十指变形,左手小指有痛风结石,全身关节酸痛,近日足趾突发红肿热痛,故来就诊。纳可,便调,舌红绛、苔黄浊,脉弦,此浊瘀阻络,有化热伤阴之征,治宜泄化浊瘀,养阴清热,通络定痛。
(1)青风藤、土茯苓、泽兰、泽泻、豨莶草、炒延胡各30g,生地20g,没药、赤白芍各15g,炙蜂房、炙地鳖虫各10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2月8日二诊:既往曾用激素未相告,用中药后擅自将强的松每日4片突然停服,故痛反剧,肿不消,口干、痰多,二便正常,苔中白腻,舌红,脉弦。前法损益。
(1)穿山龙50g,土茯苓、豨莶草、青风藤、泽兰、泽泻、金荞麦、炒延胡各30g,徐长卿、没药、地龙、赤芍、炙僵蚕各15g,皂刺、地鳖虫、当归各10g,甘草6g。14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3月14日三诊:药后肿痛缓解,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激素已撤除,原法出入。
(1)穿山龙50g,鸡血藤、土茯苓、威灵仙、金荞麦各30g,徐长卿15g,制川乌、乌梢蛇、炙蜂房、地鳖虫、广地龙、炙僵蚕、全当归各10g,凤凰衣8g。30剂。
(2)痛风冲剂9包×4袋,每服1包,每日3次,饭后服。
(3)益肾蠲痹丸4g×42包,每服4g,每日3次,饭后服。
随访已趋缓解,嘱忌食含嘌呤类食物如各种豆类、海鱼、动物内脏、菠菜等及酒,多饮水,仍每日服益肾蠲痹丸2包,以期巩固。
长期使用激素者,在改服中药的过程中均需递减,不可骤停。方中用穿山龙,且所用剂量较大,据笔者使用体会,似有替代激素的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金荞麦则为良好的祛痰化瘀、清热消炎药。
关于我们
我们站在钢筋水泥堆筑的城市之上,俯瞰回望中国一段段名动天下的历史变动。
中医,一个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针灸,一个奥妙深邃的坊间奇术。黄帝内经里的重要提出,注定使针灸成为一道横穿时空纵贯历代的传统医学。天地苍穹,风云际会,自此,流传千年,针灸如数家珍。多少帝王叹神通,多少神针留美名。点击下方识别北京白癜风医院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nwhh.com/rhzl/5813.html